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的科学传播策略和效果研究

2020-09-10 22:21何从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科学传播移动端效果

摘 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新媒体得到快速发展。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科学传播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科技报社运营的“科学加”APP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对策,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科学传播方面发挥的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移动端;“科学加”APP;科学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1-0194-02

一、引言

缺乏现代化的传播通道及机制,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提升将面临阻碍,更难以推进现代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如今,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原有的科学传播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科学传播面临新的挑战下,需要优化利用科学传播特色引导新媒体技术发展。

二、科学加APP简介

1954年3月7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主办、北京科技报社承办的《科学小报》(后更名为《北京科技报》)面世。2004年始全新改版,强调“阅读科学也是享受”,推出《科技生活》周刊。北京科技报社通过与相关单位及部门合作,加强社会参与,助力科普资源产业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积极进行信息化实践,探索“一网一端两微多平台”的信息化发展模式等。在“互联网+”大趋势的推进下,北京科技报社作出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媒介融合发展道路。2016年,开发上线主打科技资讯特色的手机客户端“科学加”APP借助信息化手段,丰富科学内容,创新传播方式,运用多元化的手段拓宽科学传播渠道。

三、“科学加”APP存在的问题

“科学加”APP的内容定位是最新科学新闻资讯,包括日常生活中众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并且以科学新闻为载体,内容始终以科学新闻为主,用户可以在该平台定制阅读各品类科学资讯。同时,“科学加”APP还将打造科学新闻品牌,设置科学活动、科学实验等更为多样化的特色栏目。本文通过调查“科学加”APP运营方、用户及行业专家,并与同类型APP对比,整理了当前“科学加”APP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媒体带来的思维束缚

“科学加”APP采编管理团队的大部分人员拥有传统媒体的工作经验,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风格都带有显著的传统媒体特点。虽然“科学加”APP已经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品牌优势也在逐步形成,新闻报道方面积累了很多受众,但当前网民对权威表现出的抵制成为互联网舆论的重要趋势。如果在网络中对科学知识的传播过度强调专家权威,会引起大众反感或者抵触。[1]由此看来,“科学加”APP只有不断弱化权威,展示更多契合网民心理的内容,才能顺应当前网络传播环境,被更多网民认同。

(二)缺乏原创内容

虽然“科学加”APP内容的权威性和官方性增强了,但是仍以同质化内容居多,内容普遍缺乏创新,难以准确把握用户需求。虽然APP运营团队努力保证文章的严谨性、专业性,但仍与专家原创文章存在较大的差距。提升公众科学普及是科学传播的主要目的之一,必须依靠多样化、专业化的内容,保证不断优化传播资源。但是“科学加”APP在这些方面仍做得不够。

(三)软件界面设置不够新颖

“科学加”APP在产品页面设计中与很多新闻客户端相似,只对栏目名称、频道名称适当改动,而界面的整体设计缺乏独特性,没有亮点。此外,在视觉设计上也与很多新闻客户端雷同,品牌辨识度不高,用户流失严重。此外,成本过高也成了“科学加”APP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要独自建立技术团队,独自负责APP开发及更新等,不会像传统媒体一样与外包技术公司合作,从而使技术不成熟问题逐渐暴露,包括更新迟缓、不能推送更精细化的内容、较为单一的客户端功能等。

四、“科学加”APP的改进对策

(一)把握移动端的内容特性

“科学加”APP在传播科学内容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移动端自身的特性,使报道的内容真正契合客户端特性,才能吸引更多受众。用户目前主要是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各类资讯,而如果科学报道动则成千上万字,用户阅读兴趣会普遍降低。为此,在运营和编辑科学报道的过程中,要尽量精简,突出重点内容,减少无用内容的累述,可分篇进行科学报道,每篇报道一个内容,做到简短精悍,分门别类地推送给用户,确保用户能够短时间内阅读完,并能从中汲取有价值的知识,增强阅读体验。

(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受众对新闻客户端推送的内容有了更多的需求,且受众群体的差异化使得自身偏好及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虽然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但是要迎合大众普遍需求,将更为个性化的科普平台研发出来,由被动开发转变为积极应对。科学知识传播方案结合大众的兴趣爱好,除了把握新闻基本特征外,还要多关注时下的热点资讯,将其与科普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将科学传播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碎片化、娱乐化是移动互联网信息具备的特征,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且获取信息的目的不再仅限于知识学习,更注重放松身心、娱乐等。为此,内容上不能过于枯燥,单一“说教”将使受众失去兴趣,需要充分兼顾娱乐化特点,只有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才能使传播效果进一步增强。[2]

(三)优化视觉界面和交互体验

视觉设计应作为科普APP产品设计的重点领域,即对手机APP软件优化设计,因为用户会第一时间被APP有关的视觉体验吸引,进而激起探索兴趣。为此,美观的APP页面会吸引人眼球。“科学加”APP在设计中除了突出简洁大方以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科幻元素,激发受众探索科学的欲望,营造更浓厚的科技感。

(四)采用各种新技术形式

为增强科普内容呈现效果,表现手法上可以融入各种多媒体形式,包括语音、视频、HTML5(超文本5.0)等,并与用户阅读兴趣、科学新闻资讯信息本质结合,提升新闻的可阅性。5G技术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手机新闻客户端也开始朝着视频载体新闻资讯内容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且全媒体融合技术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新闻客户端发展的新趋势。为此,在社交、游戏等功能中可融入科普知识,用户在社交或游戏中潜移默化地了解科普知识。并且随着社交APP的推广,用户群体将不断扩充,将在社会掀起学习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知识的新风潮。

(五)内容形式多样化、趣味化

要保证科技报道形式的更加多样,可综合运用图文报道与视频动画报道等形式,以激发用户的阅读兴趣。同时,与各领域专家多沟通、交流,从而把握好科普语言的运用,了解不同科技领域发展新动向,获取第一手资讯。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报道,并不断创新报道形式,适当应用正能量的网络用语,将枯燥的说教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报道。例如,果壳网作为商业科学媒体,平台发布内容的语言风格更为“亲民化”,行文风格生动有趣,并融入了很多时下新兴网络语言,包括“锦鲤”“柠檬精”“好嗨哟”等,更贴近大众生活。[3]通过这种亲民又不俗套的表達,博用户开心一笑的同时,传播了科普知识,转变了用户对科普APP的刻板印象,并且增添了评论功能,用户间交流、互动更频繁,真正实现了平等互动。当然,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并不是指全篇内容娱乐化,而是把握大的科普传播方向,用新媒体语言“包装”科学知识,简洁、轻松地传播科学知识。

五、结语

随着科普类APP的不断增多与普及,将使科学传播进入新的时代,科学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增加。为此,针对当前“科学加”APP受众较少的状况,需要各机构加强协作与宣传,不断优化APP的内容、形式、功能等,真正使其在大众中流行开来,促进科学知识更深入传播。

参考文献:

[1] 高丁博.新形势下外宣网站传播方式的转型与创新——以中国网为例[J].对外传播,2019(11):51-52.

[2] 徐海东.由移动互联网用户刚需看电视媒体融合的方向[J].新媒体研究,2019,5(21):86-87.

[3] 郭小娟.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结构变化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9(11):238-239.

作者简介:何从(1991—),男,四川自贡人,本科,研究方向:传播学。

猜你喜欢
科学传播移动端效果
灵动耳环
大学的科学传播:瓶颈与路径初探
大学的科学传播:职责与优势
基于传播学五要素分析“互联网+科技馆”发展
浅析移动端视频的发展
谈谈PC端流量转移至移动端趋势下广告投放的模式创新
移动端医疗维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伪装效果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