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妙的读画诗

2020-09-10 07:22周晓玲
今古文创 2020年46期
关键词:图像学织锦互文性

【摘要】 约翰·阿什贝利是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广受赞誉。他的许多作品富有哲思,语言抽象,常被诟病为 “晦涩难懂”,他也因此被称为“智性诗人”。阿斯贝利早期的短诗《织锦》是一首简洁隽永、意味深长的读画诗,也是书写人类共同的审美体验的典范之作,然而受到关注较少。本文尝试在互文性和图像学的视角下全息地解读、剖析其内涵,从而丰富阿什贝利研究成果。

【关键词】 约翰·阿什贝利;《织锦》;读画诗;互文性;图像学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6-0004-03

一、引言

约翰·阿什贝利(John Ashbery)(1927-2017) 是美国“纽约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出生于纽约州罗彻斯特,自幼热爱文艺。就读哈佛大学期间,他出版了诗集《一些树》(Some Trees),受到了诗人奥登的赞赏,将其收录于“耶鲁青年诗丛”(Yale Younger Poets Prize)。本科毕业后,他长居法国,为报纸撰写艺术评论专栏,出版了几部诗集和一些画作,但反响不大。直到1975年诗集《凸镜中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in a Convex Mirror)出版,他获得了普利策奖、美国全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这三重著名图书奖,才受到了广泛关注(Bevis 89)。上世纪90年代,他已成为美国当代最受赞誉、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阿什贝利生前已囊括当代诗人能获得的所有荣誉,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尽管阿什贝利在美国声名卓著,国内阿什贝利研究的规模却比较小,缺乏广度。这或许是因为他是 “智识派”诗人, 其作品构思巧妙,偏重理性和哲思,不以抒情见长,也常因用典丰富、用词突兀、句法奇特而被诟病“晦涩难懂”。究其原因,阿斯贝利深受西方音乐、绘画等文学的“姐妹艺术”的陶冶,其诗歌具有丰富的互文性和历史的纵深感。

国内的研究者注意到了其诗画结合的一面,如长诗《凸镜中的自画像》等,但研究范围略窄, 侧重于探讨诗歌中的自我怀疑、非理性等主题,或其中运用的拼贴 (collage)等后现代绘画的典型手法 (张慧馨,彭予 15)。也有的学者如Brink致力于研究阿什贝利二十一世纪的作品,这些诗歌更政治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美国霸权的批判、对流行文化的反思(2012)。

本文认为,阿什贝利诗歌中的绘画维度极为凸显,不可忽视。他早期的不少精致简洁的短诗,也可归于“读画诗”。读画(ekphrasis),也称 “艺格敷词”,  广义上指在文学作品的叙述中,以较大篇幅描述某件视觉艺术品,如绘画、雕塑、照片、博物馆展出文物、日常器物等。“艺文敷词”历史悠久,如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中一段对阿基琉斯盾牌图案的细致描述,而文艺复兴时期斯宾赛的《仙后》、浪漫主义时期济慈的《希腊古瓮颂》、美国现代诗人史蒂文斯的《坛子轶事》等也是“艺文敷词”的典范(Cheeke 19-20)。

下文中将细读阿什贝利1979年出版的诗集《正如我们所知》(As We Know)中的一首短诗《织锦》 (“Tapestry”)。这首诗仅有二十二行,既是一首简洁隽永的读画诗,也是书写当代人类共有的审美体验的典范之作。

二、 何为织锦:有意的模糊

织锦作為本诗书写的对象,本身就极具文化内涵。织锦,也称“挂毯”或“壁毯”,是古今中外很多民族共有的传统手工艺品,材质有羊毛、真丝、亚麻等,常带有复杂的纹样,可挂在墙上作装饰,也有御寒的作用。奥维德《变形记》中就讲述过一则与织锦相关的古希腊神话①。在基督教文化中,描绘圣经故事的织锦常作为教堂内部装饰,承载着一定的教化功能。

欧洲的织锦生产主要集中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如创作于11世纪的巴约挂毯,讲述了 “诺曼征服”的全过程,据说是受“征服者”威廉的同母异父弟、巴约主教委派织成 (“Bayeux Tapestry”);又如被誉为 “法国国宝”的《贵妇人与独角兽》系列织锦,约于1500年完工,共有六幅,优美繁复,传达着神秘的讯息。过去织锦制作的成本极高,往往只见于富贵人家的家宅中。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们作为艺术品和文物,成了历史的见证,被收藏在博物馆中,供大众观赏。

本诗标题中只有Tapestry一个名词而无冠词,并未指明是某张织锦,不免引发读者遐想:这面织锦究竟悬挂在何处?是在当代一家普通民宅的墙壁上?是庄园豪宅的厅堂?抑或是在博物馆或是教堂之中?

读者仍可以继续追问:诗中的叙述者在何处见到这幅织锦?或许他就是酷爱逛古董店的阿什贝利本人,偶然瞥见这幅精美织锦后立刻买下,悬挂在自己家里(“An Introduction”)?然而,诗人长居的纽约大宅装饰精致,家具众多,却并无任何挂毯(“Collections by Room”)。这幅织锦究竟来历如何,由何人织成,因何织成,之前曾悬挂在何处?种种信息,诗中均未透露,读者可自由解读。

值得注意的是,“文本”(text)的概念本来就与“织物”有缘。拉丁语中的文本(textus)原意是纺织物,而中文和印欧语系的词源都指出,“文”与纺织物有着共通之处:它们都是横竖交织的结果,这与语言文字本身的性质也密切相关(钱翰87)。或许诗中的神秘“织锦”并非特指某张实物挂毯,而是历史文化传统与日常生活交融而成的艺术的象征,正如本诗第二节中称其为“这幅正在被塑造的历史图景”(“this picture of history on the making”),甚至指的是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本身?或许它只存在于讲述者的想象中,只悬挂在头脑这个“空间”之中?

三、沉浸和抽离:观看的体验

可以将《织锦》和《凸镜中的自画像》进行比较。《凸镜》中的画作是明确的。阿什贝利在诗中展现了自己的博学,多处引用评论家的评语,提及文艺复兴和风格主义时代的其他画作,又有多处“离题”,转而描述自己和友人的经历、回忆、对文艺复兴时代的想象和向往。该诗时而像呓语,时而像对话,诗人即是叙述者本人,多次呼唤画家名字Francesco ②,与其跨越时空“交谈”(Ashbery 188-214); 而《织锦》中被描述的客体是不明确的,内容模糊,创作者的身份则完全不清,诗歌本身更像是戏剧独白而非对话。两者的主题相似:都是关于“观看”艺术品的体验,都探讨了观看者与作品、创作者(画家/工匠)、文字与绘画、历史和当下的关系。

本诗开篇,讲述者说,织锦与制作它的织机和悬挂它的房间不可分割。简洁的诗句,拉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纵深,提醒读者每一件艺术品,甚至日常物品,都凝聚着历史,代表着过去,同时又必然存在于当下的某个具体时空中,既属于现实,又有“他者”的维度(Stamelman  626)。

第二、三、四节着重描写了叙述者观看织锦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奇妙而复杂的:沉浸而又疏离,欣喜、赞叹和不安、惶惑甚至痛苦交织在一起 。第二节中,织锦深深地吸引了观看者,它“形式的光辉”甚至使之目眩。观看者的目光被(织锦表面反射的)日光所“灼伤”,这是织锦给予的无法逃脱的“惩罚”(Ashbery 269)。值得关注的是,本诗第二、三节还巧妙地指涉了柏拉图关于“视觉之火”的学说,即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关于视觉的观念:眼睛发出光亮以照亮物体,物体反射这种光, 施加于人的感官之上, 形成视觉和印象。这种光学理论显然违背了现代科学原理,但却曾被人们广泛认可(Mitchell,陈永国译 7)。 第三节突兀地以“死亡”结尾,提醒观看者不要一味沉浸,毯上图景已永远消逝,不可能再被唤醒;第四节则提到,织锦外形如同毯子将观看者包裹其间,“我们”无须体验所描绘的真实情景而获得了某种抚慰。

叙述者以沉静的口吻与读者分享自己观赏织锦的独特体验,又仿佛在自言自语,思考人类在观看艺术品某些共通的经验,即“观看”这一审美活动的本质。诗中对这种体验的书写,正好呼应了“读画诗”的本质:它是“视觉再现的语言再现”,与所摹仿的对象,即织锦中所描绘的历史、人物和生活场景之间,天然存在着多重隔阂(Hefferman 3)。这种独特的疏离感和求而不得的痛苦,也与阿什贝利的生活相關。他在父亲农场上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厌恶乡村生活的他在头脑中虚构出艺术王国,痴迷于阅读、音乐和绘画来逃避生活中的孤独和贫乏。最初他想成为画家而非诗人(Bevis 90-91)。因此,阿什贝利一直认为自己是文艺世界的“局外人 ” 。

四:繁复与晦涩:回归诗歌的本质

阿什贝利喜欢将不同风格的语言杂糅在同一首诗中,因此他的作品中常有奇特的用词、句法和意象。《织锦》一诗,总体上使用了文雅的当代英语,略显庄重,但有几处明显脱离了这种风格,形成了陌生化和前景化的效果。

本诗第四节中的wound一词,是动词wind (缠绕)的过去式,又不可避免地让人联想到wound(伤害)。诗人似乎隐约暗示着,欣赏艺术的体验并不是全然美好的,也有着潜在的风险:任由自己被其“缠绕”,无法从中抽离,则有可能受到伤害。

第五节中,hold sweet commerce 这个短语略显突兀。Commerce一词在当代英语中指商业活动,但这个短语是阿什贝利自己造的,显得古雅而别有风味,使人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早期现代英语。《牛津英语词典》中commerce词条下列了一种过时的用法,泛指日常交流 (“social dealings between people”)(“commerce”) , 符合其在本诗中的意思。著名现代主义诗人T. S. 艾略特也是一位对语言敏感的文学大师,在《四个四重奏》中也用到了commerce这种用法: “An easy commerce of the old and the new” (新与旧之间的一种轻松的交流) (51) 。

本诗最后一部分包含了几个奇特的意象。织锦上的图案由于叙述者的观看而被赋予了生命,变得鲜活起来:妇女们随意地捏着水果讨价还价,词语们一边“哭喊”一边走着,虚妄的梦被倒挂着倒在泥坑里,“死亡”也像语言一样丧失了力量。观看、凝视和想象,使艺术品焕发了新生,也使观看者通过怀想过去,超越了当下平庸的日常生活。

艾略特曾言及诗歌语言的本质:“我们的文化体系包含极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诗人必须变得愈来愈无所不包,愈来愈隐晦,愈来愈间接,以便迫使语言就范……来表达意义(Eliot 14, 李译)。”  《织锦》一诗正是如此,诗人有意地添加了看似晦涩的语言和怪异的意象,增添了多层次的内涵。

五、结语

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奥提瑞(Charles Altieri)所言,阿什贝利的诗歌语言是高度自觉的,充满了修辞和文字游戏。亲切庸常的(来自日常生活和流行文化,如同口语对话、电视广告)、神秘朦胧的(描述类似于宗教的艺术审美体验,深刻而难以言说)、机巧精警的(涉及历史、文学传统的典故,犀利灵巧)的语言元素互相交织,形成奇特复杂、令人回味无穷的嬉戏(interplay),在当代美国诗歌中独树一帜(204-205)。

《织锦》一诗中的织锦指代模糊,这是诗人有意为之,使其主体更有普适性,因为织锦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是历史的见证。正如他的代表作《凸镜中的自画像》一样,这首诗也是一首优美的读画诗;不同的是,它不像典型的读画诗那样极力铺陈,简洁隽永而含蓄深刻。诗中不曾详细描述织锦的材质、图案、用途,这种“留白”反而其内涵更加玄妙深邃、耐人寻味。

织锦虽无生命,却将不同颜色材质的丝线经纬交织、融为一体,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图案,将观看者带离日常的生活,得以穿越时空;它又牢固地维系在当下,将观看者锁定在此时此地。本诗中讲述者对于这幅织锦的凝视,体现了阿什贝利对艺术的信仰、对日常生活中美的迷恋。

注释:

①织女阿剌克涅(Arachne)夸耀自己手巧胜过女神雅典娜。雅典娜与之比试,阿剌克涅的作品果然更胜一筹,其中还有讽刺宙斯的图案,于是愤怒的雅典娜撕碎了织锦并怒打她。阿剌克涅受惊自杀,被雅典娜变成了蜘蛛。

②巴米加尼诺(1503-1540),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风格主义画派的杰出代表。他出生于帕尔马,原名弗朗切斯科?马佐拉 (Francesco Mazzola),人们常以帕尔马的小个子(Parmigianino)来称呼他。这幅自画像大约作于1524年。

参考文献:

[1]Altieri, Charles. The Art of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Poetry: Modernism and After.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6.

[2]“An Introduction to John Ashbery’s Poetics of Things: How Poems are Chosen for Objects” https://ashberyhouse.yale.edu/introduction-john-ashberys-poetics-things-how-poems-are-chosen-objects.

[3]Ashbery, John. Selected Poem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84.

[4]“Bayeux Tapestry”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Bayeux-Tapestry

[5]Bevis, Matthew. “It Wants to Go to Bed with Us: John Ashbery’s Well-Spent Youth.” Harper’s Magazine. 2017, 2005(07): 89-93.

[6]Brink, Dean. “Critical High Camp: The Political Dimension in Ashbery’s A Worldly Country.”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2011, 33(01):71-84.

[7]Cheeke, Stephen. Writing for Art: The Aesthetics of Ekphrasis.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8.

[8]“Collections by Room.” https://ashberyhouse.yale.edu/collections/collections-room.

[9]“Commerce.” https://www.lexico.com/definition/commerce. Oxford English and Spanish Dictionary, Thesaurus, and Spanish to English Translator.

[10]Eliot, T.S.. “Four Quartets.” The Waste Land and Other Writings.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2002.

[11]Eliot, T.S.. “The Metaphysical Poets.” The Waste Land and Other Writings.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2002.

[12]Heffernan, James A.W.. Museums of Words: The Poetics of Ekphrasis from Homer to Ashber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13] Mitchell, W. J. T.. Iconograph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14]Stamelman, Richard. “Critical Reflections.” New Literary History. 1984, 15(03): 613-616.

[15]錢翰.西方文论关键词:文本[J].外国文学, 2020(05):85-95.

[16]谭琼琳.西方绘画诗学:一门新兴的人文学科[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01):301-319.

[17]张慧馨,彭予.观亦幻:约翰·阿什伯利诗歌的绘画维度[J].外国文学研究,2017,39(02):12-19.

作者简介:

周晓玲,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图像学织锦互文性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传承
神奇的东方艺术之花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分析
关于初中语文互文性阅读的教学思考
梁楷《释迦出山图》之图像研究
红楼若梦,游园乍惊
图像学视阈下的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
城镇景观建设视角下的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