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春天永不再寂静

2020-09-10 07:22
清风 2020年9期
关键词:切尔污染人类

“一种奇怪的寂靜笼罩了这个地方。比如说,鸟儿到哪儿去了呢?许多人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战栗得很厉害,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没有气息的春天,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鸫鸟、鸽子、鹪鹩的合唱及其他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泽。”

可怕的寂静,可怕的没有生机的春天!

这是美国环保学家,海洋生物学家,世界环保主义鼻祖的蕾切尔·卡逊以寓言形式描绘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一个中部村庄的情景。由此展开,她写了一本享誉世界、引发世界关注环保事业的书:《寂静的春天》 。

书中的村庄原本是这样的。

春天,繁花像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秋天,橡树和白桦闪出火焰般彩色的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笼罩着春天晨雾的原野……当迁徙的候鸟在整个春天和秋天蜂拥而至的时候,人们长途跋涉来这里观看它们。还有些人来小溪边钓鱼,这些洁净又清凉的小溪从山中流出,形成绿荫掩映的生活着鳟的池塘。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么美的春天,不止在美国,在中国也是到处可见。

生机勃勃的春天,为何变得死一般的寂静?原因是美国一些农场主不加选择地滥用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危害了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这些化学合成剂通过污染食品、空气、水和土壤,造成很多野生生物死亡,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存,也把春天驱逐得远远的。

蕾切尔·卡逊的书在世界范围引起了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关注,让人们看到了人类至上主义的褊狭。对“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这些人类意识提出质疑和批判,并由此催生了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和由各国共同签署的《人类环境宣言》 。

但人类被蕾切尔·卡逊的“哨声”吹醒了吗?

与过去几十年相比,在全球范围内,环保的问题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危机更大了,甚至是迫在眉睫了。现在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化学合成剂带来的污染,更是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夺和破坏,对动植物基因违背伦理的变更和组合。无节制的碳排放已经造成的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涨;动植物灭绝,或濒临灭绝的速度加快。天然水被污染,食物被污染,空气不再洁净,阳光不时被雾霾遮蔽,土壤重金属超标,有的已不适宜耕种。人类生活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大自然在呻吟,地球已千疮百孔!

《寂静的春天》在1962年出版的时候,蕾切尔·卡逊仅仅悲伤于春天鸟不再歌唱,蝴蝶不再飞舞,蜜蜂不再采蜜,鱼儿不再畅游,人们被奇奇怪怪的病痛困扰。

她万万没有想到,在她的书出版后,人类遭遇了更大更广泛更严重的危机,且一次比一次严重。

她更没有想到,人类迎来的2020年春天,其寂静其悲伤,竟然亘古未有!春天的时间好像凝固了。百花盛开,乏人欣赏;溪水潺潺,无人垂钓;湖光山色,野渡无人。全球成千上万个城市,商业、交通、娱乐……霎时间全部停摆。几十亿人口宅居在家。

一个新冠肺炎病毒,将世界搅得天昏地暗。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没有哪一个人可以独善其身。在中国,在日本,在韩国,在美国,在欧洲……人类用现有的科技成果对其进行了顽强阻击,虽渐次取得成果,疫情得以控制,但还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疫苗没有临床应用,特效药没有出现之前,人类不可言说胜利。

而且,这次新冠肺炎轻而易举就洗劫了全球,为害程度远超2003年的SARS,让业内专家深感震惊。人类如果淡忘这一教训,或将面临大自然更严厉的报复。

评论家李炳银说:“人类需要自省和自觉地收敛自己的贪婪欲望,需要平等地对待地球其他生命的存在及其权利,需要相互在广大长久的地球自然家园和谐共存……不管人类在之前或现存多少纷争和对立,但在神圣的自然面前,需要统一的认识与合作共济的态度。”

地球不是人类独享的地球,是一切生物体共享的地球。

疫情期间,我国政府加大了对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出台了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相关法律法规,此举令人备感欣慰。以国家的名义,对餐桌上的千年习俗说“不”,且如此坚决,如此不容置疑,在中国历史上当属破天荒。一个古老民族对大自然的尊崇,将由此翻开新的一页。

为了春天的百花不再独处,为了春天的流水饱含温情,为了让春风复苏曾经飞驰的火车、飞机……对大自然保持敬畏的姿态。

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为了人类共同的家园。

就从我们做起。

猜你喜欢
切尔污染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乌切尔和他的女儿阿穷
哪个罐子里的药被污染了
谁变成了人类?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你是污染链的第一环吗
洗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