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家国情怀渗透

2020-09-10 07:14王彩侠
新教育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课文

王彩侠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是,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促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语文教学这一基本理念,语文教学课堂要呈现简约的简架结构,自主的教学过程,纯美的教学氛围,融合适宜的童趣等,其目的是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儿童世界观的形成受环境、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就应培养孩子们具有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意识。语文老师往往需要多才多艺,课堂上老师的一颦一笑,都是为提升儿童的综合素养而做的。老师需要扮演着播种者的角色,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灿烂芬芳的花朵。

一、提炼课堂主旨进行爱国教育。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感悟、去归纳,以至于能升腾自己纯真的美好的主观意识。语文老师要恰如其分地给予正确的引导,以文本中正能量的主题感召学生。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语文老师首先指导学生突破字词这一关后,就分组让学生分别写出文中所述的一系列事件。结果有的小组成员写出“年幼的周恩来随伯父到沈阳读书时,亲眼目睹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中国人,我们的老百姓没处说理”;有的组员写到“当时我们的国家贫弱不振,任人宰割欺辱”;有的写到“祖国许多的大好河山,都陷入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当老师把许多小组成员写的内容全部展示一遍后,一时间课堂内鸦雀无声,孩子们好像都无所适从。从他们纯真的眼神里,老师读出了“唉!当时我们的国家怎么会这样啊!”突然,一个孩子打破了沉闷,他讲:“当时的清政府都干什么去了?”。为什么外国人能在我们这里撒野?谁能改变那种状况呢?老师随机指导孩子们再读课文,再写出是谁在幼小的年龄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了。于是,孩子们又陷入读写的过程。最后他们得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在老师的点拨下,他们懂得了我们今天提倡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的崛起,从而更加努力学习,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更繁荣。看到孩子们都把小拳头握得紧紧的,老师感到教學的目的达到了。

二、语文教学不应在剖析课文内容上兜圈子,应在品析词句上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

语文课堂上要提倡简约的教学方式,删繁就简,多引导学生品味,而不是给课文“开刀手术”。让学生领悟,从课文走向实践,把课文上精炼的词句放到最基本的生活中去体味,结合具体的人、事、物,给孩子现实版的情境教育,促成孩子们逐渐树立正能量的观念。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有个唱段是“栽什么树木开什么花,撒什么种子结什么瓜”,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就要从小抓起,儿童心中爱的情怀应是正确而又阳光的。儿童最易受情感的影响,且易形成不好改变的观念,所以你给他种下什么种子,他们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早期正确的情境教育必须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以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例如,在教学陆游的《示儿》这首诗时,首先老师有意“浪费”时间引导孩子们了解陆游所处的时代那段历史背景:我国古代宋朝时,北方金人南下侵犯中原。由于当时执政的皇帝宋徽宗荒淫昏聩,导致皇帝宋徽宗、宋钦宗他们父子被金人掳走,史称“靖康之变”,黄河中下游被金人占领,国破家亡。而陆游虽有一腔抱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直到诗人临死的时候也没有看到国家的统一,令人钦佩的是,这位伟大的诗人临死时想的不是自己和家人,而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老师引导学生从诗文中寻找历史背景的内容及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中的“空”、“但悲”、“九州同”等词语体现了诗人死不瞑目,满腔遗憾。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体会诗人对收复失地的渴望。这种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报国之志,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印在心里。从理解词句、感悟词句的真挚情感,上升到自觉的爱国理念,正能量的家国情怀的教学是我们民族腾飞的希望。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也是为师者道德素养的集中体现!让学生深深地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心中时刻装着自己的祖国,国家的一切利益至上,有国这个“大家”,才有我们自己的“小家”。

三、构造高效善思善辨的语文课堂,深化家国情怀。

善思善辩是提升语文思维能力的需要,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也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一篇课文因为思维角度不同,可能出现不同的感受。为师者要乐于从善辨的思维过程去捕捉正能量的家国情怀,并沿着这条线索让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交流、剖析,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小组成员之间的思想碰撞、教师的多重身份、学生交流中的不同角色,都会擦出积极向上的希望之花,这样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师有意的引领中稳步结出健硕之果,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天地上都有一片相同的“红色根据地”。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教师从题目入手,先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自己质疑。圆明园在什么地方?它的影响价值曾是举世闻名,众星拱月一般,毁灭意味着什么?损失有多惨重?毁在何人之手?等等。让学生带着情感去读,读出题目的内涵。注重读出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残垣断壁,进行对比,激发孩子的爱国情怀。记得有个孩子读着读着,涨红了脸大声说“当时清政府是干什么吃的!为什么不带兵挨个抄八国联军的家?”。这一喊,整个课堂开了锅。“对,我们现在就去抄他们的家去!”,孩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对八国联军强盗恨之入骨,全班再次沸腾起来,家国情怀得到很好的诠释。语文老师也深深感到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值了,有收获了。这是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个人的精神境界同这群孩子们思维的又一次升华。

总之,语文教学实践过程就是将学生情感内化的过程,也是将家国情怀素养转化为自身情感思维的过程。我们给孩子营造的不应是一种强制性的、枯燥的、被动的背诵默写氛围,因为这样的学习不能实现情感的内化。我们是要构建一个学生自主的、愉悦的、能在课堂上产生情感共鸣的、优化的语文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每节语文课上都能受到正能量的感染,从而树立起远大的志向。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课文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端午节的来历
谁咬得更厉害
背课文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黑白情怀
初恋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