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实效性研究

2020-09-10 17:23刘巍熊英李霞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思政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刘巍 熊英 李霞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探索“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协同教育机制的实效性研究,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格局,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提升和价值引导的人才培养目标,筑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关键词:大思政;人才培养;高校;协同育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要求各级教育部门以立德树人为任务,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培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的整个过程,并以此为中心,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构建大思政体系,不断开创高校育人事业的新局面,逐步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一、大思政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现状

多年来,高等教育的复兴重视“专业知识”甚于“育人”,在日益竞争的各式排行竞争及各项建设工程中,人们更加关注的是高校的排名、声誉与办学实力,对“育人”却缺少应有的自省与思考,这是高等教育大发展下被掩藏或弱视的重要问题。在大思政的视角之下,各高校应努力探寻“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协同育人和共同育人机制的研究,将育人目标贯穿于整个育人过程,立足于学生成长规律,研究符合时代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将思政教育元素深层次地融入到专业课堂的讲授中, 丰富教育内容、更新教育观念、拓展教育平台、创新教育方法,从而塑造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使高校成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主阵地”。

二、大思政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对策

(一)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人才培养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要人才培养的方向正确和目标明确,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的人才。当前,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是当今社会的需要,高校的教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上应坚持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青年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和能力。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应该根据社会的用人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人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发展的有机结合,推进社会和国家的进步。而作为高校教育重要载体的思政课和专业课,要立足于青年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从大思政的视角,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来完善人才的培养目标,用专业课程的建设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健全与价值引领,从而切实提升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打造全员参与的思政育人模式

传统的思政育人模式主要是由高校中“两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党务工作人员来承担,这种现状使得思政育人过程中专业教师和其它教学管理人员缺乏参与度,影响思政育人的总体效果。在专业教学方面,教师如果能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梳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涵,抓住思政和专业课程的切入点,将思政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将学生价值培养作为目标指向,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从而实现思想育人、文化传承、综合教育的同频共振。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对管理、教书与育人三管齐下,并将其有机统一起来;同时,将思政课程教师、专业教师以及学校各级党务工作人员等纳入到思政育人机制中来,最终实现“大思政”育人模式和专业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同步稳固发展。

(三)创新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

高校教育应充分发掘专业学科的德育内容,从专业学科中挖掘思政内涵,开发思政教育素材。专业教师应有意识地挖掘本学科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学素材,为开展思政教育提供教学资源,专业教师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应该深入挖掘学科史、专业中的丰富背景资源,尤其是科研人员的真实事迹,用伟大科学家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历程,来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并重视利用野外考察、实践教学等学科活动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将教学由校园向校外延伸、由书本向现实拓展,利用发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道德实例,提高青年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知和感悟,帮助青年学生解决在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思想上的困惑,让青年学生体会枯燥专业知识背后鲜活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让这些成为陪伴青年学生成长的导师。

(四)提高专业教师思政育人素质

高校能否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些专业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有着渊博的专业学识,在进行专业教学时游刃有余,却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都有力所不逮的表现。在专业教师和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过程中,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薄弱成为了制约协同育人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大思政的视角下,专业课程中加入“课堂思政”教育创新体系研究中,提高专业教师对自身完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認识,使教师不仅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同时树立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大局意识,善于传播正能量,让他们能够驾驭并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技巧和手段来在专业学科教学中结合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成果更加显著。

三、总结

大思政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通过“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共同构建的教育体系,需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的课程改革机制、有效客观的评价机制和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为“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物质和制度保障,从而鼓励教师改革创新,避免“课程思政”流于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功能,牢牢把握住培养学生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7-11.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作者简介:

刘巍(1978—),男,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基金项目: 2020年沈阳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研究”(SDSZ-2020-027), 2018年度辽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8YB15)

猜你喜欢
大思政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