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环境、心理:新闻舆论反转的多重因素考察

2020-09-10 07:22邓诗敏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期

摘 要:近年来,新闻舆论反转事件频频发生,新闻学界对新闻舆论反转现象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研究文献发现,新闻反转与舆论反转的关系界定存在混淆的现象。在大多数研究文献中,新闻反转必然推动舆论反转,即新闻反转与舆论反转是正相关关系。但经本次研究“刘强东涉嫌性侵”事件发现,事实反转是舆论反转的因素之一,但事实反转与新闻舆论反转无正相关关系。在研究刘强东事件中,舆论反转是否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闻反转;舆论反转;刘强东事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1-0035-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南昌航空大学2019年度校级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事实、环境、心理:新闻舆论反转的多重因素考察——以‘头条新闻’微博‘刘强东涉嫌性侵’报道为例”结题成果,课题编号:YC2019082

一、事件概况

2018年9月3日,京东电商总裁刘东强被拘捕照片引起网络轰动,网传刘强东在美涉嫌性侵女大学生被捕后得到明尼苏达州亨内平郡警署证实,该警署还提供了刘强东被拘捕时的照片。直至2018年12月22日,美国检察院因证据不足决定不起诉刘强东,刘强东“性侵”到此看来真相大白。但关于此次事件的新闻发生了多次反转,以微博平台“头条新闻”刊登的新闻为例(如表1所示)。

2018年9月3日,微博“头条新闻”发布推文以“图片+视频”的形式曝光刘强东在美被捕照片。文中指刘强东涉嫌性侵女大学生被保释后不得离开美国。该新闻推发后,“头条新闻”转发量已经达到8297,评论数达到25278条,点赞数达到30623条。而关于“刘强东涉嫌性侵”案件期间新闻发生了4次反转。

二、问题研究与假设

在探究“刘强东涉嫌性侵”案件中,舆论反转不仅受新闻反转的影响,同样也受社会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研究问题一:舆论反转与事实反转成正相关关系。

研究问题二:舆论反转与宏观舆论背景成正相关。

研究问题三:舆论反转与受众社会心理成正相关。

三、抽样调查与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抽取10条“头条新闻”微博推文和每条下最热门的15条评论,共计150条网友评论文本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出以下的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一:舆论反转与事实反转无正相关关系。

本文通过提取2018年9月3日至12月22日“刘强东涉嫌性侵”案件的4次反转中每条新闻下最热的15条评论的相似关键词,并进行归类,总结网友对刘强东事件的态度。

新闻第一次反转:2018年10月16日,“头条新闻”推送“刘强东案涉案女子涉嫌诬陷被收押?美警方:不属实”。刘强东被拘捕照片曝光后,大多数网友还是认为刘强东涉嫌性侵,即使新闻发生了第一次反转爆出可能是女方诬陷,网友的总体态度没有改变。

新闻第二次反转:2018年11月22日,“头条新闻”推送“路透独家:刘强东案涉事女生床单上有其精液”新闻内容,直接表明刘强东强迫女大学生发生关系。2018年11月22日,刘强东律师就路透社发布的细节作出回应,认为该细节都是路透社为吸引读者而报道的未经证实匿名的信息。53%的网友对刘强东事件还是嘲讽和失望,但有20%的网友认为事有蹊跷保持观望。

新闻第三次反转:2018年12月1日,“头条新闻”推送彭博社刊发的刘强东事件细节,文中表示,女生是被深圳宏兆集团董事长姚其湧邀至晚宴,姚其湧在晚宴前数天就认识女生,并许诺女生毕业后可到其公司工作。刘强东拜托姚其湧确保女生赴宴。晚宴上,也正是姚其湧安排她坐到刘强东身边。似乎此文坐实是刘强东早已对该名女大学生有了不轨的想法。75%的评论中认为刘强东还是涉嫌性侵,之前的新闻反转可能是“有钱人”洗白的公关活动。

新闻第四次反转:2018年12月22日,“头条新闻”推送“刘强东无罪!美国检方决定不予起诉”,似乎刘强东性侵案件真相大白,93%的评论显示网友没有为此买账。大部分网友认为刘强东是“花钱消灾”,没有“性侵”但确定“出轨”,刘强东“励志”“草根”“成功的企业家”形象一落千丈。

研究报告二:舆论反转与宏观舆论背景密切相关。

参考表1归类的网友的转发量和集赞数。网友的态度并不限于“刘强东涉嫌性侵”案件,也引发了网友以刘强东为中心展开的其他讨论。网友的关注视角不会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是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的职业、性别、年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

第一,主流价值观遭遇解构危机。社会大环境以及新技术带来传播形式变革两个因素对主流价值的消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时代的虚拟性、匿名性、去权威性等后现代元素受到侵蚀和解构。[1]同时,社交媒体时代下,碎片化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网民探寻真相的方式、呈现方式、传播路径都呈现出了碎片化的特征。事實真相和主流价值观的解构,导致每一次真相碎片被挖掘并扩散之后,都会带动社会情绪,引发热议,使舆论中心和偏向不断发生转移,加大了舆情反转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社会转型期公众的情绪化。在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内部利益分配不均以及社会结构和阶级层次不平衡的背景下,整个社会的人都心浮气躁,情绪波动大,往往因为某一个事件随时会被引爆。这些人往往会把理性抛到一边,戴着有色眼镜看事物,甚至推动舆论发展,进而引起舆论风暴。例如,只要看到美女与相貌一般的男子结婚,不问缘由地就认为女方是因为男方有钱而结婚。如果有钱人(企业家、富二代)或有权者(执法者、公务员)与普通人发生纠纷,有钱者或当权者必定成为舆论的压迫者,就算他们被证实清白和无辜,在一些人看来也不过是“钱权交易”应当的结果。

所以,转型期的社会矛盾突出使部分人一味地仇富和同情弱者的行为是舆论反转的另一个因素。

研究报告三:舆论反转与社会心理相关。

第一,刻板成见加剧舆论反转。“刻板成见”(stereotyping)是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提出的重要概念,指“常以高度简单化和概括化的符号对特殊群体与人群所做的社会分类,或隐或显地体现着一系列关乎其行为、个性及历史的价值、判断与假定”。[2]他认为,舆论来自“别人的报道”和“自己的想象”,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不确定性。公共舆论就是先定义后理解,而非先理解后定义的结果,从产生之日起就被烙上了“成见”的印记。这种成见的消极面多于积极面——固定、概括、笼统,某种程度上可称为偏见。“刘强东无罪是因为有钱人洗白”“刘强东喜欢女大学生”“奶茶妹妹”“刘强东脸盲”等偏见烙印在部分网友的脑海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拓宽了公众参与途径,放大了公众的话语权,快捷认知由此取代了强制灌输,成见趋向经验性而非固化。在试错和纠偏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想象”,即使是“公认的典型、流行的样板和标准的见解”,[3]这种刻板助力,加上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的直接爆发和间接暴露之时,容易助推舆论反转的发生。

第二,“罐头思维”桎梏。斯泰宾在《有效思维》中曾提到一种“罐头思维”,就是说当公众面对一些复杂多变的事务时,他们会下意识地从已有的个人信息库中去寻求相匹配的解决措施,或者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看待相似的事件,当他们感受到这样简单明了的论断有助于他们掌握某种形势、寻得某种力量时,长期发展下去的结果就是,当类似事务再次发生时,便会不假思索地去套结论、套答案,从而免除个人思考的麻烦。[4]在刘强东事件中,9月3日爆出刘强东涉嫌性侵的被拘捕照片后,网友根据看到的相类似事件看待刘强东涉嫌性侵案件,即使没有看到刘强东案件发生的具体细节,网友也能“合理想象”出这是一出“被下套”“仙人跳”“商业阴谋”的戏码。一旦涉富、涉权、涉名,网友就很容易受到非理性思维的支配,同时由于自身的媒介素养不高,被一些表面现象左右,在自媒体上发布过激的言论,这又为舆论反转添了一把火。

四、结语

新闻舆论的反转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观察者有以下几点结论:

其一,新闻反转与舆论反转无正相关关系。在过去,许多研究者认为新闻反转必然带来舆论反转,舆论反转反推新闻反转,两者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但笔者认为,即使客观事实发生反转,但受到社会背景和受众的社会心理层面的影响,新闻舆论反转与事实反转无正相关关系。其二,新闻舆论的反转受到社会宏观背景的影响,如社会经济背景、社会主流价值观等。大多数网友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实践往往影响着他们的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的瓦解容易推动舆论反转的发生。其三,新闻舆论的反转与社会心理有关,如“刻板印象”“罐头思维”等。“刻板印象”使得网友在面临某一件事时容易过度情绪化和民粹化,同时信息的碎片化和泛化的传播,网友根据自身经验,受“罐头思维”左右,理所当然地想象加工并未亲眼看见甚至从未发生的事情。

因此,热点事件刚刚爆发后,事实的客观性新闻舆论并没有倒向另一边的趋势或呈现更多元的声音。所以,新闻舆论的反转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新颖.“后真相”语境下“小凤雅事件”舆情反转过程与成因分析[J].东南传播,2018(9):103-106.

[2] 沃爾特·李普曼(美).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0

[3] 湛罗玲.论“刻板成见”在网络传播时代的适用性[J].西部广播电视,2016(10):84.

[4] L.S 斯泰宾.有效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7.

作者简介:邓诗敏(1995—),女,江西南昌人,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