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频直播对传统广播直播造成的冲击及对策分析

2020-09-10 07:22黄卫东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冲击对策

摘要:融媒体时代下不断涌现的网络视频直播对传统广播直播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传统广播直播需要及时转型与革新,才能在新时代发展的潮流中站稳脚跟。基于此,本文浅析融媒体时代可视化广播直播的必要性及其面临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策略,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播直播;网络视频直播;冲击;对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5-0005-02

融媒体时代的发展为网络视频直播产业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同时也对传统的广播直播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与影响。网络视频直播由于传播过程的便捷性以及评论互动的即时性,吸引了广大的受众群体。相比之下,传统的广播直播在内容以及形式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与不足,对最终的播放以及传播数据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传统的广播直播需要进行合理的改进与优化,才能在不断更新变革的市场中赢得长远的发展。

一、融媒体时代下可视化广播直播的必要性

随着融媒体时代下信息媒介以及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与更新,网络视频直播正在以十分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壮大。显然,这给传统的广播直播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与挑战。针对这种现状,传统广播直播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转型与革新,才有可能在融媒体时代赢得生存与发展。

相对于传统的广播直播,借助互联网平台的网络视频直播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被有效缩短,观众有了更广泛多样的选择。网络视频直播模式在内容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社会时事热点,调整与优化直播内容。在此过程中,观众群体借助便捷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可以更直观地获取网络视频直播的相关信息,并且可以依照自身的喜好以及兴趣筛选节目。这种依托于互联网媒介平台的新型视频直播方式为观众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观众可以自主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受众群体的选择自由,同时也实现了视频直播市场环境的优化与完善。同时,在新型网络视频直播中,观众可以与主播进行更及时的交流互动,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拉近了观众群体与网络视频直播的距离,为打造良性开放的互联网视频直播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广电网络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全面详尽的用户信息,了解观众的偏好,获取更及时的反馈,并且根据反馈的数据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与优化,建立良性的信息反馈网络体系,为网络视频直播节目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网络视频直播具有传统广播直播所不具备的优势与特色,值得进一步分析与借鉴。针对融媒体时代互联网平台的发展特性,相关部门提出了广播直播可视化的新模式[1]。可视化广播直播模式的应用,是传统广播直播在融媒体时代下的重要转型与变身。在此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市场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与优化,才能保证广播直播可视化模式的长远以及稳定发展。

二、新时代下广播直播可视化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主持人角色面临的挑战

主持人作为广播直播节目的主要角色,需要与受众进行直接的交流互动。在传统的广播直播节目中,主持人只需要通过声音就可以表达节目内容。因此,广播节目主持人并不需要额外参与形体、表达等全方位的培训,只需要在固定的直播间输出声音就可以完成节目的播送。

然而在现今的融媒体时代,受众更需要和主持人之间建立更直观的联系。因此,主持人的角色也需要随之转变。传统广播直播中的主持人一般都只是在直播间中进行节目广播,很少在直播间外的其他场所进行直播。然而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优化,视频直播节目的即时性与可视性要求在极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相较于传统的广播直播节目,观众群体更倾向于选择观赏性与互动性更强的网络视频直播。

为了吸引新时代的受众,传统的广播直播节目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相应的优化与完善。这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以及能力水平提出了更艰巨的挑战。一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主持人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不利于主持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局限于直播间的广播形式,不利于主持人拓展节目内容与形式,造成节目趣味性的缺失与不足。

(二)广播节目缺乏创新性

与网络视频直播相比,传统的广播直播在节目内容的创新方面也展现出一定的劣势,这对于吸引受众群体而言是非常不利的。相较于传统的广播直播,互联网视频直播在形式以及内容上都更具有创新性,网络视频直播中的主持人可以结合当下的社会民生热点与受众进行更直观的交流沟通,并且根据受众的即时反馈调整节目内容,提升节目质量。网络视频直播节目由于自身的诸多优点,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这对传统广播直播节目的发展与进步是非常不利的。

网络视频直播节目之间也存在诸多竞争,为了在市场角逐以及受众吸引方面占据优势地位,网络视频直播需要在节目内容以及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传统的广播直播节目面对来自网络视频直播的巨大冲击,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优化与革新,结合市场需求以及受众取向进行适当的创新,实现节目质量水平的有效提升。除此之外,传统广播直播大多数都局限于直播间,因此在节目形式拓展、内容创新方面都显示出一定的劣势,长此以往,节目内容单一且缺乏趣味性,必定会造成受众群体的流失,影响广播直播的生存与发展。

(三)节目设计互动性不足

在传统的广播直播中,主持人与受众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较为有限,因此很难与受众之间建立有效的即时反馈体系[2]。而在新型的网络视频直播节目中,由于互联网平台的即时性与便捷性,观众可以轻松实现与主播之间的交流互动。观众与视频直播主持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增强网络视频直播的受众黏性。另一方面,这种即时性的沟通也有助于接收来自受众群体的反馈评价,视频直播平台可以根据反馈的数据信息对现有节目进行调整与优化,进一步迎合市场主流趋势以及受眾兴趣,为相关节目的稳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比之下,目前的广播直播节目在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方面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不足。一方面,传统广播直播自身形式的限制,导致受众群体与广播节目主持人之间很难进行即时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另一方面,传统广播直播在节目内容以及流程设计方面的互动性不足,造成用户与主持人之间的交流受到限制,进而影响节目整体的播出效果。

三、融媒体环境下可视化广播直播的优化策略

(一)实现主持人角色转型

为了适配融媒体时代下的新型广播直播形式,节目主持人需要在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之上,尽快实现主持人角色的转型与更新,进一步推动融媒体时代下可视化广播直播的发展[3]。主持人除了通过声音与受众进行交流之外,还需要在镜头前与观众进行即时的交流互动。在融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广播节目主持人有更多的设备、技术可以选择,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提升可视化广播直播的趣味性。因此,主持人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在镜头前的表现力,为观众带来更优质的视听体验。除此之外,主持人还需要提升自身在镜头前的应变能力,提升节目内容的质量,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促进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直播向可视化的转型。

(二)提升节目内容创新度

目前,网络视频直播的受众群体在年龄、观念以及喜好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广播直播要实现可视化转型,必须在受众群体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与分析,有针对性地创新与改革节目内容,优化观众的观看体验[4]。广播直播除了学习与借鉴优质的网络视频直播模式和内容之外,还可以开发特色创新节目,打造王牌节目,在内容方面进行优化,吸引受众。广播直播的内容创新对于吸引受众群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相关的部门以及人员在广播节目内容设计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并且结合时代社会热点进行内容方面的创新,为受众打造更优质的视听体验。

(三)增强节目即时互动性

网络视频直播的一大特色就在于与观众之间能够进行即时的互动沟通,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与主播进行更便捷的交流,表达对视频直播的意见与观点,主播也可以通过受众群体的反馈,对节目内容进行及时的改进与优化,促进广播直播节目质量提升。因此,在推进广播直播可视化进程的过程中,需要在节目互动性方面进行全面的考量,增加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有效交流互动,在提升广播直播可观赏性的同时,强化观众与节目之间的联系,为节目的长远与稳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通过增进广播节目与观众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还可以有效促进节目的情感表达,打造出能够慰藉人心的新型广播直播媒体,推进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直播节目的发展与建设。

四、结语

相较于新型的网络视频直播,传统的广播直播在内容创新、互动交流以及直播形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传统的广播直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广播直播可视化这一重大转变,为广播直播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相关部门以及人员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共同推进融媒体时代下广播视频直播產业的发展,为观众带来更优质的视听体验。

参考文献:

[1] 张陆一.“广播+网络直播”的战略选择与实践路径分析[J].传媒论坛,2020,3(13):173.

[2] 林伟栋.新媒体传播方式让广播节目更精彩[J].视听,2020(05):52-53.

[3] 张帆.浅议新媒体环境下“直播”新闻的崛起[J].传播与版权,2020(02):114-115+118.

[4] 刘涛.广播电台融合媒体互动直播平台设计与实现[J].广播电视信息,2019(12):10.

作者简介:黄卫东(1967—),男,四川西昌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广播新闻与节目的编辑。

猜你喜欢
冲击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漂浮光伏电站受到流冰冲击影响的研究
外出就餐对英国餐饮业的冲击
体验文化冲击
色彩冲击
阅读理解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