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野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2020-09-10 07:22锡娟娟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0年2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高校

锡娟娟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的多样性也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对于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导致文化自信不足。本文针对传统文化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采取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媒体建设等措施,推动高校传统文化的发扬,提升高校学生对于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青年学生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更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提升青年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一、概念界定

我们所认定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在思想、文化、情感具有统一认同感的体现,它以我国劳动人民为主要创造者,结构稳定,特色鲜明,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体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传统文化和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我们倡导坚定四个自信,其中有一个就是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五千年的先进文明积淀,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感,来自于发扬传统文化的强烈意志。

二、当前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现状

(一)西方文化的冲击

在西方文化席卷全球的强烈攻势下,我们当今的高等教育受其影响较大,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休闲娱乐方式都或多或少的带有西方文化的色彩。通过谈话、观察的方式了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结论是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接受程度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难度系数很大。市场经济下,商家利用西方节日搞促销的噱头也加深了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追捧。

(二)高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缺乏相应机制

高校“重理论、轻素养”的人才培养理念,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普遍,缺乏相应课程机制。即使少数院校开设相关课程,由于课程建设不完备、教师知识储备不足或者教学方法不科学,致使相关课程流于形式,难以实现课程开设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的文化教育也出现零散性与功利性问题,在实践中,很难避免三种问题:一是简单的背诵与讲解就是传统文化教育;二是利用现成的线上课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三是功利化教学,只注重知识化输入,缺乏传统文化养成教育。

三、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见与建议

(一)构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

影响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因素很多,如,自由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外来文化的影响等,原先所建立起来的文化大厦正在被一步一步的瓦解,多层面的文化广场开始建立。这些变化既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同时又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播面临很多问题。高校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文化教育机制,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尊心与自信心。

1.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

根据高校的发展特色与专业特色,挖掘文化育人因素,凝练成文化品牌,通过校训、教风、学风等丰富内涵,全方位凝练和弘扬高校“精气神”,为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队伍给予传统文化的滋养,推动文化课程与课程文化的有机融合。

2.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工匠精神”。

根据高校学生专业发展需求,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墨子文化、鲁班文化等资源,将其纳入到工匠精神的培育中,逐步提升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中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每个学生都做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和传承人。

3.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因素,形成古今互动的态势,推动各高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高校学生坚定和落实党中央的“四个自信”打下坚定基础。

(二)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优秀的教育实践要有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使得文化教育研究的方向、内容有了更高标准。加深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深度和系统性研究,成为当前高校文化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研究当代学生文化特质和学习品质,笔者認为传统文化教育要以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地域文化为切入点,采用信息化手段,教师做好引导,辩证好“教”与“学”的关系,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学生培养成为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

(三)采用混合式教育模式

现代网络传播速度快、面广量多的特点,决定网络在学生中的受众面及其普遍。高校可以利用官网、微信等媒介,通过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电影电视、文献读物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方式推动课程建设的实施。抓好课堂主途径作用,辅以网络课程,如线上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线上平台;既充分发挥显性课堂的作用,又不忽略隐形课堂的作用;,实施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第二课堂,对课堂知识进行创新性转化。如,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精心设计不同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文化价值深度嵌入学生生活。

参考文献:

[1]商晓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黑龙江教育.2020年12期.

[2]杜霞,魏思雨.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年06期.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资助项目(项目标号:2019225)“基于齐鲁工匠培育的高职院校《齐鲁文化》课程建设研究”成果。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传统文化高校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