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问政类节目的正能量释放

2020-09-10 07:22郭灵君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正能量舆论监督

摘 要:随着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兴起,具有舆论监督功能与亲身参政议政特性的问政类节目受到了受众的广泛喜爱。在做好舆论监督工作的同时,诠释好、解读好政策信息,化解社会矛盾,有效正确传递正能量,是电视问政节目的关键。本文以电视问政类节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问政路径,阐释此类节目如何释放正能量,从而成为取信于民、促进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有效沟通的“直通车”。

关键词:问政类节目;正能量;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1-0106-01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为百姓解决好问题,让百姓和行政职能部门坐下来面对面沟通、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节目越来越受大家的欢迎。电视问政类节目作为执政者通过电视媒体就公共事务与民沟通、公众借此参政议政的一种栏目,以“传达诉求、监督政务”的定位,开创了政府执政的新形式,促使人们平时不太容易看到的“职能领导”接受市民的“面试”,并直面各种没有被提前告知的问题甚至是问责,广受全国各地观众的好评。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政策的制定、客观存在的条件不允许等都阻碍了问题的解决,而部分百姓对此并不理解,这就需要有机会、有场合、有效地向大众做好解释工作。电视问政类节目的正能量释放,就是要在节目中大力强化公众服务性,并在推动群众所反映問题的解决落实中,实事求是,积极展示党和政府在政风、行风等建设中的成绩及成就,做好解释安抚工作,借助正向呼应体现坚定的大局意识和喉舌功能。

一、问政类节目的问政路径

任何节目的制作均有其制作流程及运行规范。电视问政类节目作为一类以“传达诉求,监督政务”为目的的节目形态,更应具备严谨的问政路径,方可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及廉政建设中释放正能量。笔者纵观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刊播现象,归纳出其共性问政路径。

首先,绝大多数电视问政节目均采用真实案例来发问。真实案例应是在栏目组记者前期实际调查、深入走访的基础上获取,后由主持人向相应部门现场提问,以深化人民群众对政府职能部门现状的了解,从而促使其整改。其次,以理性声音追问。利用真实案例发问属于问政的浅层操作,而想获得更为深层的答案,则需要追问。再次,真正有力地问责。媒体作为社会现象的“放大镜”,具有监督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行为举止的权力,因此更应加大问责力度,促使其在“放大镜”下加快对问题的整改,用真诚的态度问出思路及承诺。对问题解决思路的提问,应聚焦于政府部门的负责官员、相应领域专家学者及身为当事人的普通百姓,并采用逐一落实的策略,提出他们力所能及的解决方案,以符合百姓诉求。最后,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应成为电视问政节目提上议题的话题,所以问题的解决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为电视媒体的继续问政提供群众基础,并确保此类问题能够得到治标且治本的整改。[1]

二、问政首要解决百姓问题,更要疏导情绪、化解矛盾

伴随着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创办、发展及逐渐成熟,党和政府大力推进政风、行风建设的决心及步伐也得到了正面的印证。受众喜爱问政类栏目,初衷是有效解决百姓生活中的难题,也有部分受众喜爱主持人激烈的逼问,但节目起到的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疏导百姓情绪、化解社会矛盾,使能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要解释到位。问政类节目是舆论监督的媒介载体,也是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并深化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从而成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推进政风、行风建设的桥梁和推手。从解决问题入手,职能部门要表现真诚,具体而言:首先,人民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应该得到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甚至领导的直接回应、承诺及落实,而非敷衍及搪塞;其次,党政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及其领导可以采用倾听的方式与人民群众直接接触,实现问题的举一反三、办法的触类旁通,进而提高办事效率;再者,解释工作在解决问题中也有重要的作用,有些问题因政策或现实客观原因而无法立即解决,应说明原因、解释到位,缓和百姓情绪、化解矛盾。以太原综合广播2020年1月2日的《行风热线》为例,百姓反映胜利桥东站台进站车辆多而站台偏小的问题,引发人群拥挤甚至扒窃高发,太原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节目中解释:“此问题客观存在,原因是胜利桥东站台前后分别是快速路匝道,交警部门也多次协调调整站台,但由于地理位置场地受限,目前的站台设置已经是相对合理,但是今后还会继续努力解决。”百姓当场表示:“但看站台情况不能理解,但是听了这样的解释就能理解。”此外,具有些许新闻嗅觉的媒介工作者,均能够从每年的两会中挖掘出能够实现政务与民生最佳契合的信息点,从而将政务、民生、新闻相结合,释放出选题中蕴含的正能量。[2]

三、电视问政类节目要力求真实、客观

李良荣教授曾在《新闻学概论》中谈到,“真实和新鲜是新闻本质的特征”。其中,真实在新闻传播领域更是被视作新闻的生命。电视问政类节目因为是在新闻频道播出,所以应具有新闻真实性的共性,而要保障此类节目的真实,并促使真实、客观成为确保电视问政类节目公信力的砝码,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所报道的事实,如“5W+1H”(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以及细节、数字等必须准确无误。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发展的逐渐复杂化,人们对事实的认识已不再停留于表象,更加关注事件背后,要求此类节目对事实的说明、解释应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问题的一方的言辞常常是片面的,如果在直播中不能完全判断问题的真实性,一定要落实问题之后再加以解决。相比传统的舆论监督类节目,电视问政类节目的最大特点在于构建政府、媒体及公众平等对话的公共空间,将媒体转变为多方交流的平台,从而促使问政客体正视问题的存在,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3]

四、为广大群众问政提供便利渠道

问政类节目释放正能量所需的渠道应从更高层面、更广阔空间及更高维度上拓宽,并借助媒介融合的便利,建立一种具有广泛、互动、时效等特性的有机互动平台,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问政提供更为立体化的舆情上浮渠道。在此,典型的问政类节目是由江苏广播电视公共频道推出的《政风热线》节目。其通过搭建具有“四位一体”(报纸、广播、电视、网站)传播效果的多媒体平台,为具有不同媒介偏好的人民群众提供属于他们的舆情传达渠道。此外,《政风热线》还借助“户外+直播”的传播形式,深入基层,搜集基层百姓的疑难,并通过一个有利于基层百姓与职能部门领导直接、平等对话交流及零距离沟通的平台来推动问题的落实及解决,从而释放正能量,优化基层政风。比如《政风热线》曾通过“四位一体”的传播路径在徐州市举办了政风行风的直播活动。徐州市市长为了更快捷地落实并解决人民群众的疑难,更是带领各区长、县长及其他职能部门负责人,直面矛盾、不回避问题,提高问题解决效率。

五、结语

当下,电视问政类节目从当初个别电视台的“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以新型的节目形态履行着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责,不仅提升了此类节目的公信力、创新力与发展能力,而且还重释了媒体舆论监督的概念,即舆论节目并非一种与社会的对抗,而是以共赢的姿态形成一种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从而促使具有“由人民选择、向人民汇报、请人民批判、让人民批判”特征的“为人民服务”理念在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当下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高文杰.中国地方政府网站“网络问政”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9.

[2] 王书文.省级党报舆论监督研究——基于安徽日报《百姓问政》专栏的考察[D].安徽大学,2019.

[3] 张西云.以《百姓对话》为例谈主持人在问政节目中的作用与技巧[J].新媒体研究,2018(23):135-136.

作者简介:郭灵君(1987—),女,山西运城人,本科,编辑,主要研究方向:媒体。

猜你喜欢
正能量舆论监督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正能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全媒体时代做好舆论监督的五个方面
真正让舆论监督有力量
亚投行,美国应发挥“正能量”
香港“正能量”游行反“港独”
地方广播舆论监督要“活”起来 更应“动”起来
舆论监督的建设意识
“难点”也是“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