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20-09-10 12:34黄杰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应用思维导图

黄杰

摘要:对于教师而言,思维导图可作为完成教学设计、呈现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的工具;对于学生而言,思维导图在建构知识体系、巩固知识和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以教学实践为依据,阐述思维导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流程。

关键词:思维导图 初中生物 教学应用

一、思维导图的特点

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东尼·博赞(Tony Buzan)创造出了思维导图这一划时代的笔记方法。它克服了传统笔记方法不易记忆、浪费时间、埋没关键词和不能有效刺激大脑等缺点。

从表现形式上看,思维导图与其他类型图形记忆方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在中央图形上集中清晰地展现出注意的焦点;(2)主题所产生的主干作为分支由中央向四周发散;(3)关键的图形或写在联想线条上的关键词可构成分支;(4)各分支集合后所形成的节点结构使得思维导图呈发散状。

从使用效果来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笔记方法,呈现的是思维的过程。借助对其的运用,使用者可理清自己的思维脉络,并供日后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过程。此外,思维导图对于使用者创意的发散与收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等诸多能力,也都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

二、思维导图对教与学的帮助

(一)对教师教学的帮助

1.课前,可用来完成教学设计。

缜密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整理、归纳自己的教学思路。而且,在运用过程中,更有可能产生创造性的情境创设、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引人入胜的教学语言等。

2.课中,可用来呈现教学内容。

传统的罗列条款式的板书,很难让学生把握教师的思维过程,呆板且低效。而思维导图,则能让学生既直观观察到所需掌握的概念,又清晰地领会教师的思维过程,更能使各种表达方式及其特点都得以在教学内容的呈现过程中展现出来,焕发活力。

3.课尾,可用来实施教学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对概念理解不完全或者有缺陷的情况,其结果就是形成误解。对教师而言,可通过思维导图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找出形成误解的关键,同时分析造成误解的原因,最终修正自己的教学策略并给予学生学习指导。

(二)对学生学习的帮助

1.记笔记。

传统的笔记方式是以文字为主的线性笔记。这种记录方式容易造成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解节奏,或者在听与记之间顾此失彼,难以把握重点。而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记笔记,则可从容地将所学概念和对概念的理解记录下来。这对于学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及促进课后的再思考都有帮助。

2.建构知识体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掌握了若干个独立的知识点,却无法在知识点之间进行联系,从而在面对真实的情境时无法准确、快速地进行知识的迁移。思维导图能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很好地展现出来。它通过知识点之间的连线,形成一幅整体的图像,最终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巩固知识。

一方面,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学生可以像放电影一样将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过程重温一遍,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说图的过程,学生还可完善、修正自己的思维导图,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

4.开展有意义的学习。

奥苏贝尔(D.P.Ausubel)提出,有意义的学习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生要表现出在新学内容与已知内容间建立联系的愿望(内因);二是所要学习的内容能够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外因)。思维导图能够很好地达成这两个条件。学生通过不断地丰富所绘思维导图的内容,将新学内容与原有知识体系逐渐融合,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三、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流程

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有了较为明晰的方法,其具体流程如下:

(一)技能掌握阶段

在这一阶段,绝大部分学生刚刚接触思维导图,尚未掌握绘制、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教师应讲解清楚绘图、用图时所需注意的要点。根据切身经验,笔者总结出了五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1.绘图时,尽可能利用图像。

图像是思维导图成为全脑开发工具的重要原因。它的运用不但能充分激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绘图时,尽可能运用好色彩。

颜色由人体的右脑处理,丰富而有序的色彩可极大地激活右脑的记忆能力。同时,色彩还能在区分导图分支、加强导图立体感、作为背景及增加乐趣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绘图时,尽可能运用好外围线。

绘图时,先将思维导图的各个分支用外围线围起来,同时想象外围线的形状像什么;再将这些形状拼画成完整的思维导图。这样做,不仅能加强各分支间的联系,加强使用者的理解与记忆,也能增强思维导图的美感。

4.用图时,充分发挥空间想象。

完整的思维导图是由主次分支组成的发散图式,每一个分支都拥有各自的空间。运用思维导图记忆时,需要关注分支的空间,将整幅图想象成立体的。这样就能很容易地回忆起整幅图的全部内容。

5.用图时,充分发挥背景色想象。

在思维导图中,我们可以将不同分支的颜色想象成对应的背景。比如,绿色分支,可以想象成茂密的森林;而黄色分支,则可想象成一望无垠的油菜花田。这样做,不仅能增强使用兴趣,还能强化记忆。此外,整幅思維导图也是有背景的,使用者在归类自己的知识体系时,就可运用这一大背景。

(二)课堂应用阶段

学生初步掌握绘制、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后,

就可将其运用到具体学习过程中。下面,以苏科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课为例,具体说明。

1.情境导入。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顺势抛出问题“绿色植物是通过自身什么样的本领来完成它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任务的”,引出课题。然后,在黑板的中央写下大大的“光合作用”4个字,作为本节课将要绘制的思维导图的核心。

2.知识梳理。

在引出学习内容后,教师接着给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即“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与“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对于前者,教师可按照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利用多媒体展示、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教学包括“海尔蒙特实验”“恩吉尔曼水棉实验”等在内的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层层揭开光合作用的神秘面纱。对于后者,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或课外收集等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

3.绘制思维导图。

完成本节课的知识梳理之后,接下来就是本节课的核心任务:小组合作,完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思维导图。绘制时,小组的每个成员有着各自的任务,有的负责收集信息,有的负责构思,有的负责绘图。所需信息既可以是课本内容,也可以是课前收集的素材。此步骤的实施,可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在掌握课程标准规定内容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4.交流评价。

各小组轮流向全班展示作品,同时由小组代表讲解。学生对每幅作品逐一评价,当作品中缺少概念或概念层次不清时,该小组成员即时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正与完善。

5.反思总结。

师生共同对学习主题反思总结,形成反馈意见。并且,教师可倡导学生课后利用思维导图制订一个“保护绿色生态行动”计划,作为日常行为标准。

作为一种将概念(知识点)可视化、具体化的工具,思维导图可反映出学生联系旧知、把握新知的能力。在具体教与学的过程中,它把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最终指向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春平.概念作图教学法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1999(2).

[2] 东尼·博赞.大脑使用说明书[M].张鼎昆,徐克茹,译.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胡向国.中学生物概念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導刊,2009(3).

[4] 游隆信.生物学概念的教学策略探析[J].生物学教学,2005(2).

猜你喜欢
初中生物教学应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