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

2020-09-10 01:51林志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本情境情感

林志芳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一种实践活动,它是设计者(教师)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及直觉投射于未来,以期改变学生学习现状的活动,也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通过对学生某一语文内容学习需求(与困难)的分析,综合运用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方式,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过程。当代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日益走向成熟,一代又一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富有语文学科特色的设计智慧。本文将聚焦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过程, 结合当代小学语文名师的设计案例,寻找优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所具备的特点与品质,总结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

一、设计问题的发现:创造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设计问题就是教学设计中需要设计的具体教学问题。设计的问题发现即设计者对“所教内容中哪些具体问题需要设计”的判断与选择。设计者只有明确了“我要对什么具体问题进行设计”之后,才能考虑“怎么设计”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者必须先具有问题是否需要设计的洞察力。设计问题需要被解答,也需要被发现。在文本解读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需要设计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起点。高品质的设计问题是创造性与合理性的统一,它要求教师在文本中发现常人不容易察觉的具有语文学习价值的要素,并依据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判断将其转化为新颖的设计问题,这些问题要具有适当难度,能够对学生的思维形成挑战,引领其进入深度学习。

(一)唤起惊异感,于平常处见奇崛

高品质的设计问题源自教师对文本新颖独特的解读。当教师在文本解读中经由文字进入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真切地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呼吸与心跳,体会作者曾经的喜怒哀乐,并将其与自己切身的生命体验相联系比较,发现并体悟到符号本身带来的意蕴与美感时,就能够还原文字符号背后的惊异与渴望,发现常人不易察觉的细微而生动的语文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依据对本阶段课程学习目标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权衡,筛选出需要设计的教学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在平常处见奇崛,唤醒知识隐藏的活力与惊异感,引导学生从常规的、习以为常的文字中发现新的意义维度。例如王崧舟老师在解读《一夜的工作》时注意到了其中一段写总理办公室陈设的文字:“这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王老师在阅读中敏锐地发现:“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与后五句所形成的某种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宫殿式”这个词意味着什么呢?这所房子曾经是一座宫殿。那么,这所房子曾经是谁的宫殿呢?查阅资料,他发现这座房子曾经是晚清摄政王载沣的官邸,也曾经是袁世凯的官邸。于是,他将“引导学生通过宫殿式的房子理解总理办公条件之简朴”作为设计问题,在教学时,他设计了引导学生猜测与想象的环节:这间房子里曾经有过什么?通过想象,房子中曾经有过的一切奢华与富丽堂皇纷纷“出场”:流光溢彩的水晶吊顶、松软厚实的羊毛地毯、价值连城的名人字画、稀世罕见的金玉贡品……有了这样的想象,再来重新审视总理办公室的陈设:“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难怪作者会说“极其简单”!就这样,王老师通过文本解读时发现的“宫殿式”这一常常被忽略的语词,将其作为设计问题,带领学生经由想象,發现了文字背后巨大的反差,从而体会文本言说的张力、感染力、穿透力与震撼力。

(二)把握难度,形成教学设计的坡度

语文教育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把握教学设计的难度。有一定教学难度的教学内容以及由此确定的设计问题,能够对学生的认知形成挑战,引导他们向高阶思维迈进,进行深度学习。李吉林老师认为语文学习要“有趣、好玩、有难度”,这其中所指的趣味性、游戏感是容易被小学语文教师重视的,而“有难度”对于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的意义却常常被忽略。事实上,相对简单的学习内容固然会带给学生心理的安全感,但完全没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难以激发学生深层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磨砺他们的思维。好的设计问题一定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这种难度带来教学设计的坡度,蕴含着教学设计的势能。例如朱雪丹老师在设计《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将“引导学生在学文看图的过程中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作为设计问题,这一学习内容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具体设计上,教师在三个较长的段落上用力,从句到词,从词到段,抓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设计朗读、提问等环节,最后,要求学生口头叙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达到设计意图,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设计问题的解决:科学化与艺术化的共振

在明确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对设计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运用创造性思维,制订出解决方案的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核心过程。设计问题的解决是教师运用创造性思维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布局和细节处理的过程,也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创造性的解读转化为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悬念、渴望与丰富体验的过程。分析总结当代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优秀案例,可以发现,成功的设计常常组合使用以下设计策略:

(一)嵌入情感,激发知识活力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适当的情感嵌入能够将语文知识中所蕴含的情感因子激活,将单纯的文字符号还原为作者曾经深刻感触的喜怒哀乐,从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深入理解文本,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涵养情感、陶冶情操,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中沉入文字,在字里行间触摸与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聆听与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的心灵倾诉,然后在教学设计中带着自己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嵌入情感因素,以此感染学生,引发他们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窦桂梅老师被称为小语界的“激情玫瑰”,她在阅读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会恰当地嵌入情感因素,以此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持续动力。她在设计《我的爸爸是焦尼》一课时多次围绕文本,营造氛围,唤醒学生对父亲的情感体验,由此深入理解故事中父母离异背景下“父爱”的表现,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小学教学设计中的情感嵌入,必然受到语文学习任务的规约,不可因滥情而脱离语文课程的目标或者超出学生的心理认知状态。另外,成功的情感嵌入往往与情境创设相关联,它依赖于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内在体验的唤醒,也折射出语文教学理想的态度追求与价值皈依。

(二) 创设场景(或情境),引发深度沉浸式学习

创设场景(或情境)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常见的策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或优选场景(或情境),将在概念和情境、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平衡和联系。优秀的教学设计者常常综合运用图画、音乐、课堂叙事等多种手段,将学生代入一种具体的场景(或情境)中,当学生身临其境,沉浸其中,其与知识相关的生命体验被唤醒时,他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所涉概念、知识与内容。李吉林老师曾经总结了“生活展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情境设计的途径。根据课文的需要,这些途径可以单选,也可能组合呈现。优化的场景(或情境)可以在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推进、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学生在心理场中沉浸其中,进入深度学习。这样的设计可以达到主客观的一致,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形成“正诱发力”,促进学生顿悟,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乃至心理结构。

(三)利用具身认知,唤醒感知觉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广泛采用具身认知方式,唤醒学生的感知觉,从而艺术地设计出教学支点,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身体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强调读者首先是知觉主义者,在与文本接触中他们形成了一个融合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动觉等各种感觉于一体的物我交融的场域,在其中,读者与文本产生身体间的互逆的“交织”体验。怀特海指出,“这是教育中的一条原则:在教学中你一旦忘了你的学生有躯体,那么你将遭到失败。这是文艺复兴以后柏拉图式的课程的错误”。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以形象为主的时期,知觉的有意性、选择性、精确性差,同时这一时期的儿童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事物敏感,直观的事物更能引起儿童注意,身体参与的活动性设计更能加强学习效果。因此,朱雪丹、于永正、蒋军晶等名师的设计都反对太过注重把文本当作实际知识和抽象意义资源,而忽略文本引发的视觉、嗅觉和听觉意象的潜质。他们善于采用使用挂图、音乐、演示、动作表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鲜活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活泼生动的气息。

(四)穷尽细节,给予学习心理的安全感

细节是知识在头脑中进行准确定向和定位的关键线索。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把一些重要知识处理得细致入微、鞭辟入里,那么学生就会获得一种彻底的顿悟感和心理上的安全感。在教学中细节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维系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概念并不断生存发展的重要思想土壤。这些细节越充分,学生头脑中概念的生命力就越旺盛。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定可以通过细节揭示出知识体系中微妙而复杂的联系,教学过程中抓住细节则可以促进学生认知加工的深度与精细度。青年名师彭才华曾说,“我若讲一个东西,必将它讲透彻”。穷尽细节,一方面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言语表达的细微之处,在品味典型细节中发现文字背后的丰富意蕴;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重要的知识处理得细致入微、鞭辟入里,并注意层层总结、步步回顾,通过多角度、螺旋式的教学,不断地引领学生逐步进入所授知识的世界。

(五)利用修辞化教学结构,提升设计的审美品格

所谓修辞化的教学结构,是指在构思设计教学过程时,将文章构思、文学创作时经常运用的手法,诸如呼应、并列、反复、层递、突降、留白等修辞手法转化运用至教学结构中,通过教学环节间的巧妙联系,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效果,带给学生具有高度审美化的学习体验。特别需要区分的是,这种修辞手法的转化运用不是在教学语言上的,而是在课堂教学结构上的。例如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一课中所使用的“首尾呼应”式结构,其教学首尾闭合,似一个大大的圆。这种修辞化的教学,可以艺术化地表现《枫桥夜泊》中的“鐘声”在中国文化史中的独特地位,强化学生的认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蒋军晶老师常常在课堂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三处提出有力量的问题,这种问题打破常规,将思考的触角引向另外的方向。问题一出,课堂的内容与情境往往产生大的转折与变化。其作用很像文学中的“突转”,使课堂呈峰回路转之势,有曲径通幽之意,总有些出人意料的东西耐人回味,令人深思。

(作者单位: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文本情境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台上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