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预测性事件的现场报道

2020-09-10 22:21易湘衡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现场报道

摘 要: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本文以珠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制作的《跨越——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特别直播》节目为例,回顾新闻直播的现场报道细节和采访记者的体验,分析预测性事件的现场报道技巧。

关键词:预测性事件;现场报道;港珠澳大桥;直播节目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1-0151-02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东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门,全程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笔者所在的珠海广播电视台,从港珠澳大桥建设之初一直在持续关注与报道。在港珠澳大桥通车一周年之际,特将珠海传媒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制作的《跨越——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特别直播》节目作出总结。

一、攻坚克难,精准呈现通车运营盛况

本期特别直播节目于2018年10月24日上午9点在珠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并在多个新媒体平台同步直播。纵观整部作品,我们做到了以下4点:

一是把握时机,拿捏分寸。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珠海广播电视台一直在持续跟踪报道,开通运营是重要节点,但由于宣传报道纪律要求严格,准确时间也是提前几天才知道,把握报道时机、拿捏报道分寸、实现最佳宣传效果非常考验所有参与人员。

二是巧妙构思,拓展时空。在直播过程中,我们设计了记者分别通过自驾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方式体验大桥通车运营当天最真实的感受,同时在港珠澳大桥的东西人工岛、香港及澳门口岸也设置了多个直播连线点全方位呈现通车盛况。此外,还回顾大桥建设历程,了解大桥运营方式,展望大桥时代湾区发展。

三是攻克难关,创新手段。大桥全长55公里,蜿蜒曲折,如何形象地展现它的全貌和每个节点的标志建筑,成了团队需要攻关的课题。经过半个月的磨合和对接,内容与技术团队采用虚拟技术将大桥“搬进”演播室,与直播连线各个点完美贴合,既展现了大桥的宏伟壮观,也呈现了“中国结”等地标建筑的细节,海面上甚至有波浪和游船,使画面栩栩如生,大桥立体多维。

第四,团队协作,不断细化。大桥涉及三地,通关、通讯及车辆、人员报备等非常复杂且前所未有,珠海广播电视台在方案上,包括文案、连线和技术保障不断细化,最终实现了宣传报道纪律和宣传报道效果的双赢。

二、亮点纷呈,创新直播内容和形式

本次直播报道,我们作为珠海本地媒体,在具备地理优势的同时,在内容与形式上也作了不少创新,主要有以下3个亮点:

第一,虚拟演播室酷炫逼真。虚拟演播室与内容完美结合、互为承接,在演播室直播过程中全方位展示港珠澳大桥通车及运营状况,并通过在线包装系统(Vizrt)整合大量的后台数据和多路现场连线记者视频信号,实现了主持人与虚拟动画的实时互动直播,创造出逼真、立体的效果,让人身临其境。

第二,挑战调度、技术难度。本次直播中,共有4路记者驻点连线,3路记者分别乘坐穿梭巴士、自驾车、包车等不同方式实地体验和感受大桥通车运营的全过程。90分钟,25次直播连线,港珠澳三地连线场景变换之多、直播连线次数之密、港珠澳三地传输手段之差别不同、4G微波卫星传输等技术难度系数之高都刷新了珠海广播电视台直播的纪录。

第三,内容分发提升影响力。直播当天,除了在珠海新闻综合频道播出外,还用符合社交媒体传播规律的形态,多角度、立体化、全方位地进行传播推送,在贝壳珠海APP上首次尝试运用“3路视频视角+1路电台音频直播”方式多视角呈现大桥通车运营现场情况,同时新媒体直播信号在人民网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新浪微博、ZAKER珠海客户端、今日头条客户端等平台同步推送。

三、预测性事件的现场报道过程分析——基于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特别直播

电视新闻的现场采访报道最能体现“一次最佳”原则,电视采访的特点决定了记者镜头前的一切表现都会直接呈现在素材中。[1]同时,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包括4个要素:出镜记者、被采访者、现场环境、播出设备。[2]从出镜记者报道的便利性角度考虑,这4个要素当中最难以掌控的是被采访者,其次是现场环境、技术设备,出镜记者对自身的主观掌控相对比较容易。当被采访者处于被动接受采访的情况下,出镜记者要把握主动权,以便采访朝着有利于记者的方向靠拢。新闻现场环境是客观存在的,采访双方在其空间下完成信息的交流。技术设备为现场采访保驾护航,为报道的直接传输提供便利。

笔者在本期节目中要承担3次直播连线任务,分别为上桥前、大桥上和下桥后。因为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才正式通车运营,同行所有人员都是第一次从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前往珠海口岸,并无经验可循。在上桥之前,通过与同行的香港司机交谈,笔者决定第一次出镜报道应体现两大要素:一是要告诉电视观众,香港市区前往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的唯一陆路通道是青马大桥,也是必经之路;二是青马大桥距离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以及香港机场都在10分钟的车程范围内,以方便广大出行者,掌握好出行时间。

在车上直播的时候,除了一名摄像、一名新媒体直播记者之外,笔者的采访对象分别是香港华发公司总经理李妍梅与香港设计总会的秘书长刘晓康,前者是珠海国企派驻到香港工作的高管,后者是文化艺术界的香港同胞代表,都是经常往返于珠海和香港两地。所以笔者的第二次直播連线,通过直接体验自驾车通关上桥,要告知广大观众:第一,从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出发的话,自驾通关与乘坐两地穿梭巴士通关最大的不同是,自驾车上的司机以及乘客在通关时不用下车安检,只需在上桥时开窗核对人数即可;第二,港珠澳大桥上车辆限速为80~100km/小时,通车运营首日因大桥上车辆并不多,在桥上行驶是十分顺畅的。

第二次连线过程中,现场采访了李妍梅女士,得知以往她每次往返珠海和香港的时候是乘坐轮渡,于是在现场提问过程中,笔者倾向于让她聊聊首次坐车从港珠澳大桥上出发的感受,以增强在大桥上的真实体验感。第三次直播连线之前,已经临近尾声,导播与笔者沟通时,车辆即将下桥,笔者采访了刘晓康秘书长。在这个采访过程中,笔者主要考虑到他既是香港同胞,也是香港文化艺术界的代表,希望通过他的采访体现香港同胞对大桥通车运营的心声。

笔者的第一次连线属于静态报道,第二次、第三次连线则正在港珠澳大桥上行驶的车内,偏向于动态报道。在后两次连线中,笔者都会提前与摄像沟通,尽量先拍车窗外的情况,再摇到笔者的角度,因为在车内出镜的情况下,笔者的肢体语言表现受到限制。这样的处理在传达新闻信息时,可以带领观众以“运动”的镜头来做体验式出镜报道。[3]也希望在笔者出镜的“带领”下,尽量深入新闻现场,从特征明显的现场痕迹开始,观众的参与意识被唤起,新闻“参与感”在短时间内才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与静态报道所营造的讲述氛围截然不同的是,动态报道的优势在于展现新闻现场的实物信息与空间信息,所以显而易见的就是,动态报道方式比静态报道更具有现场感。

四、结语

作为预测性事件报道,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特别直播是一次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直播,它不仅全面及时地为观众带来了大桥通车运营的全方位信息,而且还将大桥建设历程、湾区展望等内容穿插融合、互相交织,打造了一档不一样的亮点纷呈的全媒体直播节目,最终荣获了2018年中国新闻奖电视直播三等奖、广东省广播影视奖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一等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展现出了一种具有深度的新闻洞察力、客观的态度、大量翔实资料以及科学报道方法,为国内预测性事件报道增加了一个比较突出的案例。

参考文献:

[1] 雷跃捷,柴玉.预测性与预告性新闻主体分析[J].新闻前哨,2007(10):104.

[2] 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8:57-58.

[3] 毕云川.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真实性浅析[J].今传媒,2012(5):44-45.

作者简介:易湘衡(1988—),男,湖南岳阳人,本科,研究方向:电视新闻直播现场报道。

猜你喜欢
现场报道
浅议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报道的技巧
浅谈现场报道在广播电视中的运用
浅析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发展历程
现场报道中播音主持的技巧分析
浅谈电视新闻中的现场报道
不能作现场报道的记者不是合格的电视记者
浅析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报道的技巧
浅谈现场报道
新闻现场报道中细节的捕捉及运用
如何做好广播新闻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