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材内容比例配置及缺失分析

2020-09-10 00:26孙运书
体育时空 2020年17期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9-037-01

摘  要  在过去的课程改革中,作为课程内容三大主体之一的教材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伴随着社会加快速发展,过去的教材已无法完全满足学生日渐增长的学习需要。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数理统计及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现在使用的三种版本的体育教材在内容选择、教材结构配置比例、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功能的实现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教材偏重运动技能领域,知识、能力及道德教育的内容设计比例较低。为此,未来的体育教材改革应满足如下几点要求:(1)调整体育五个目标领域内容占比;(2)关注学生不同需求、教师教学需要以及现实的教学条件;(3)理论联系实际紧随社会前进的脚步。

关键词  学校体育与健康  教科书的结构  内容及比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七号文件要求提高两点认识,第一是学校体育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场地设施不足、师资力量有限、评估体制不够全面、教材编订不合理,这些都制约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第二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健的身体素质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体育课是增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有效途径,对于学校体育具有重要意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一、我国中学体育教材发展基本概况

教育部于2000年把《体育》教科书更名为《体育与健康》,并在各地区编制相对应的教科书,以此体现体育课程的真正变革。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体育教材的主要内容分成了五个方面: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展现其地方特色。虽然现在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总体上仍存在许多不足。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融合度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是体育教材编写的重要标准。教材内容配置可以体现各地特色的不同,但总体规划不能偏离“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决定了体育教学要选择什么样的知识、想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同时对不同版本教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五个领域目标进行比对。

(一)身体健康与运动参与的关系

中学水平四中的运动参与目标是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及运动乐趣与体验成功。具体表现形式为学生能够主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与课外体育锻炼。新课标提出“简单地制定体育锻炼运动处方,并通过运动参与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运动参与是中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增进健康又是体育课程根本目标,两者都不容小觑,最好能将两者结合,在运动参与的基础下运用健康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运动,从而达到增进健康的最终目标。”

(二)运动技能目标

从运动技能领域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体育重大事件的介绍相对较少,甚至连奥运会的介绍都没有;(2)比赛规则介绍也相对较少,只是在“小知识”栏目中做出了简单的介绍。“新课标”中是提到了“简化规则”,但是最基本的规则是一定要有的,假如连基本的竞赛的规则都不明白,何来竞赛。

从整体上看,加入了运动技能目标后的教学充分表达了“新课标”的目标精神,而且体现了学习内容的新思路,结构也更为清晰。从“新课标”要求掌握的運动项目来说,它们都缺少“新课标”中要求的三门球、毽球和珍珠球的练习内容,这反映出教材内容缺失,包含的内容相对有限等问题。

(三)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

与运动参与和知识技能一样,这部分领域的内容占比较小,大部分都是相互穿插的展现。三个版本都将“健康”知识学习的关注点放到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对于中学启蒙阶段,我认为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总体来说,这部分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很低,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社会适应这部分领域,北教版的设计相对较好,其是将社会适应目标与安全教育相结合,这有助于学生认识到社会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发展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新课程体育教科书从《体育》到《体育与健康》不仅只是名称的改变,更是课程不断改革创新的结果。现在的教材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从“体育”到“体育与健康”这一重大变化中可以看出,体育教材的关注点正在发生转变,其从关注体育运动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只关注学科编排到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二)建议

不断改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管是哪一版本的《体育与健康》教材都必须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编写,因此“新课标”的合理化程度是教材内容比例配置合理化的理论基础。又因为各地方有自身的差异性,所以我认为“新课标”应该给予教材编订一定的可选择性,可分为必修和选修内容,同时还要保持与时俱进,增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弥补知识的空缺并及时修订教学内容,以保证教材内容安排的准确与合理。

参考文献:

[1]邓凤莲,郑文玲.从体育教材演进的视角反观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02):22-25.

孙运书  合肥特殊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