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多重对话,领悟文本内涵

2020-09-10 07:22朱晓芳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0年43期
关键词:对话散文阅读教学

朱晓芳

摘要:散文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习散文首先必须理解散文的文本内涵,在散文阅读中可以通过开展多重对话的方式,即开展与文本、作者、自我的多重对话,从而深入理解散文文本的内涵。在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本解读,增强了阅读过程的自我体验。

关键词:对话;散文;阅读教学;文本内涵

散文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部编教材中散文所占比例很大,但学生想要真正理解一篇散文的内涵并不容易。有的教师急于求成,甚至直接以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代替学生阅读体验,但是谁又能保证,教师的解读一定正确呢?难道教师的解读就是作者写作的本意吗?当然,不管正确与否,这种做法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散文阅读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情感上的自我体验。教师应该思考如何通过多重对话的方式将文本理解的过程具体化,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散文文本内涵。

一、与文本对话,生成独特见解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但前提是他们能够主动地去阅读,我们要尊重他们阅读时的自我体验。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更要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使他们生成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怎样才能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落到实处呢?

(一)避免先入为主

所谓“先入为主”,就是在学生还未自主阅读产生自我体验之前,已经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形成某些固有印象。或是在阅读之前就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某种氛围之下,并将其主观套入文本;或是由教师通过标签式的提问,让学生根据这一问题找到相应的印证语句。这些都会让学生先入为主,在阅读之前已经对散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第一印象,这样不利于学生产生真实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学习《散步》时,有的老师会由家庭、亲情等直接创设情境,引进课文的学习,在学生还没自主阅读文本之前,老师已经在无意之中透露出来,《散步》这篇文章的主题与“亲情”密切相关,那么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就先入为主从“亲情”这一角度去理解文本内涵。再如: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一家人之间的亲情,有老师设置了“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体现亲情之美的呢”这样的标签式提问,“亲情之美”是教师的解读,学生是在这一标签的指示下寻找语句来证明,这并不是学生自己从文本中读到的。这种先入为主式的阅读,只能训练学生搜集、提取信息的能力,但却使他们丧失了批判质疑的能力,更谈何生成独特见解呢?

(二)重视初读感受

初读一篇散文时,应当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不带任何框架,不带任何思想倾向去阅读,只是带着原有的认知、阅读的积淀、生活的经验,自己去认真地读。[1]学生首次阅读之后,获得的第一感受,是我们所强调的自我体验第一步。在《散步》这篇散文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初讀,我设计了“听读课文,绘图入境”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边听录音朗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边用简笔画勾勒出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并试着为这个画面取一个小标题。《散步》中呈现出的画面有很多,初次听读之后让学生画下印象最深刻的,把“听”转化为“画”,使文本内容更具形象化,加深学生对文本印象,且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将他们读完之后的第一印象保留下来,为后面的主题及情感解读作铺垫。

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一方面尊重了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又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和阅读兴趣。这样一来,在散文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加强学生与文本对话,努力做到让学生自己沉浸在文本中,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感受、想象联想,代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认,读出自己的理解。[2]这才是我们所强调的自主阅读和自我体验。但与文本的对话,只是理解文本内涵的第一步。

二、与作者对话,解码文外之意

散文区别于小说等文体,它是创作者情感的个性抒发,其突出特征就是具有主体性,抒发的是个人情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阅读经验是不同的,他们从文中所读到的内容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此一来,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篇散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甚至有一些可能会曲解文本的内涵。我们可以尊重每个学生的解读,但并非能够接受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学者曹明海认为一切阅读的创造性要以文本的规定性作为前提。[3]这就需要我们去了解作者生平,了解写作背景,每篇散文的创作,除了烙上作者的主观感受,也肯定带有时代的气息,所以与作者对话,与时代背景对话显得尤为重要。

再者,很多散文的情感表达得比较含蓄,或是作者含有无法与人言说的隐晦之意,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经历、写作时状态、写作背景等,很难凭着自己的品读而感悟其情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可能浮于表面或者出现误解。

因此,在阅读散文时,需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如此才能做到知人论世,解码文外之意,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散步》这篇散文写得比较简单,但其内涵却十分丰富,仅从文本是无法为我们所理解的。欲领悟其文本内涵,不得不联系《散步》这篇散文的创作契机。在《<散步>的写作契机》中,莫怀戚解释了《散步》这篇散文的写作契机,“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4]当时因为他父亲去世了,母亲处于丧偶综合症中,他意识到子女陪伴的重要性。结合这一背景和文本我们不难发现,“亲情”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之一。

但如果对这篇散文的内涵的理解止于“亲情”,那就浮于表面了,我们不可忽略这篇散文写作的第二个契机。莫怀戚与柯尔特先生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的讨论,柯尔特先生对“孝”大加赞赏,认为敬老爱幼是中国的文化精髓。这令他很有感触,“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由此看来,被柯尔特先生大加赞赏而当作至宝的文化精髓——“孝”,也是作者本文所要表现的。

不仅如此,莫怀戚在文章里面提出以第一个契机的事件为载体,从“生命”这一角度切入——“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进而引申出中青年身上的责任之重大。“生命”、“责任”也是我们解读的角度。

如果我们仅仅停留于文本,没有搜集作者相关的资料,没有了解相关的创作背景,我们怎么能读出《散步》一文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呢?搜集作者资料,还原写作背景,如此方可知晓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理解散文的“文外之意”。

三、与自我对话,加深文本体悟

对散文有了自我独特见解,解读了文外之意,并不意味着就完成了散文文本内涵的解读。前二者是散文学习过程中“入文”的要求,“入文”之后还需“出文”,即理解文本之后要走出文本。学生在理解和体验了作者在那个特定情境下所触发的情感、思考和感悟后,是否对自己的情感有所触动?是否也引发自己独特的思考?是否有利更深的感悟?这些都是与自我对话的过程,通过与自我的对话,更能加深对文本的体悟。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与自我的对话,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光是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找到恰当的突破口,适时地进行课外延伸。在《散步》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放映公益广告《忙,忙……》,这是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画面描述的是一位做好饭却等不到家人回家的老奶奶给家人打电话,却都收到“忙”这个理由,最后老人无奈叹息:“忙,忙……”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个现象的看法,并让他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是否遇到类似的问题。这一拓展延伸下,学生对文本内涵有了更深的体悟,并能唤起自我反思,在情感上有所触动,这才算真正读懂了文本内涵。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时,教师不要刻意地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而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的思想引到更广阔的生命空间中,促使学生探究和文本之间的更深邃的情感互动。[5]

此外,阅读其它同主题的类文,也能令学生更好地实现情感的迁移,提升情感体验,从而在与自己的对话中,加深文本的体悟。在《散步》的课堂学习结束之后,课后作业我推荐学生阅读林文煌的《三代》,这篇文章与课文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差异,学生不能完全照搬《散步》的理解,他们需要在与自己的对话中先理解感悟課内的散文,再实现课外的迁移,从而在相似文本的阅读中有更深体悟。

综上,在散文阅读过程中,通过开展多重对话,能够使文本、作者、学生三者达到有效的沟通,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这更有利于增强学生阅读过程的自我体验,真正实现自主阅读。

参考文献:

[1]张朝霞.浅谈散文阅读如何教[J].学周刊,2018,(15):138-139.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5.088.

[2]周敏.初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研究[D].浙江:杭州师范大学,2019.

[3]周延.多重对话,漫溯散文教学最深处[J].课外语文(下),2020,(1):47-48.

[4]莫怀戚.《散步》的写作契机[J].语文学习,1995(03):6-7.

[5]朱陆蔚.内化情感体验指导散文阅读[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7,(12):60-61.DOI:10.3969/j.issn.1007-8665.2017.12.033.

(广东省汕头市广澳学校)

猜你喜欢
对话散文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我与风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