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述评

2020-09-10 07:22李秋华
今古文创 2020年43期
关键词:克洛德斯特劳斯

【摘要】 《忧郁的热带》在语言功力、哲学思想上魅力经久不衰。就阅读体验而言,可从自传学术生涯的“逃避、痛斥、自我选择”、感慨城市压力的“压抑、悲叹、殖民入侵”、对热带田野的“错愕、理解、惋惜”、对人类学与人类意义的“无奈、虚无、释然”等四个忧郁维度加以解读,或可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列维既深沉又热烈的人格魅力、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及其著书生涯。

【关键词】 忧郁的热带;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四重忧郁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3-0013-02

基金项目:2017年度贵州大学文科重点学科及特色学科重大科研项目“文化路线·互动共生:贵州地域文化生态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ZT201711)。

诚如赵红梅所言“对《忧郁的热带》的盛赞多于研读,攀附性热爱多于内省式兴趣,片断式引用多于整体性审视,从而导致对该书的写作背景、列维情怀、语言风格、学术隐喻等不予深究的肤浅化阅读倾向。”因此,应结合列维本人经历,以回忆录、自传体视角对本书进行仔细研读与理解,以领略列维忧郁沉顿却又热忱纯真的一生。

一、列维生平与《忧郁的热带》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是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主创始人。于1908年在比利时出生,其犹太血统导致被迫逃亡纽约躲避纳粹迫害,后定居法国巴黎受教育。在法国先学习哲学,后赴巴西圣保罗大学当人类学教师。由于列维到巴西后没有找到老师口中所说完全原始的印第安土著人,深觉受骗。于是在1936年,决定不再做“星期天人类学家”,独自深入巴西热带雨林,首次独立研究较原始的卡都卫欧族和波洛洛族印第安人。

两年后,列维对自己的历史观(即过去没有将西方世界视为一个整体看问题)进行自我反思后,决定从巴西圣保罗大学辞职,而后作为一名职业人类学家重返巴西。他从曾经的田野点(波洛洛人居住地)出发,组织团队向人类学家从未涉足的一条“电报线”——向巴西热带雨林深处西北线挺进。1940年后,列维在美国研究结构主义。时隔17年,列维于1955年写了《忧郁的热带》这本著作。总体而言,本书是一本夹叙夹议的、兼具个人回忆录性质、具有文学色彩的特殊民族志。

二、本书主要内容

本书共九章,将本书划分为四个部分,即前言自传、城乡对比、热带民族志、人类学反思等,并随着本书中叙述的展开,可将列维的“忧郁”解读为四重忧郁层次。

(一)第一重忧郁——初为人类学家的忧郁:“逃避、痛斥、自我选择”

第一、二章,是本书的前言即列维自传部分。

这里是列维初显忧郁性格阶段,即刚成为人类学家的忧郁,是一种专注学术而对现代社会功用目的的背离。在第一章《结束旅行》中,列维简述自身成长经历,交代成為人类学教师背景,认为“研究工作的伟大与不幸,在于研究工作是一种避难所,一种传教站。”列维逃离了名利的现实世界却又扎根田野,直面现实世界。他大声疾呼结束华而不实的探险、旅行,开始真正的人类学调查。他推崇人类学调查应与原住民一起分享一种信仰, 是生命的延伸。在第二章《行脚小注》中,列维自述与人类学学科相遇与认知。在去异国教书的途中,他用精准到每秒的方式记录下游记《日落》,遂成为人类学经典描摹文段。

(二)第二重忧郁——对工业城市与人类生存压力的忧郁:“压抑、悲叹、殖民入侵”

第三、四章为宏观城乡景象描写篇,是本书第二重忧郁之处,即对西方文明入侵的忧郁。

在第三章《新世界》中,列维用“面、线、点”手法进行宏观场景描写,长篇幅、静态摹写了巴西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市城市景色与钢筋水泥制式化的建筑结构,以讽刺、悲叹的口气批判了工业文明对个性化世界毁灭性的殖民入侵。第四章《地球及其居民》中,列维描写了在圣保罗附近的城与乡场景,并倒叙穿插了二战后访问印度,对印度的人地矛盾、畸形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度描写,议论其由于人口众多带来的压抑感。

(三)第三重忧郁——对原始文化散失的忧郁:“错愕、理解、惋惜”

本书第五至八章为四个民族的民族志篇,是本书的第三重忧郁,即对原始文化散失的忧郁。

其一,卡都卫欧族:初步与外界交融的部落。卡都卫欧族的居住房屋与外界乡民无异,唯一特征是卡都卫欧族大多纹面、身上刺青,这是他们文明的象征。列维描述卡都卫族曾经兴盛过,但现已衰落。除了采集渔猎的经济类型外,很多人都是做乞丐乞讨或者偷盗维持生存。列维对卡都卫欧族纹面进行了详细解释:一是年轻人赶时髦;二是女性增强性吸引力;三是成人进入文明的标志。四是由图案标明自身阶级。五是以象征过去的盛世制度与景象,这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卡都卫欧族仍保持着贵族等级内世袭,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亦是对盛世的追忆。此外,卡都卫欧图案在不同的原则中总是寻找到均衡的冲动,这暗示着目前在这种衰落社会背景下心理不平衡的解决方案。

其二,波洛洛族:拥有独特观念的互助部落。波洛洛族原始程度较深,列维从以下几点进行了描写。一是外形方面。几乎全身赤裸,但是有精致装饰,遮挡住重要部位。二是社会结构方面。最具特色的为半偶族制度。列维将半偶族制度比喻做比赛慷慨的足球队,哪个半族对对方帮助更多,哪方就赢得更高声誉。在遇对方半族的婚丧嫁娶等人生仪式时,本半族必须出人出力,以显示自己的慷慨、友善,彰显本半族地位、声誉。三是自然观方面。他们将文化与自然对立,把生命视为文化的一部分。当人死亡,他们视作自然对社会的损害,并向自然“讨债”。四是在宇宙观方面。他们将村落的特殊建筑结构——圆心结构,视为是社会宇宙的一部分。

其三,南比克拉瓦族:原始、民主、美好的民族。此民族是列维辞职后成为职业人类学家,组建自己团队后接触的原始民族。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生存方面,他们原始、贫困,难以维持基本生存。2.习俗方面,对本族人姓名保密,男女间调情技艺发达。3.政治权利方面,实行临时酋长制度,酋长身负处理族群生存危机(给族人找食物)的职责。要求酋长慷慨待人,并享多妻特权。

其四,吐比克瓦希普族:酋长权力高度膨胀的民族。由于列维团队有人生病、去世等问题,后期调查未能成行,故本部落未详细描写。但在“贾宾鸟的闹剧”一节里进行了酋长装神弄鬼以求权力稳固的细节仪式描写。

(四)第四重忧郁——对人类学意义、人类意义的忧郁:“无奈、虚无、释然”

第九章《归返》,章节题目意指一种在忙碌生活中,寻找精神意义上的返璞归真。本篇章是精神密度高度集中的一章,有人认为研读本章可以促进人类的自我了解,同时也是第四重忧郁,即对人类学、对人类的忧郁。

在《一小杯朗姆酒》列维写道,“文明的迷人之处主要来自沉淀其中的各种不纯之物”,人类学的忧郁,只能见证异文化的衰落,见证那些有味道的东西毁掉。列维对人类学的忧郁——研究异族似乎是没有意义的。在寻找答案后,列维最终提出了解决方案,认为人类学的意义在于卢梭所言的对构建世界的原则进行记录。

接下来列维开始思考人类的意义,也即是本书最深沉次的忧郁——对人类的忧郁。在《缅甸佛寺基荣之旅》中先以时间顺序纵观三大宗教,最终列维认为宗教的意义归于虚无,人类的意义也归于虚无。那么,活着的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列维写道:“对一块比任何人类的创造物都远为漂亮的矿石沉思一段时间;去闻一闻一朵水仙花的深处所散发出来的味道,其香味所隐藏的学问比我们所有书本全部加起来还多;或者是在那充满耐心、宁静与互谅的短暂凝视之中,这种凝视有时候,经由某种非自愿的互相了解,会出现于一个人与一只猫短暂的互相注目之中。”

三、结语

《忧郁的热带》破题而言,“热带”主要指巴西、印度等热带地区。“忧郁”一词,虽是本书基调,即整体以严厉反思与冷峻态度看待问题,但列维却怀以对田野、对人类学深沉的热爱与情怀,苦中作乐,间歇性释放忧郁。面对最深层忧郁—— 人类的意义,列维认为人类的意义虽是虚无,但其经历体验构成了个人活着和存在的价值。一方面承认世界的荒谬性,一方面幸福地把巨石推向山顶——到田野中去吧。列维怀揣着深沉的忧郁与满腔的热忱,号召人们回到田野中去吧,去经历和体验世界的美好。可见,虽然列维细致、多愁、敏感、悲观,却仍怀有一颗与人分享、记录、保留异文化的赤子之心。

参考文献:

[1]赵红梅.诗性与学术的交错——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述评[J].广西民族研究,2015,(01):65-72.

[2](法)克洛德.列维-斯特荣斯编.忧郁的热带[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李秋华,女,布依族,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克洛德斯特劳斯
大师的礼让
家屋社会的语境、限度及其演变
浅析克洛德宿命般的一生
克洛德·西蒙《弗兰德公路》中女性形象分析
里维·斯特劳斯与牛仔裤
赞美与批评
《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形象分析
从《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走近克洛德
斯特劳斯的“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