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背景下高校保险学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与对策

2020-09-10 07:22王韧曾之明罗建军
新教育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双创人才培养

王韧 曾之明 罗建军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下我国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旨在通过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潜能,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经济增长新路径,支持经济社会新发展。近年来,“双创”迅速成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本文首先指出了我国高校保险学专业在“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足,接着分别从思路原则、组织结构、教育体系、服务体系四个维度着手,构建起了保险专业“双创”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双创;保险专业;人才培养

一、我国高校保险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一)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培养专才还是全才,培养重点在理论知识还是实践能力,或是二者并重,这一系列问题是专业成立和发展过程中应当明晰的。高校保险专业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往往缺乏针对性的培养目标,要么是同其他专业一起上课的大班模式,要么是照本宣科式的案例教学,对于专业实习也是处于“放养式”的状态。对“双创”教育存在怀疑和误区,导致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未成为整体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而是成了“业余教育”,將其摆在“正规教育”对立面上的,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保险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高,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院校没有主动“走出去”和用人单位合作,也没有从用人单位里“引进来”可利用的资源,这就导致培养的学生和社会需求脱节,学生技能不达标。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保险专业教育脱节

尽管我国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但大多只停留在操作或技能等表面层次,并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教育的培养环节中。[1]针对保险专业来讲,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创新创业学科建设时间短,建设内容不够完善,课程大都根据各自的师资队伍来设置,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这也造成了与保险专业教育体系的契合度不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多数属于选修,老师不可能了解每个专业的具体情况,所谓隔行如隔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固然可能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却也存在降低专业自豪感、知识储备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多的是一些经验性知识的灌输,缺少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课程模式。大多数高校保险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往往会重理论、轻实践。

(三)创新创业环境不理想

保险专业生源的短缺已成为阻碍高校保险学科教育发展重要因素之一。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国民保险认可度有限,对保险行业存在一定的负面看法,导致选择保险专业学生不多、进入保险行业的意愿不高;保险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要求很高,需要的是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有难度;我国高等院校培养保险专业学生数量不足,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与保险行业人才需求有所脱节;保险企业对保险人才重视不够,自身培养不足;保险行业人才流动性过大,容易流失到其他行业。[2]在此大背景下,针对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便显得举步维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忽视;二是学校在搭建实训基地和平台时往往遗忘了保险专业的需求;三是老师在教授创新创业课程时自身实践能力的缺乏;四是企业方面对于与高校保险专业的人才交流合作不够重视。

(四)师资结构不合理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遇到的瓶颈很大,主要是在教师队伍的构成和质量上有很大问题,使得其创新创业教育无法顺利且有效开展。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具备创新意识后的选择。因此,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老师应当具备相应的创新创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当前,保险行业中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学者型专家”或者是“专家型学者”都很稀缺。保险专业的相关教师大都是读完硕士或博士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对企业的运作模式不熟悉,缺乏创业背景,甚至对保险行业结构和业务体系都缺乏清晰的认识,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业指导;另一方面,校外的创业专家、保险行业的销售精英、业务能手又缺乏理论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心理和专业上都无法提供很好的帮助。这类教育课程要么侧重理论,要么侧重实践,使得高校创新创业相关教育的实践知道和理论系统无法有机融合。同时师生沟通,导师影响力,导师工作效率等方面也有待加强。[3]

二、保险学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原则与思路

(一)培养原则

原则即行事所依的基本准则,培养原则即高校在培养保险专业“双创”人才时应当践履的基本准则。笔者在绪论中即提到:保险学是集多学科为一身的边缘性学科,这一特点决定了保险学科的发展必须高度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解决不断产生的问题中探究保险学科的内在发展规律,从而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保险理论。这是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原则。

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讲求知识的创造性应用能力,即学到知识后能用来做什么,美国心理学家罗耶对知识的应用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提出了知识迁移应用的二维结构理论,如下图所示:

其中,第一维是“近迁移”和“远迁移”。近迁移是指在与教学展示的信息及环境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中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应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完成课后习题;远迁移是指学生在与课堂情景有很大差异的条件下解决问题,如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真实情境中。第二维是“字面迁移”和“比喻迁移”。字面迁移是指将所学知识不加改变地应用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即知识技能的结构和抽象程度不经变化的应用;比喻迁移是指把某些知识当做解决问题与思维的工具,在处理比较复杂的学科问题时,基本的知识技能不能一层不变地被用于解决问题,需要运用高度组织化的学科专家图式,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解决当前问题的图式,并调用和组织基本的知识技能。[4]王绪瑾教授也曾提到:“学历教育是保险学本科教育的核心,一方面要求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理论基础又是为保险专业应用理论服务的”。[5]由此,保险专业的“双创”人才应接受较为全面的通识教育,具备相当的基础知识以及创造性地迁移和应用这些基本知识和素质的能力。此即全面性与创造性原则。

(二)培养思路

现代化的高校育人模式不同于私塾式亦或学徒制的模式,它是一个牵涉多方主体的系统化工程。因此在确定保险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思路时也应当秉持系统性和开放性的视角,其中在主体上包含政府、学校、社会企业三方;在组织结构上包括学校、院系、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模式上囊括通识教育、保险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在教学模式上涉及师资结构与教学方法;在服务体系上贯穿平台搭建、效果反馈、互联互通等环节等。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1]曾尔雷,黄新敏.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70-72.

[2]李加明.保险人才培养:我国大学保险专业教育的定位与定轨[J].上海保险,2011(11):35-37+45.

[3]王韧.保险专业本科导师制度的实践及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2(09):261-262.

[4]孙立仁.教学设计:实践基础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4-27.

[5]王绪瑾.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09):43-44.

[6]徐旭等.创新创业教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162-167.

基金项目:“校企协同”背景下保险学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湘教通2018项目编号465);湖南工商大学第20批教研教改课题第28项;“湘教通2018[436号]1028号课题”;“(湘教通2018项目编号472)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双创人才培养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工信部:五措施打造制造业“双创”升级版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