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论语》为“素材”进行德育教育的案例实践

2020-09-10 20:55董安琪
学生学习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讲道理论语君子

董安琪

我所在的学校,孩子多是外来务工子女,父母一方面疲于奔波生计,没有精力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没有能力进行规范的家庭教育。在生活方面,仪容仪表邋遢,不注重个人卫生及教室卫生;学习方面,课堂上随意插嘴,讲话,作业不认真,书写混乱,甚至没有做作业的习惯和意识。所以这些孩子们从生活习惯到学习习惯都需要老师从新规范。

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第一届担任初中班主任,于我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毕业之初我也才走出校园,没有任何经验,如何进行班级管理只有不断地学习,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记得有一次学校派我们到四川成都进行班主任培训,有一位专家开了一课讲的是班主任的德育“素材”,这位专家是一名有经验的一线班主任,他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搜集了很多“素材”进行德育教育,这些素材多是杂志上的文章或者网络上的视频等等。当时觉得甚是新鲜,一边听一边思考,转念一想其实作为语文老师我,何必費尽心思去搜集其他“素材”,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我当时的想法在后来的实践当中也证实是可行的,在带领孩子们读书感受文学美文化美的同时,这也是一个德育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论语》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于是回到学校,尝试着让孩子们每节课,课前五分钟上台分享一则《论语》,解释原句加结合生活实际来谈感想。当我们尝试下来发现有一些效果,当然中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困难,例如,孩子基础较差,《论语》翻译成现代汉语还存在问题,但是我无论如何还是要坚持下来,在课前先给上台的孩子耐心讲解,并对他进行启发,他再上讲台去演讲。

坚持了两个多月后,意想不到效果产生了。孩子们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句子,还是愿意听同学讲,甚至愿意去读更多的《论语》,然后自然而然地背下来。让我第一次发现有所成效的是那一次,对于从小学开始学习习惯就没有养成的孩子来说上课插嘴的情况一直存在,因为从小学六年他就一直如此。与他们谈纪律,他们从来对规则和纪律无视,与他们讲道理,这样做是会影响同学听课,不尊重老师云云,他们已经听腻味了。有一次,他们课前演讲,讲到这一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应该做到说话谨慎,做事行动敏捷。那一节课,当他们又开始插话,我便好好地和他们分享这一则论语,从他们瞪圆的眼睛里看到每个孩子在内心里,还是不会拒绝做一个君子,他还是有想要积极向上的愿望。所以当告诉他们作为一个君子应该谨慎地说话,即使要说,也应该是自己思考好的,而不是想也不想脱口而出,作为一个君子更应该付诸于行动,在课堂是努力思考,认真记好笔记。于是他们记住了“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同时还让书法好的同学写下来,贴在教室里时刻提醒他们。

学习习惯不好,还表现在无论老师是表扬哪个同学,或者批评哪个同学,他们一律的反应都是起哄。有一次,表扬一位同学,他们再次起哄,便和他们分享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则《论语》。看到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应该向他学习看齐,看到其他同学犯错了,就应该思考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问题。时常说起这句话,慢慢地孩子们也就记住了,这样的现象也就改变了,甚至个别同学再有这样的表现时,全班同学都会一起背出这则《论语》来提醒他。

因为从小疏于家教,这样一群孩子很容易在青春期出现心理上的问题。有的父母因为生计不得不丢下他们没日没夜地干活打工,他们与父母的交流有时候几乎为零,这样的一群孩子更容易出现离家出走或者夜不归宿的情况,于是耐心地告诉他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对于父母的孝顺与感恩应该是不让父母担心,和朋友出去玩,应该先告诉父母自己去哪里,并且说好回家的时间。

甚至还有孩子因为青春期的困惑与烦恼,在自己手上划下一条条伤痕,在他不愿意回家时与他在办公室谈到灯火通明,告诉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本质道理。让他学会爱护自己也要感恩父母。

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当孩子们因为座位问题、值日问题发生争执时,便告诉他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他们放了错误还推卸责任时,告诉他们“吾日三省吾身。”;当班级出现一些不良风气,班风不正时,和他们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当他们出现与社会上不明人员有接触时,警告他们“友直,友谅,友多闻”……

14届的孩子虽然顽劣,但是和他们一起静心读了几则论语,并且能够让他们记住几句,在管束他们时也显得有理有据,收到效果,让人欣慰。而且我相信,对于这样一群孩子来说,这样的一些句子也许可以伴随他一生,即使他以后不能继续升入高等的学府,只是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辛苦地为生活打拼着,但是也许他偶尔会想起有这样一些警句,时常提醒自己,或者有一天还可以和自己的孩子说起。

记得听过一个昆明市优秀班主任吴开琦老师的讲座,吴老师有一个有意思的做法,和孩子们讲道理时,她会提炼出一句精炼的句子,让孩子们能够马上记住,并把吴老师的这句名言写到后黑板上。我想同样的道理,为了让孩子们记住一些道理,与其自己去提炼,不如“偷懒”在经典当中寻找。每当我们老师针对一些问题要和孩子讲道理的时候,如果冗长,他听完之后会忘了老师最核心的意思是什么;如果都是他听惯了的说法,他会厌烦,甚至叛逆。但是当我们讲的道理精炼而且是他没有听过,或许就比较容易接受且能够记住。用一则则《论语》讲道理也是出于这个想法。

三年之后,我迎来了17届的孩子们,这个班级的孩子基础较好,家庭情况也不错,于是《论语》变成了每周必读书目,写成周记,并且亲子共读,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收到良好的效果。以文学文本为“素材”进行德育教育是值得研究的主题,我也会在接下来的班主任工作中着重尝试和研究。

猜你喜欢
讲道理论语君子
别让“讲道理”毁了孩子
君子无所争
国风·卫风·淇奥
讲理的八大戒律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讲道理等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