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家庭场域中文化反哺机制形成路径研究

2020-09-10 07:22晏红缘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数字鸿沟

摘 要:单一的正向社会性的文化传承不能满足如今这样一个迅速发展与急速变迁的数字化社会,出现了“反向社会性”。不仅亲代会对子代的知识、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影响,子代对亲代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将文化反哺在家庭场域的形成路径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家庭场域;文化反哺;数字鸿沟;代际沟通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7-0069-01

一、反哺的提出

“文化反哺”一词是我国学者周晓虹于1988年提出的。但在这之前,国外有部分学者针对这一现象作了大量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著名的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代际存在反向传承的可能,他认为由于社会动力机制的力量,年老一代将越来越接受来自年轻一代的影响。[1]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际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社会文化的传递方式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或称互喻文化)与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指的是亲代授予子代知识,并喻文化指的是向同辈人学习,后喻文化指的是亲代反过来向子代学习。

周晓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88年在《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中提到“反向社会化”,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和“嗷嗷林鸟,反哺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它指的是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文化吸收的过程。[2]21世纪以来,关于文化反哺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如周晓虹在《从颠覆、成长走向共生与契洽——文化反哺的代际影响与社会意义》中分析文化反哺在急速变迁的社会中带来的代际关系的革命意义与促进新时代的转变作用;周裕琼在《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对家庭内“静悄悄的革命”的量化考察》中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来验证文化反哺对缓和家庭矛盾的作用;洪杰文、李欣在《微信在农村家庭中的“反哺”传播》中从新媒体的視角探究微信在农村家庭中的代际传播。

目前,学界就文化反哺对代际沟通与现代社会的影响作了大量研究,但就个体的反哺行为的具体路径分析较少。本文从微观的角度就文化反哺机制如何具体地形成以及反哺内容作简要阐述。

二、形成路径

(一)初期

1.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同导致媒介素养差异。玛格丽特·米德曾在《代沟》一书中说道:年老一代的落伍是代沟的产生原因。[3]这里的落伍指的是对新文化认同与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的差异。亲代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对新文化的认同程度不如子代,进而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不如子代。例如,我们的父辈认为洗碗机无法将碗洗干净,不如人工洗碗,而子代认为洗碗机具有消毒功能,比人工洗碗更加干净方便。由于对新文化与新事物的接受度较低,亲代对新媒介的认同度自然也不高,导致两代人之间媒介素养存在差异。新媒体率先在年轻群体中饱受欢迎,而年长一代对新媒体的接触度较低。2019年3月15日,新浪微博数据中心发布最新《2018微博用户发展报告》中显示41岁及以上的用户仅占5%。两代人之间的媒介素养差异并不是从新媒体的出现才开始的,在报纸出现时,报纸的主要受众就是年轻人,广播电视刚刚出现时的主要受众也是年轻一代。

2.从媒介素养差异到数字鸿沟。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联网:定义数字鸿沟》中提出数字鸿沟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的人之间存在的鸿沟。[4]劳埃德·莫里塞特曾说数字鸿沟是信息富人与信息穷人之间存在的差距。年轻一代可以熟练运用互联网更加全面和便捷迅速地获取信息,而年老一代的媒介素养不足以支撑他们拥有和年轻人一样的信息获取能力。两代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正是因为代际在信息时代对媒介使用能力的差距产生的,导致年轻一代成为信息富人,年老一代成为信息穷人,因此产生代际的数字鸿沟。在新媒体时代,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新媒体的使用相比传统媒体门槛更高,长辈很难快速适应。马克·普林斯基也曾形象地将年轻人称为数字原住民,将长者称为数字移民与数字难民来表现代际在数字时代的融入程度。

(二)中期:数字鸿沟引发家庭矛盾

周裕琼曾在发表的论文里中提出:在家庭层面的数字鸿沟则表现为代际鸿沟,即父母和子女在新媒体采纳、使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方面的差距。[5]而这种差距必然加大子代与亲代间认知、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差距。一旦在家庭环境中出现了认知、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距,将会对代际沟通带来阻力。例如,两代人对某一个表情包有不同的理解进而引起双方的误会。长辈习惯用“微笑”的表情包表示开心与感谢,但在年轻人眼里是无奈、假笑的意思。针对某一件事情,两代人有不同的看法,不能形成和谐的代际沟通,很容易出现分歧并引发代际冲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字鸿沟是引发家庭矛盾的原因之一。

(三)后期

1.家庭矛盾刺激文化反哺。文化反哺是缓和家庭矛盾的一种方式,米德在《代沟》中提到解决代沟最重要的是意识到处于代沟两端的双方,需要的不是对抗、服从和指导,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所谓“对话”,是双方及以上就某一问题站在统一高度上相互交流。因此,仅仅通过“正向社会性”的沟通满足不了家庭沟通的需要,“反向社会化”出现使家庭沟通更加民主。“正向”与“反向”的沟通同时出现实现了家庭场域内真正的“对话”。家庭场域中出现文化反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子女想要解决代际矛盾且与父母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主动向父母传递新文化、新信息;二是父母想要寻找矛盾的根源,且具有猎奇心理,想知道子女每天都在关注些什么。

2.反哺产生后面临的阻力。中国的传统思想给予了父辈权威,父辈认为子代应当听从亲代,这也是孝道中的重要部分。例如,《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几句话就可以体现出自古以来父母在家庭场域中拥有的权利与地位。中国有句俗语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亲代认为自己的社会经验丰富,进而经常否定子代的看法。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未意识到社会在进步的同时,自我也应随之进步与提升。新媒体时代流行的开放观念有时会与传统观念相斥。部分亲代虽会主观能动地向子代学习新文化与新知识,但仍会抱有不采纳、不接受的态度,造成反哺渠道不畅通,给反哺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三、结语

本文分析了文化反哺的路径,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亲代无法快速适应急速变迁的社会,无法向年轻人一样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进而形成代际数字鸿沟,并引发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最终形成文化反哺。在了解了路径后,当遇到反哺渠道不畅通时,我们可以从中找到问题所在,并优化反哺路径。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优化文化反哺路径有助于老年人适应时代的发展,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与认同感,有利于“积极老龄化”的实施。在家庭关系中,文化反哺也有利于弥合代际数字鸿沟,进而促进家庭和谐与代际沟通。

参考文献:

[1] 王倩.数字代沟和数字反哺:新媒体使用与亲子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7.

[2] 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J].青年研究,1988(11):24-28.

[3] 玛格丽特·米德.代沟[M].曾胡,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96.

[4] NTIA . Falling Through the Net: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R].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USA, 1999.

[5] 周裕琼.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对家庭内“静悄悄的革命”的量化考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2):123-129.

作者简介:晏红缘(1997—),女,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研一),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数字鸿沟
信息技术革命对传播学实践应用的影响
推进“信息化”消除“数字鸿沟”
浅析互联网时代知识沟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
青少年的手机使用、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
弥合数字鸿沟,构建公民社会
网络政治参与的实现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