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2020-09-10 22:21张翠华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

摘 要: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昆明广播电视台的品牌节目《街头巷尾》就是典型的民生新闻。作为该节目最早的创作者和参与者之一,笔者经历了节目每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见证了它的发展过程。本文对该栏目开展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进行分析,论述如何做好民生新闻,服务老百姓。

关键词:民生新闻;《街头巷尾》;服务百姓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1-0159-01

一、举办有益活动,让民生新闻有温度

定位为“关注昆明生活,贴近百姓需求”的《街头巷尾》,在节目中充分体现“《街头巷尾》的新闻,昆明城里的生活”这个宗旨。记者每天不辞辛劳地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通过快速的现场报道,来客观地记录这座城市的困难、阵痛、发展、繁荣,来真切地分担百姓的喜怒哀乐。但节目绝不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报道层面,不满足于对事件、信息的简单描述,更不会把“民生”作为提高收视率的唯一元素。我们栖身的城市是有生命的,城市的大街小巷就是它的血脉,而《街头巷尾》这个节目就如同流淌的血液,要和这座城市以及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风雨同担,欢乐共享,同呼吸,共命运。要在新闻背后、节目之中更深层次地体现出这档民生新闻节目的核心价值,那就是要有一种强烈的人文色彩,要对普通民众进行“关怀、关心、关爱”,要让一档节目和一座城市真正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办好真正意义上的民生节目,也才能真正提升民生新闻节目的品质。于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街头巷尾》推出了许多与民同欢乐、与民同感动、与民同回忆的活动,如“爱心圆梦——病残青年罗月华签名售书”活动、“圆通公园——《街头巷尾》邀你看花”活动、“《街头巷尾》昆明童谣征集、展播”活动、“同玩老游戏,共唱老童谣”活动、“《街头巷尾》——快乐暑期行”等一系列和百姓倾情互动的活动。

这些从时代关怀、社会关怀、现实关怀出发选取题材开展的活动,有的因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真情而感动市民;有的因提供了急百姓所急、解百姓所难的服务而感动市民;有的因走进家庭,近距离的贴近而感动市民;有的因对重大事件的责任心而感动市民;有的因提供了一种亲历的机会而感动市民;有的因共同的体验而感动市民……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广大市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了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更体现了一个栏目的精神气度,提升了民生新闻节目的品格,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动而温情的城市气息。这些活动得到了无数观众的热心支持和参与,许多家庭甚至是扶老携幼全家来参加活动,在现场和栏目的编辑、记者、主持人亲密接触,沟通交流,共谋发展。

二、传承本土文化,打造绿色收视空间

民生新闻的出现,给电视新闻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它所体现出的平民意识、亲和力和贴近性,[1]受到大众的欢迎。的确,一些和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能通过电视媒体的报道,督促相关部门解决,这于国、于民、于电视台都是大好事。但一些目光短浅的电视人,在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从不认真思考民生新闻真正的内涵,低估了大众的收视心理,盲目地把民生新闻理解为就是报道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于是,今天谁家的小猫小狗走丢了,明天赵某李某的恩恩怨怨……交通事故、天灾人祸、刑事案件等内容大量充斥其中,民生新闻正在发生变异,这种暗藏在民生背后的非新闻和伪新闻,消解着民生新闻的属性和价值,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互联网风起云涌,各种新媒体争奇斗艳,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广播电视特别是城市电视台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争取观众,提高收视率是每个电视媒体都不可回避的大问题。但在巨大的压力下,如何摆正媒体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如何打造绿色收视率?笔者认为,民生新闻节目的生命力源于它的地域性,地域性是民生新闻节目的土壤。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人文环境、风土人情和地理资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充分挖掘这些地域性资源构建自己的品牌节目,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营造绿色的收视空间。《街头巷尾》的从业人员怀揣一种历史使命感,在挖掘本土资源、拓展媒体的生存空间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子。在栏目开展的众多活动中,“老童谣征集、展播活动”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意识。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街头巷尾》从开播之初,就伴随着这首唤起昆明人亲切记忆的童谣走进了千家万户,得到了市民的认可和喜爱。《街头巷尾》推出的“重温童年记忆,传承城市文化——老昆明童谣征集、展播”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支持,市民以短信、微信、电话或是亲自来到栏目等多种方式参与到活动中,他们中有年逾古稀的老人,有而立之年的中年人,也有稚气未脱的孩子。一些年龄大的老昆明市民更是怀着激动的心情,不断地回忆,整理出储存在记忆深处的那些动人的老童谣。有位70多岁的老人把珍藏了好多年、已经发黄的童谣、花灯唱词送到栏目组。老人说:那些童谣让模糊的记忆变得清晰,在忙碌的生活中,突然将思绪引向许久不曾触及的纯真岁月,带来的不仅是感动,还有甜美的回忆。许多年过半百的市民忘情地玩着老游戏,唱着老童谣。大家都说: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希望能将这些童谣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三、坚守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民生新闻要健康有序地发展,不仅要在内容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服务大众,使节目彰显出独特的平实风格和平民化特色,更要在精神向导上引导社会向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提升大众的精神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作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2]如果节目乐此不疲地报道各种暴力场面、凶杀案件镜头、冷漠的围观群众等负面新闻,这种现象得不得遏制,不仅不利于民族素质的提升、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的科学发展,而且长此以往,必将使广播电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潜质和竞争力,进而危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无论是着眼于社会的发展,还是着眼于广播电视自身的发展,都必须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打造媒体的公信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民生新闻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街头巷尾》作为昆明地区一档家喻户晓的民生新闻品牌节目,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该如何发挥作用呢?从业人员清楚地意识到:电视媒体如果淡忘了历史责任感,不能正确树立自己的媒介观点,确立自己的传播责任,迷失了个性,将产生最严重的职业危机和社会危害。从《街头巷尾》独具匠心举办过的各种活动不难看出,无论是栏目举办的帮助残疾青年罗月华签名售书活动,还是“三八”妇女节邀请节目报道过的坚强女性到园通山赏花活动,或是暑期组织孩子到黑龙潭公园体验快乐活动以及昆明老童谣征集、展播活动等等,都显露出这个媒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显示了它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显示了它通过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来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的决心。通过这些活动,还可以看到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节目中做到既要有公信力,又要提高收视率,既说问题,又把真情和阳光看作是社会生活的主流的媒体理念,体现了丰盈的人文关怀精神,努力为观众提供思想文化内涵丰富、审美情趣高的精神产品,在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民族文化、塑造品牌形象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四、结语

《街头巷尾》以一个主流媒体肩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以一个民生新闻节目应有的精神立场和宽广视野,把新闻触角敏锐地伸向发生在昆明大街小巷,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努力实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把体现党和政府的主张与反映百姓的心声统一起来,有效地行使了舆论监督职责,影响力不断提升,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好评。

参考文献:

[1] 印沁沁.电视民生新闻如何讲好故事[J].传媒论坛,2019(12):61-62.

[2] 陈嘉宾.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提升传播力[J].新闻世界,2019(12):27-29.

作者简介:张翠华(1970—),女,云南人,本科,主任编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制作。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
以民生新闻为视角的城市电视台媒介生态研究
社会新闻报道与民生新闻报道的异同
从“民生新闻”向“民生服务”迈进
民生新闻播音中的人文取向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