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数学教学可视化

2020-09-10 12:34张志勇
关键词:可视化数学教学信息技术

张志勇

摘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用信息技术让数学教学可视化是一个重要的思路。具体地,可以从抽象到直观、从演绎到归纳,让教学内容可视化;在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实验探究以及拓展构造应用时,让新知教学可视化;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搭建感知平台,让主题教学可视化。

关键词: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可视化

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课堂,为其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如何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用信息技术让数学教学可视化,是一个重要的思路。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快捷、精准的优势,而且可以让数学变得“平易近人”,让数学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教学内容可视化

通过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学习对象(概念原理、结构关系、思想方法等)用直观、具体的形式生动、清楚地呈现出来,化数学“冰冷的美丽”为“火热的思考”。

(一)从抽象到直观

抽象是数学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然而抽象的知识需要变成直观的形式,才能够更好地被学生感知和理解。此外,数学抽象源于数学直观,因此,应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还原”成直观的数学,可以让学生在抽象活动中,积累抽象经验、学会抽象方法。

例如,高中数学教材一般是从“周而复始”的生活现象抽象出函数周期性这一数学概念的,但是,要用数学语言“存在非零实数T,对于任意的x,都有f(x+T)=f(x)”来描述,学生就勉为其难了。如果利用现代数学软件提供丰富的函数图像(如下页图1,不限于基本三角函数的图像),让学生经历从“形”到“数”的抽象过程,学生对函数周期性概念的理解就能全面而深刻了。

再如,教学“矩阵与变换”时,有必要通过现代数学软件中一些图形的构造,来建立矩阵(代数范畴)与变换(几何内容)的纽带。

(二)从演绎到归纳

数学讲究演绎推理,但是不能没有归纳猜想。事实上,当我们有了某种数学想法时,最简单、直接的做法就是寻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证实。而有了较为充分的具体例子,就可以从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并且证明方法往往也已经蕴含在具体的例子中了。于是,化演绎为归纳,也成为让数学(广义的)可视化的一种可行路径。特别地,现代数学软件大多内嵌符号代数系统(CAS),于是,有关公式、法则的学习都可以通过归纳的方式进行。

以两角和的正弦公式为例,可以通过CAS运算直接给出几个运算结果(如图2),让学生观察运算结果,归纳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有了具体事例的支持和发现过程的展开,运算规则更易于“深入人心”。

事实上,现代数学软件中,代数区、绘图区、3D绘图区、运算区、工作表等多模块的关联互动,可以完成几何作图、代数运算和数据处理等数学工作,做到很多过去课堂中完全做不到的事情,

实现“向技术学习数学”。可以说,“懂得现代数学教育技术,她就會给你独到的眼光,让你洞悉数学世界”。

二、让新知教学可视化

(一)创设可视化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新知探究的起点和载体,可以激发和启动学生的主动思维,不仅能帮助学生“入课”(通过探究获得所学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出课”(从应用的角度认识所学知识的价值)。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可视化表征,从而通过“图示”的方式,突破“意会”与“言传”之间的障碍。

a2+b2≥2ab,右图表明a+b2≥ab(更多的信息有待学习基本不等式后进一步挖掘)。由此,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可视化实验探究

数学实验是一种以实际操作、观察为特征,强调动手实践的数学探究、发现、理解活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建构从猜想到验证的全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数学实验具有直观化、具体化的特征。数学实验教学可以利用实物模型展开,更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高效展开。

例如,学习“圆锥曲线的概念”时,学生很难将平面的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与立体的圆锥联系起来;即便有足够的空间想象力,也很难由截线定义过渡到轨迹定义。于是,可以利用现代数学软件再现Dandelin双球实验,让学生在如图4(其中的“代数区”内容被略去)所示的平台中“做”实验:

改变α、β的值(α、β分别表示母线、截面与z轴的夹角),观察截线的形状,生成圆锥曲线的截线定义(通常情况下,β>α时,截线为椭圆;β<α时,截线为双曲线;β=α时,截线为抛物线);引进Dandelin双球,在不同视角下观察双球与圆锥及截面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凸显球与圆锥的切线、球与截面的切点(即圆锥曲线的焦点)的关键作用;结合平面视图,考察截线上任意一点到焦点距离与到切线距离的关系,从而生成圆锥曲线的轨迹定义。

事实上,在操作过程中,也就得到了相应的几何证明(以椭圆为例):构造截线上任意一点M和圆锥过点M的母线m,设m和双球与圆锥的切线分别交于点P、Q。由球外一点引球的切线长相等,可知MF1=MQ,MF2=MP,于是MF1+MF2=MQ+MP=PQ(PQ为定值,与点M的位置无关)。

(三)拓展可视化构造应用

问题驱动获得知识后,还要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除了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实验探究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可视化教学之外,应用知识时,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可视化表征——特别是构造新的满足概念定义或结论条件的例子时。

例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函数周期性一般是借助三角函数来研究的,但其并非三角函数所独有的。于是,应用周期性“构造”新函数(如下页图5所示),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三、让主题教学可视化

数学教学不能满足于数学知识的获得与应用,更要着力于数学思维的发展和素养的培育。如果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只是一个个的孤立的点的话,那么,这样的内容很难稳固地保存、清晰地检索和准确地提取。事实上,数学思维和素养的成分难以在单个的知识点上表现出来,它往往隐藏在知识结构(体系)中。因此,数学教学要从聚焦细小的知识点或课时中跳出来,关注更大的主

题或单元。开展主题(单元)教学,要从广泛的角度、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整体地思考和认识,连点成线、结线成面,建立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结构。而这一过程也离不开信息技术可视化效果的辅助。

(一)建立知识结构

辅助主题(单元)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利用相关软件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实现思维过程和结果的可视化,突破思维的局限,从而厘清数学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构建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知识结构。

例如,教学“三角恒等变换”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如图6所示的知识框图。

再如,教学“三角函数”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学习经验,形成如图7所示的函数学习基本范式,从而明确三角函数的研究应从角的概念推广开始(解决定义域问题),并得出推广中需要满足新概念兼容旧概念、运算性质基本不变等基本要求。

(二)搭建感知平台

辅助主题(单元)教学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是,利用现代数学软件,搭建感知平台,促进学生的理性思考。

在这一过程中,借助如图8所示的软件平台进行实验感知,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推演论证,从而保证层次清晰、意义明了的认知结构的真正建立。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课题“可视化视角下高中数学阅读与表达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2019JK13L1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可视化数学教学信息技术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思维可视化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