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经典作品,提升写作素养

2020-09-10 06:24曲兆秋
高考·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写作素养经典作品提升

摘 要: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生而言,教材中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示范,值得大家模仿借鉴。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借助经典作品教学,提升学生语文写作素养。

关键词:经典作品;写作素养;提升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2017年《课程标准》上所要求,语文课应该“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对于高中生而言,教材中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示范,值得大家模仿借鉴。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借助经典作品教学,提升学生语文写作素养。

经典作品的结尾有哪些种类型呢?

(一)总结全文点题式

以总结点题的方式为文章收尾,会让文章完整、明了,画龙点睛,点明中心,升华主旨。

鲁迅: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主义》)

韩少功: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我心归去》)

鲁迅在文章结尾用“总之”两个字,明确告诉读者接下来作者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再次强调文章的中心——对待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韩少功在文章结尾对故乡和出生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强调了故乡可以带给人的无量幸福,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二)抒情议论深化式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都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件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題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对象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老舍: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想北平》)

杨绛: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老王》)

师陀: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地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可是你可曾想到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郊野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说书人》)

老舍在文章结尾直抒胸臆,表达对北平的刻骨思念与担忧,感情表达强烈而具有感染性。杨绛回忆和老王的交往,最后感受到的是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份愧怍值得读者深深思考。说书人就那样悄然离去,作者的议论和抒情里面包含了无限的怜悯和悲凉。这样的结尾,确实具有画龙点睛之意义。

(三)委婉含蓄回味式

在叙述故事的结尾描写场景,情景合一,以景物来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达到高潮。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加以暗示,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余地,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悟,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沈从文: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边城》)

鲁迅: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祝福》)

归有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曹文轩: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前方》)

沈从文的《边城》结尾,历来被人称道,两句话如果调整一下语序,表达的效果就不一样了,先说“也许永远不回来”让人心里一紧,感受到绝望无助,再说“也许明天回来”立刻让人充满了希望和期待。《祝福》开头描写祝福的环境,结尾照应开头,依旧描述环境,不过结尾处的环境给人的感觉更加悲凉,祥林嫂寂然死去,她的死丝毫没有影响鲁镇祝福的景象。一棵妻子亲自种下的枇杷树,现在已经亭亭如盖,但是归有光和妻子却是天人永隔,物是人非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呢?曹文轩的文章结尾是一个疑问句,只有问,没有回答,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四)揭示悬念顿悟式

作者在叙述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过程中有意设下一个或数个“谜”,以激起读者生的期待心理,造成急于穷根究底的心理效应,结尾处逐步解开,使读者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注意,文章中设置悬念要合乎情理,不故弄玄虚;要前后照应,不顾此失彼;要围绕主题,不矫揉造作。

欧亨利: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最后的常春藤叶》)

虽然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回到前文细细品读,会发现前文其实早已埋下了不少伏笔,读者立刻会觉得这个结尾也在情理之中。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经典文本,但遗憾的是,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多是把这些文本当成训练阅读理解能力的工具,没有很好地分析这些作品在写作方面具有怎样的独特之处,更没有对这些具有借鉴价值的文本进行及时回顾和横向比较。我们的语文课要把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作为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何捷.技法、能力、素养——写作教学的三层取向[J].小学教师培训,2019,(12):89-91.

[2]柳嘉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10):16.

[3]袁远辉.基于名著导读的写作素养提升策略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9,(24):125.

作者简介:曲兆秋(1982-07),女,江苏镇江人,镇江第一中学高中老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写作素养经典作品提升
读经典作品的体会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为什么读经典
拓展阅读教学,积累写作素养
在高效课堂中提高学生写作素养
在修改中提升写作素养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