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对于建筑文化的表现性分析

2020-09-10 07:22樊景怡
今古文创 2020年39期
关键词:表现性建筑音乐

樊景怡

【摘要】 刘文金先生在《长城随想曲》中,将具有民族思维的音调和音乐语言赋予浓郁的传统韵味,极大程度上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使民族乐器的表现功能有了更大的空间。音乐语言对建筑文化的传达在于其表现性、塑造性和多声部的合奏传达性。音乐与建筑在社会功能上有着非倾向性的审美功能。

【关键词】 音乐;建筑;长城文化;表现性;《长城随想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9-0075-04

一、前言

文章以民族乐器合奏曲《长城随想曲》为例,结合长城文化内核,介绍和分析该作品在表现性、塑造性和多声部的合奏传达性上的音乐特性以及该作品在文化方面的音乐化和音响的具象化。

长城作为最能承载国家精神、历史积淀和人民意志的中国建筑,《长城随想曲》这部音乐作品在长城作为灵感来源的特殊创作背景之下,更增添了时代意义与无国界的文化标签,民族乐器对于长城的多方位“建造”也将这首曲目打上了中国烙印。

中华历史文化悠久,以建筑为主题题材的优秀音乐作品非常丰富,无一不准确地使用音乐语言表现该主题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深蕴。

本文以《长城随想曲》为例,探讨该曲目的文化及音乐层面的独特风格和对建筑的表现能力以及对民族精神的深刻反映,目的在于研究建筑与音乐的共同审美特征和建筑与音乐在表现审美途径的相通性。

二、《长城随想曲》概述

音樂家刘文金先生在中美恢复邦交的前夕,于1978年随同中国艺术团访美,在第一次踏出国土的路途中,尽管受到了友好的接待也感受到了他乡的新奇与幻境般的朦胧美,但作者内心仍然始终伴随着陌生与漂泊感,思乡之情在内心如暗流不断汇聚。

在一次参观纽约联合国大厦的活动过程中,一幅巨大彩色壁毯——万里长城图,在一间专为各国重要人物开放的休息厅,几乎覆盖大厅正面的整张墙壁,引起了视觉的高度集中。

画面中的万里长城气势恢宏,有着中国独有的历史气韵,展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气魄与璀璨的历史,观者无不感到一股热流涌上心头。

音乐家刘文金先生也找到了祖国的文化象征在异国他乡傲然挺立的标志,他与二胡演奏家闵惠芬不谋而合地想到应用民族器乐表现长城这一历史古老的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在学习大量传统音乐,比如古琴、戏曲、说唱音乐以及各类民间传统音乐之后,提炼中国传统音乐的“神韵”美,利用协奏曲的表现形式,大量采用中国传统乐曲的创作技法和结构特点,形成若干紧凑、舒展、以及音响层次丰富的整体布局。

长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军事项目之一,是古代中国为抵御塞尔维亚和塞尔维亚北部游牧民族的入侵而在不同时期建造的。

它建于公元前二千多年的十一世纪,今天提到的长城主要是指明代建造的长城,从辽西丹东市后山延伸到甘肃省嘉峪关。

如今,长城的审美魅力在两面性历史演变中越来越明显,实用军事功能逐渐削弱,文化的精神作用不断增强,不断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现人类的意志和勇气。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人类文明与地球和平的象征,全人类都将受益于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它作为古代建筑文化遗产,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是意志、力量与凝聚力的标志,同时其背后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磅礴底蕴,展现了民族的理想、情怀与价值观。在历史推进的过程中,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凝聚着中国人共同的爱国之心。

《长城随想曲》展现人民的心灵寄托,在世界格局纷繁变换的当今,长城就像每一个具有中国气节、中国文化和中国内涵的众多优秀历史建筑一样,成为人民生活中的具象寄托,而它又作为民族团结的代表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

几千年来,友好的中外使团经常在这条古道上旅行,中外文化得以充分融合、交流。长城是世界其他地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的最佳起点。

1987年,教科文组织宣布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以表明其历史、文化和人类价值得到全世界的承认。

《长城随想曲》这一优秀的音乐作品,正是站在民族历史的肩膀上而谱写出的长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赞歌,在今天也依然具有长远发展的境界,时刻提醒着每一位奋斗者不忘初心、铭记历史、为祖国事业添砖加瓦。

三、音乐语言表现性分析

音乐语言对建筑文化的传达在于其表现性、塑造性和多声部的合奏传达性。

音乐的调性之于建筑的规线,二者的都是表现语言的基石,以建筑为主题的音乐作品是处于两个客体对象之间的媒介,将同一主题下的建筑与音乐的个性进行凝练,音乐语言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交织,最终形成具有人文内涵且富有欣赏性的音乐作品。

音乐语言的表现性可以通过乐器音色以及乐器的组合等方式呈现。

开篇以长时间低沉的打击乐轮奏、弦乐弱颤音、弹拨乐单音重复、琵琶轮指、京胡长短弓快速交替、擂鼓等等乐器技法,在大乐团众多乐器的共同的烘托之下,仿佛时光正在倒退耳边掠过的阵阵风声,将听众带入历史的海洋并逐渐下沉,营造沉浸的氛围并成为整个乐曲的“地基”,具有缓缓揭开薄纱将要遇见长城这一古老建筑的仪式感。

唢呐等管乐的第一句旋律给整曲定调,用具有中国乐器特有音色将整曲打上中国标签,并渲染昂扬的气势。

前19小节,管乐与弦乐交互相成,交叉演绎特性音调,叙述主题,打击乐铺垫并不断推动和展开。

音乐主题对于长城的建筑文化风格相呼应,引出民族气派的主题。大提琴声部与琵琶等弹拨乐声部拨奏开启第二乐段,切分的节奏型突出了跳跃性,仿佛看到车马运载着木柱和砖石,沿路有商贩叫卖的集体感与动感。

二胡与管乐的音乐旋律在低音声部的铺垫下,作为主旋律在框架内进行宣叙,在厚重的历史感中带来一丝轻松的市井生活气息,弹拨的再现性旋律更丰富了音响效果,增加了音乐乐句结构的趣味性,强调了音响的具象化。

塑造这一词语,对于音乐来说是一个常见的用词,通常说塑造音乐主题的形象、音乐角色的音色塑造和塑造整体框架渲染氛围等等。

对于《长城随想曲》这一以建筑为题材的音乐作品来说,并没有一个鲜明的人物或角色,所以除了上述的塑造,更多的是在历史中思考长城这一建筑的性格以及它代表的人文内涵等深层次的内容上着手,在表现长城绵延雄伟的视觉印象的同时塑造具有民族精神的建筑之气。

《长城随想曲》在塑造一个具有立体性格的长城方面,运用不同民族乐器的独特多变的演奏技法,例如琵琶轻巧的挑、低音声部的半音级进拉奏、二胡跳音顿弓和唢呐的连续吐音等等,编写多样的节奏型,充分发挥各乐器在情感表现、音色融合和整体塑造方面的优势。

多声部的合奏传达性方面,音乐与建筑一样需要具有合理的层次以及适度的空间感,整曲大量运用中国乐器,音色独特且有辨识度,因为不同的重要频率范围,所以也具有框架性,音响效果多元且饱满。

低音鼓通常在27到146Hz,军鼓响度为2KHz,吊镲在130到2.6KHz,大提琴合适区间在300到500Hz,琵琶通常在600到800Hz,二胡在293到1318Hz,笛子频率一般在220到2.3KHz。乐器的不同与技法的运用会影响到频段的接收,60到100Hz的频率是低音的基音区,因此,通过配器与编曲在频率的组合上也与建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频率丰满则旋律浑厚感强,频率不足会导致音色效果失力,而如果频率过强则会出现低频共振造成轰鸣的音效。100到500Hz,包含了和弦根音的频率和语音的主要音区频率,在组织上需要将幅度丰满,避免發软或者生硬单调。800到2KHz包含接近人声基音的频率区域,通透感明显顺畅感强,要注意幅度的调整,否则会朦朦胧胧,从而缺乏跳跃感。

不同频率的乐器,通过配器与编曲,像钢筋一般将听觉的空间撑开,旋律进入到不同层频率的空间和节奏中,塑造恢宏的“音乐长城”。

另外,根据不同乐段的情感方向的不同,音乐对于长城的塑造不止停留在它雄伟的外在,音乐更能表现时代的印记,在长城文化等精神层面,给人深层的感动,构筑“内心的长城”。

总的来说长城文化通过音乐语言传达的有效性在于音乐特有的表现形式与其存在的形式,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表现深厚文化意蕴的过程中,需要融入时空进行表现,这就体现在表演的现场性或者音乐的可获得性和音乐本体美。

《长城随想曲》作为民族乐器合奏曲,虽然存在的形式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在文化传达方面的可接收性。此类题材音乐的出现要求受众有一定的历史知识,良好的综合素养与较高的欣赏能力,《长城随想曲》体现出来的长城文化,接受门槛适合大众,乐曲当中体现出的“特性音调”是民族音乐与现代的融合,具有辨识度的同时拥有广泛的接受度,不论是在慢板或是快板都运用不同风格体现了长城建成前后以及在当今的多样人文风貌。

长城文化与音乐语言的融合,饱含中华民族神韵的律动感,反映了80年代时人民对文化的深沉思考,展望古老民族的开阔未来,在中西音乐文化中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刘文金先生将京剧“黑头”腔调、京剧伴奏旋法、说唱音乐的歌唱性、口语化的北方书鼓音调等具有民族思维的音调,将语言赋予浓郁的传统韵味,极大程度上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使民族乐器的表现功能有了更大的空间。

作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民族音乐的重要作品,在民族乐队等方面的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我国民族管弦乐创作的一座里程碑。

四、音乐与建筑文化的共同延伸

建筑常被称为是“凝固的音乐”,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与音乐等其他艺术不断发生联系。

而建筑与音乐的联系很早就有所体现,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有一个城邦的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他演奏的琴曲饱含情感同时又技巧娴熟,色雷斯城中的花鸟虫鱼甚至岩石都因此动容,悠扬的音乐在空中回荡,其旋律凝结成了建筑一般的模样,人们便在这音乐凝成的城市里徜徉。

长城随着山的动势进行建造,虽然是静态的空间艺术,但其中与具有独特的节奏感,《长城随想曲》正是抓住了长城绵延的形态,通过抒情的节奏演奏出来。此同时,音乐也被称为是“流动的建筑”。

音乐的创作作品不仅是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的单纯堆叠和表现,优秀的作品更是受审美经验的创造性劳动,探索符号多样表现的可能性并蕴藏主题、象征和寓意在文化语境中的意义。

《长城随想曲》中的长城文化在乐段与情感的转换与递进中充实着整曲的文化内涵。

音乐的乐理性旨在体现和谐、均衡与逻辑,在建筑中这三点依旧十分重要,罗马时代的建筑师维特鲁夫在建筑理论的第一本书《建筑十书》中写道,建筑的要素应该既功能性强又要坚固与美观(utilitas、firmitas、venustas)。

上述三点相通之处就表现在:第一,音乐与建筑在社会功能上有着非倾向性的审美功能。虽然音乐是以非具象的形式,而建筑则是切实能够刺激视觉触觉等一系列感官的,但其在社会存在方面表现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反映性和还原性,例如将音乐、建筑与政治在同一时期比较,秦始皇仿造被攻陷的国家之皇城,修筑了阿房宫等宫殿楼宇,此类建筑的增多影响到了乐工编制的扩大,宫廷音乐与当时的建筑共同发展,反映了那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以及宫廷音乐的高峰。古罗马建筑与音乐在一定给程度上也都同时反映了朴素庄重的社会意识,客观表现了社会存在通过新的社会存在展现其自然的思想原则,反映了所在时期人们对于规律与美的探索。长城的社会存在趋于名片化多元化,《长城随想曲》作为音乐作品,通过旋律展现中国音调和中西结合的创作思想,在审美方面结合了长城的建筑美与旋律的音乐美;第二,音乐与建筑在社会存在上有着和目的性。受客观生产力影响,音乐与建筑在不同时期有不尽相同或完备或滞缓的发展,但不论发展进度如何,人类对于所在社会的有目的的改造是持续的,音乐与建筑都是改造和创造的众多形式当中的形式类型,自然有着若干功能上的交集。长城等等在某些特定指向性或代表性等具有象征性的建筑,以《长城随想曲》为代表的在意识以或者内容上有着人文内涵,传达深厚意蕴的音乐作品,既是时代、社会的反映,同时也是通过人类能动性的创造在改变和创造新的世界;第三,音乐与建筑都追求和谐的比例。外在方面,建筑的轮廓展现线条美和轮廓美,建筑耗材的质感美和组织美,建筑整体的动势美和协调美,建筑四维的空间特性将时间渗透进相应的空间之中,音乐的风格美与意象美,音乐配器的融合美与多元美,音乐乐理的协和美与逻辑美,音乐的主观感受性是通过空气振动传达的空间感与音乐内容的结构内化。

建筑在空间艺术范围,空间同时也是解释音乐对内心发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建筑中强调比例原则,这是一种形而上的艺术规则,当代设计将空间的概念涵盖进创作原则,成为解释建筑在艺术方面对心理影响的一部分。

音乐当中的比例关系,《长城随想曲》在乐律的基础上通过旋律追求民族性与和谐,例如3:2、4:3、2:1、3:1、4:1对应的五度、四度、八度、十二度、十五度音程关系。

建筑可以从数的关系以及音乐和谐的法则出发,在建筑设计与音乐创作间相互借鉴,使得作品充分传达思想与精神。

长城文化作为长城与《长城随想曲》的精神支柱,在两者的表达方式中以同样的内容存在,可以将两者合二为一,表达明确的数理原则和抽象的逻辑线条。

五、结语

音乐的创作、演奏及欣赏,与建筑的规划、建造及存在,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共同的审美特性。

这也是为什么通过《长城随想曲》这首民族乐器合奏曲,可以更深刻的在认识长城方面拥有比单纯视觉冲击的优势,优秀的以建筑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可以得到广泛流传和流行,尤其是以民族文化建筑遺产及其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宏观视野下的结合,更能发挥音乐与建筑双方的优势,在视觉听觉以及整体观感的共同作用下,深入人心,力图在情感层面寻找与创造共鸣。

本文以《长城随想曲》为例,聚焦长城文化,探讨音乐对建筑及其文化的表现性,思考音乐与建筑及其文化在可能范围内的延伸。

近年,许多关于音乐与建筑的审美共通性的探索,扩充了对于交叉作品的实践,艺术家们对这一课题在实践和理论上的研究也使得针对性研究拥有更大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刘文金.乐曲《长城随想》的创作及其他[J].文艺研究,1984,(4).

[2]吴恺峰.浅析建筑与音乐的历史相通性以及审美通感[J].科教文汇,2018,(12).

[3]李存波.建筑与音乐的共通共融——评《建筑与音乐》[J].工业建筑,2020,(6).

[4]闵惠芬.风雨同舟筑“长城”[J].乐器,2002,(8).

[5]刘彦玲. “音乐效果”与“音乐建筑”——19世纪“丰碑性”美学的源起[J].黄钟,2018,(4).

[6]冯清华,卢颖.长城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传承[J].人民论坛,2017,(25).

[7]唐孝祥,陈吟.建筑美学研究的新维度——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审美共通性研究综述[J].建筑学报,2009,(1).

猜你喜欢
表现性建筑音乐
高中说理性文言文表现性评价案例设计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音乐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音乐
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性学习
秋夜的音乐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