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院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的方法研究

2020-09-10 01:28杨红果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体素质

杨红果

【摘 要】 从测试内容与达标标准出发,对师专学生进行“临阵磨枪”式的训练,结果显示:训练项目的差异对训练成绩的影响大有不同,致使学生和教师“偏项式”发展和努力,与国家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的初衷有所偏离。文章阐述了由此产生的弊端,同时对实现学生体质测试的常态化、长效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 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测试标准

【中图分类号】 G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0)04-0048-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不仅会促进学生积极锻炼,纠正和改变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出现的突出问题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树立健康的理念,形成良好的自觉体育锻炼之前,这一措施也是让学生由被动体育向主动体育的一条必经之路。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与达标测试的实际过程中发现许多现状问题,本文试图分析造成当前学生测试结果不理想的原因所在,提出有效发展师范生体质练习的几点建议,为师范教育阶段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体质测试的当前现状与情况分析

以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女生的800米跑和男生的1000米跑的测试内容项目,现行的标准即使学生较长时间没有坚持体育锻炼,对学生个人而言,只要坚持2—3周的加强练习,或者是在体育教师3—5次的课堂集中练习后,完全有可能让学生顺利达到测试标准的要求。

测试中发现学生的耐力成绩分布段是第一次是优秀率很低,及格率不高、不及格人数和成绩在4分40秒以后人数偏多。在后面的几次练习中随着学生的成绩从4分40秒以后的进步到4分至4分33秒之间的及格人数增加,及格率明显的上升。成绩在4分至4分20秒提高到4分以内的人数也明显增多。这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问题,在短期的训练中不仅仅要抓学生及格率,同时如何把耐力成绩在良好阶段的学生提高到优秀水平阶段是我们今后教学中应思考的问题。

从男生的引体向上测试项目数据分析,学生在短期锻炼后成绩变化不大,练习效果不明显。有个别学生竟无法完成一个标准的引体向上的动作,有些学生在经过努力后虽然成绩由刚开始的2-3次到后来的3-5次是有进步但仍远远达不到标准要求。这说明男生上肢力量不足是相当严峻的,由于学生本身基础差的原因,让有些学生失去锻炼的信心,会对此项目练习不够主动和积极,直接造成男生引体向上达标率的低的局面。

测试爆发力的实心球练习项目,男生相对于女生更容易达标。,因此男生达标率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在这一项目的练习中也出现了和男生在引体向上练习中的问题,同样的是信心不够,缺乏锻炼的动力。

以上现象说明,虽然跑是跑了,测是测了,但测试的结果真正对学生测试后的体育学习或体育锻炼有多大影响,我们不能仅停留在测试结果上而忽视了测试结果的“双反馈调节”作用。究竟测试结果对我们的体育工作和学生的体育锻炼能有多大指导作用,才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我们考虑一下现行的标准制定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我们应考虑一下学生的主观努力与客观标准之间的差距,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合理要求,只有区别对待学生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愿意练习。

二、影响体质测试工作的因素分析

影响学生体质测试成绩达标率不高的因素很多,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學校体育工作实施环节中的教师因素和学校因素也是测试结果的直接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学生方面

学生从心理上产生扬长避短的思想,觉得自己哪个项目占优势,更容易达标,能为自己总成绩提分数,就出现愿意自觉练习哪个项目的行为。只要总成绩达标就万岁,根本不考虑健康达标的本意是让受测者通过测试反馈回来的结果,清楚自身的健康状况与全国普遍标准存在差距,如何在发现问题后通过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自身问题。

(二)教师方面

有少数学校,个别老师还末完全摆脱被动达标的思想,仍始终围绕达标要求测什么,学校体育工作就安排干什么、体育教学内容就练什么的局面。好像全年的学校体育工作除了开运动会之外就剩一个体质达标测试工作了。完全忽略了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保证和课余体育锻炼是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

(三)学校方面

为了改变学生对健康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积极锻炼的热情,保证体育课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虽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锻炼过程和测试结果与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相结合,还明确规定了在校大学生达不到良75分以上不能进行“三好学生”和奖学金的评定。这些规定对于初中学生和大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制约性,因为初中生面临的是中考成绩的体育加分,大学生面对的是否能有几千元的奖学金发放问题,但对于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阶段的高中生来说制约性不大。也就是说在初中阶段培养起来的体育兴趣,并没有在高中阶段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更谈不上在大学阶段会有多强的体育意识和多好体育行为。有些学校没有真正落实相关政策,让体质达标流于形式,让有些学生有可乘之机,尚存侥幸心理,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即使达不到标准也不会对自己能有多大的学业影响。甚至出现了各别学校的体质测试工作仅仅是由学生会的学生组织完成,可想而知,测试结果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大仍值得我们反问。

三、建议

针对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分析,着眼学校体育实现学生体质测试的常态化、长效化的措施,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能有的放矢地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作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的师范体育将是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环节。让学生的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习惯,体育行为成为一种常态化,体育意识成为本能。让学生明白800米、1000米跑的测试目的是检查学生耐力素质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心血管呼吸系统的机能及肌肉耐力。虽然3-5次的短时间练习,可以让学生轻松达标,但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我们人体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有效运动负荷长期不断的良性刺激下的结果。

其次,作为一线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满足学生体质健康达标要求的基础上,应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出发点,以激发学生坚持体育锻炼为目的,以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为目标。自定一个让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的较低目标,让学生在尝到“跳一跳”就有能摘到桃子的甜头后再逐步提高练习标准,而不是把学生一棍子打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之外,让学生只能对着标准望而却步,这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再次,除了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之外,以体质健康达标测试内容为契入点加强学生的体育社团的建立和各种体育比赛的举行。为学生提供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以满足学生相互交流和互相提高的需求。让学生体质达标测试的各项要求不再成为学生体育锻炼时无形负担,而是素质教育的先行者。因为在师范教育开展的体育教学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阶段,有利于体育兴趣的培养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可以让学生为毕业后的终身体育受益匪浅。

另外,标准本身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地域差异,我们必须肯定个体的体育行为和运动能力受先天身体条件的影响和所处地域经济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所以对那些地处偏远山区和经济发达的城市学生来说采取一刀切式的统一标准显然不合理。那么,根据自达标测试以来得到的相关数据,制定一个符合本区域的可行性标准,既能保证学生的体质在现有基础上保持逐年上升的前提下,又能真正激发学生的运动潜力。

四、结语

以学校体育为突破口,以学生体质测试达标为观测点,在客观分析测试结果,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并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全面健康教育,才是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的应有之意。不论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还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要求,不论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还是上升为国家健康战略高度的健康中国2030,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平,不仅仅是每个公民的健康需求,更是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求。

【参考文献】

[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2-85.

[2]奚彩英.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时间的实踐性探讨[J].高考,2012(12):119.

[3]丁秀娟.上海商学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与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2,3(13):82-83.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身体素质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微信打卡小程序在学生假期体育锻炼中的应用分析
关于提升高中体育生身体素质的方法及策略研究
锻炼
新发现
对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有关中小学教师体育锻炼的几点思考
小小“运动员”
体育锻炼也重要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