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影像在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2020-09-10 07:22朱彬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数字影像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产,包含着民族的技艺和创造力,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和现代化,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高效利用现代数字化影像技术记录、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数据库以备档和共享,从而达到抢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者需深入研究的课题。基于此,本文简单地探讨数字影像在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影像;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1-0050-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周口市社科课题“新媒体影像艺术在周口传统文化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KSKDY-56

隨着传承人的生老病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处在不断流变和消逝的过程中。[1]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存在接班人难寻、城市化导致社会生态变化等问题,逐渐走向消亡。相比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活着的传承,也正因如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下下策。在信息化时代,微博、微信以及各种视频网站都使影像的传播变得异常便捷,基于此,本文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大众媒介、相关媒体从业人员在数字领域的作用,使高清影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服务,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2]

一、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若能与影像大众传媒相结合,必定可以实现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影像作品本身就承担着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先进文明的重任。[3]来自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人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财富和精神的汇聚,是影像创作的不竭源泉,利用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渗透民族文化的厚重和淳朴,丰富影像作品内涵,还可以为其注入神秘色彩。因此,通过影像的方式记载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具体表现为:

(一)影像记录具有直观性

影像可再现现实情景,通过摄像头可将画面、声音具体表现出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中,影像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观、动态地展示出来,通过摄像机生动地呈现其生成的每一个小细节,同时因摄像机位的不同,观众还可看到多样化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和具体地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1]

(二)影像记录具有多维性

国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特点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以及传统手工技艺等10个大类。除手工艺人传承外,利用一般的文章记录方法,只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大致或单方面的刻画,无法全方位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内涵,而影像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中,影像以其突出的对时间延伸和空间延展的多维度把握特点,及图像、声音并存的优势,可有力弥补传统记录方法的不足,立体多维度且相对完整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逐一动态展示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空间,使很多创造者逝去或没有继承者的非物质遗产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永远闪烁光芒。

(三)影像记录具有创新性

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无论是在技术支撑上还是在传播观念上都较为落后,无法引起较多观众的注意和共鸣。而影像保护方式不同,其不仅可直观、立体地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具有自身独特的创新性。依据所要传播的主题和要体现的传统文化,其可筛选和整合相关内容,通过蒙太奇手法进行组接,再加上比较特别的解说、字幕、特效或者音乐等,最后组成一个完整的、流畅的作品,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具真实性又具艺术性,带给观众美好的观赏体验,从而引起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传承发扬。影像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放大,使其和影像作品本身的吸引力相得益彰。此外,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演变,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影像也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表演技艺的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和传播支持。

(四)影像记录更易保存和传播

随着手工艺人的减少,很多优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不断消失,虽然可以用文字、照片等方式将其记录保存,但这些方式只能暂留一时,不能留存一世,最终其仍旧会消失。影像记录则不同,其能够将从多个角度观察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上传到网络共享空间,无论何时都不会过时,也不会消散,将会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同时,各种网络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尤其是网络视频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因此,通过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渠道丰富且受众群体庞大,非常有利于其传播。

二、影像在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基于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越性,通过影像的方式记录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承和发展。

(一)利用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

影像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信息传递形式,有一套自己的视听语言表达、思维逻辑及表现技巧,和文字表达是完全不一样的传递方式,所以两者是不可互相替代的。影像记录是直接记录、原样记录以及形象直观的记录。影像手段能将物体的历史场景、图像以及声音全部保存下来,带给观众直观、立体的享受,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利用影像手段,即电影、电视以及DV等,全面、直观且立体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科学有效地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促进其广泛传播。

利用数字化影像手段记录和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向全世界展示这些不同的文化,还能深刻诠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探索和保护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资料,笔者认为可分为3种类型:

其一是母版影像资源,主要是指在拍摄完成后没有经过任何编辑的素材片,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背景的完整再现。这类影像资源的受众主要为专业研究人员,有利于其准确了解和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因此,在拍摄时,最好可架设多个机位,力求从多个角度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要不间断地长期拍摄,不强制要求手工艺人做多余的拍摄动作,最好是进行日常拍摄,以达到真实客观记录的目的。如在記录“周口淮阳泥泥狗”时,拍摄者可对手工艺人塑造泥泥狗的过程进行跟程拍摄,尽量真实完整地展示泥泥狗的塑造过程。

其二是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这种影像资源需要增加一些字幕和解说,方便受众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方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其三是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片。这种影像资源的受众最为广泛,因为其专业性没有前两种高,但极具审美价值,是在一般影像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增添字幕、特效、解说以及音乐等,利用蒙太奇手法剪辑拼凑而得,再在专业人员的辅导下,最终创作出既具专业性又兼艺术性的影像资料片。[2]

(二)利用影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电影、电视和网络视频等大众传媒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覆盖力。因此,利用数字化影像手段向公众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可有效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公众中的认知度,从而起到推广和宣传的积极作用。影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不仅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得到传承和发扬,还可在制作工艺上取得创新,在传播观念上发生改变,在文化发扬上获得扬弃和吸收。电影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和谐地融入整体情境,为传播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电视新闻节目、综艺节目以及文艺大赛等都能够起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作用,以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广大社会民众的关注,继而得到弘扬。[3]

三、结语

在坚持推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努力构建影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沟通桥梁,有效发挥数字化影像在记录、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积极作用,使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在历史长河中。

参考文献:

[1] 乔艳.浅谈影像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J].度假旅游,2019(01):117.

[2] 胡天状.数字化影像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3):85-89.

[3] 邵娣,吴冰心.高清数字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05):44-45.

作者简介:朱彬(1989—),男,河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猜你喜欢
数字影像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忆老酒
石云华作品精选
以电影为例试论当代数字影像
作品赏析(4)
数字影像在城市公共性雕塑中的应用价值
河南省周口市检察院依法对王宏景涉嫌受贿案移送审查起诉
河南省周口市检察院依法对鲁轶涉嫌受贿、滥用职权案移送审查起诉
江西省数字影像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