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媒图像化叙事与互动式交流的成功范例

2020-09-10 07:22谭真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视频全媒体报纸

全媒体时代,传播生态和传播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体融合已成为媒体行业、宣传系统的发展自觉。

关于媒体融合,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1月25日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2020年6月3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由此,从“相加”到“相融”,到“纵深发展”,再到“深度融合”,媒体融合进入了发展的深水区。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新闻宣传战线面临的新课题,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基层媒体都拿出了改革的勇气,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蹚新路、开新局。

本期专题基于当下媒体融合发展状况,从传媒行业的不同领域出发,分享业界同人围绕媒体融合发展展开的实践与思考,以期探索出多条助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可行路径。

摘要:报纸历来都是以平面媒体展示在受众面前的,以文字、图片为信息符号。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当下,如何创新应用多媒体元素,让平面的报纸“立”起来。本文以重庆日报网页设计作品《丰碑·重走成渝铁路》为例,探讨报媒如何借助动画、音视频等手段,从内容生产走向产品输出,实现图像化叙事和互动式交流,增强报媒新闻的适应性、生动性、可读性、感染力。

关键词:动新闻;视频;报纸;全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5-0003-02

在移动智能终端普及、视频类信息广受欢迎的当下,报纸如何突破“平面”的局限,“立起来、动起来”?重庆日报推出的网页设计作品《丰碑·重走成渝铁路》,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为报媒实施图像化叙事与互动式交流作了有益尝试,于2020年6月荣获第二十三届重庆新闻奖一等奖(网络新闻——页面设计)。

一、老树发新芽,成渝铁路再“燃”激情岁月成渝铁路连接成渝,是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完全用国产材料建成的铁路,至今依然全程通车。这条于1952年建成通车的铁路,如何引发成渝媒体圈、全国读者强力关注?

重慶日报从2019年7月1日至15日,连续15天刊出的大型系列报道《丰碑·重走成渝铁路》,全景式重现了70年前川渝人民修建成渝铁路的激情岁月,引发读者强烈反响。尤其是随后推出的新媒体作品《丰碑·重走成渝铁路》,以横长图形式,重现当年修建成渝铁路的盛况,受到众多网民(读者)转发、点赞。

当年参与修建铁路的职工说,系列报道把他们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又看到了当年一起战天斗地、抬石打夯的战友,让人心血沸腾。青年铁路工人说,系列报道形象再现了当年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尤其是老一辈建设者吃苦耐劳、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今天依然值得发扬光大。普通读者说,系列报道充满激情,网页设计构思巧妙、细节生动,不但集纳了报纸报道的全部内容,还运营新媒体手段,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看起来也更鲜活,更方便[1]。

二、图像动画音视频,全武行演绎“旧闻新报”

重庆日报的新媒体作品《丰碑·重走成渝铁路》之所以受到读者广泛关注,并获得一等奖,在于以下主要特点。

(一)题材重大,关注度高

成渝铁路不仅是我国铁路史上第一条完全意义的“中国制造”,修建时间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车之时,毛主席亲笔题词: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可以说,成渝铁路是一座永恒的丰碑,昭示着永恒的精神,传递着强大的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重庆日报选择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建党98周年之际选择这一重大题材,重走成渝铁路,再现当年的建设场景,展示这条铁路给成渝两地、西南地区乃至全国交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意义非凡[2]。

(二)内容丰富,故事性强

网页设计作品不是报纸报道的“电子版”,而是在报纸版面报道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图片、音视频、动画等元素,进行全方位的再加工。尤其是一些大量的历史图片、音视频,经过整理编排,立体化、系统化地再现成渝铁路当年的建设场面和这次采访的精彩片段,更有画面感,更有故事性。该产品紧紧抓住成渝铁路是信仰之路这一重大主题进行页面设计,将历史场景和当下场景相结合,突出了历史纵深感和现实感。

(三)设计精良,观赏性强

作品在页面设计上兼顾了艺术审美与浏览操作方便的有机统一。随处可见的绿皮火车车厢内外陈设,沿途站点、桥梁等重要标志物,以及半世纪以前老物件插画等元素,有机融入主页面设计中,采用充满历史沧桑感的色彩,以及滚动的泛黄老照片等视觉传达,甚至小到一个个带有明显川渝特点的操作按钮,都处处留心,让初次进入画面的用户有一种穿越时光隧道的历史纵深感。画面本身也具有艺术观赏性。

三、从“内容为王”走向“产品为王”,党报这样实现图像化叙事与互动式交流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纵深推进,报媒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大,在阅读移动化、碎片化、视频化、个性化的当下,必须将已有的内容优势、人才优势、公信力优势,借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势,尝试用5G、AI智能和新技术,服务、赋能新闻的生产、加工与传播,从“内容为王”走向“产品为王”,华丽转身。如是,一张报纸就可以由静而动,成为一个全媒体,实现“报、网、端、微、抖音、快手”等全渠道覆盖,继续占据舆论建设主阵地,发挥意识形态建设压舱石的作用。

重庆日报网页设计作品《丰碑·重走成渝铁路》实现了从新闻内容到新闻产品的延展,是报媒图像化叙事和互动式交流的成功尝试,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这一尝试具有4个方面的意义和启发。

(一)内容、技术和渠道,受众需要的是产品

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业界有过“内容为王”“技术为王”“渠道为王”的争论,如今到了“产品为王”的阶段。原因很简单,在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途径、习惯多元化的今天,无论内容、渠道还是技术,都不可能“一枝独秀”,独自担负信息传播的使命。只有发挥技术优势、把优质内容加工成为适配各种信息传播渠道的产品,才能完成“达到率”、实现传播力、增强影响力、拥有引导力。

媒体融合,渠道和平台配适,不仅仅是后期包装、切割、加工、分发,而是整个生产线的全新改造。新闻内容从选题策划到稿件采写、从版面语言和新媒体平台分发,都要贯彻互联网意识、用户意识、产品意识。“我们需要以互联网思维,打破内容形态的界限,围绕互联网进行内容生产、分发和产品设计,真正形成依托于互联网的内容生产能力”[3]。

(二)动漫、浮窗和弹幕,互动助推传播力提升

报媒不是广播、电视、网络,如何“动起来”?应用互联网技术,嫁接广播、电视、网络的“可听、可看、可互动”优势,是不错的选择。

重庆日报的这一作品就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新技术,采用卷轴动画、序列帧动画、鼠标滑动反馈等特效,增强了观赏性。尤其是专题后设置的答题小测验,让受众在答题中了解那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建设者的奋斗精神和成渝铁路的巨大历史价值,极大地增强了参与性、互动性。产品还将“浮窗”“弹幕”等互动形式有机嵌入,充分展现主题报道的可读性、互动性。

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法不断“变脸”,党报的追求和创意也要日新月异、引领趋势。互联网技术、智能终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应用,为促进党报信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传统传播模式向社交性、互动性的传播方式转变提供了条件。报纸这种“只能看”的媒体,可以加载图文、动漫、音视频等一切互联网元素,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的加持下,便捷地实现人机交互。

(三)主动、及时、正能量,掌握舆论制导权

要确保飞行器按一定规律飞向目标或预定轨道,就需要对飞行器进行导引和控制。舆论也是如此。而党报党媒,无疑是舆论传播引导的主力军、压舱石,必须主动出击、主动发声。

重庆日报推出的这个系列报道,报道的对象虽然不是“新闻”,但它不但题材重大、意蕴深远,而且报道节点“恰逢其时”——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设者们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将成渝铁路建成通车,这段历史是值得铭记的,建设者所展现的意志和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所以,这条铁路承载的“燃点”很多,值得大书特书。

事实证明这是一组叫好又叫座的重大题材的新闻作品,尤其是技术团队制作推出的网页设计作品,顺应了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特质,实现了传播范围、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四)培训、引进和考核,催生“动起来”的党报人

党报要真正做到“动起来”,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新局面,占领舆论引导主动权、制高点,最根本的要素是采编制作队伍。党报人必须“动”起来,致力于成为“全媒体运营师”。

当下,省级党报依然是主流舆论至关重要的阵地。但报媒的阅读弊端日益凸显,省级党报采编制作队伍必须掌握新技术、拥有新技能,成为能采访能写稿、能拍视频能制作H5的复合型人才。在国家人力社保部门新近发布的职业名称中,有一个“全媒体运营师”,它就是新闻人的“资格认证”。“全媒体运营师”要求媒体人能够“综合利用各种媒介技术和渠道,采用数据分析、创意策划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匹配、分发、传播、反馈等”。①

为此,报媒需要在队伍建设上下更大的功夫,通过培训、考核、引进等方式引导采编制作队伍向“全媒体运营师”目标靠拢。

四、结语

报媒要突破纸介质的制约,必须借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手段,以动漫、音视频等元素丰富表现手法和方式,生产更多更好的新闻产品,让报纸“动起来”。必须激发报媒团队的互联网意识、用户意识、产品意识,培育更多更好适应传媒发展规律和时代需求的“全媒体运营师”人才。

参考文献:

[1] 匡丽娜,本报“重走成渝铁路”系列报道引发热议[N].重庆日报,2019-07-15(2).

[2] 姜春勇.成渝铁路告诉我们什么[N].重庆日报,2019-07-01(9).

[3] 李宝善.坚守媒体正道 坚持“内容为王”[DB/ OL].人民网,http://it.people.com.cn/n1/2019/1021/ c1009-31411750.html,2019-10-21.

作者简介:谭真(1980—),女,重庆人,研究生,硕士,美术编辑,研究方向:中、西繪画,视觉设计,影视创作等。

猜你喜欢
视频全媒体报纸
确实不容易
基于IPv6组播技术校园网络视频服务设计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非常魔典
旧报纸·巧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