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下《歌手2019》节目的衍化创新模式及思考

2020-09-10 22:21余清曹帅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创新

余清 曹帅

摘 要:在融媒體环境下,网络综艺的快速发展带来市场和创新的双重压力,使国产电视音乐综艺节目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歌手2019》已经走到第7个年头,节目在追求创新衍化的过程中,赢得了媒体界和观众的认可,拥有众多粉丝,但快速适应新媒体发展需求依然有较长的路要走。本文剖析《歌手》的演绎发展、优势与不足,旨在为众多地方电视台在电视音乐综艺节目转型发展中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歌手2019》;创新;衍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1-0238-04

《歌手》节目是由湖南卫视于2013年从韩国引进的歌唱真人秀节目,为目前国内电视音乐综艺节目的顶尖制作,首播时间为2013年1月18日,节目形态为每期邀请7名歌手参与节目,经过两轮角逐,最后选定歌王,淘汰歌手,期间节目大量摄制歌手参赛花絮、短片,记录歌手参赛的心路历程、参赛表现等,采用录播与直播相结合的方式。从2013年的《我是歌手第一季》到如今《歌手2019》,历经7年,节目始终追求在歌手演唱这个主基调不变的前提下,在节目制作、节目形态、插入方式、演唱形式、短片设置、花絮制作等方面力求不断创新,用一句话说就是《歌手》一直在变,就连栏目名称也由一到四季的《我是歌手》改为《歌手》。而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受到喜爱的这档音乐综艺节目每年一季度都会如期而至,从未爽约,《歌手》与观众的约定一直未改变。《歌手》在变与不变中为观众奉献了精彩的综艺节目,为歌迷呈现了美妙的音乐盛宴。

一、《歌手》的变化

(一)宗旨主题的变化

《歌手》第7季在发布会上宣布了主题“原创季”,不同于前6季的“翻唱改编为主”的表演形式,歌手唱自己的歌不再限制次数,还创立了刘欢原创音乐基金,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请来了刘欢和青峰、龚琳娜、“逃跑计划”。歌手的个人选择空间更大了,能够展示更多自己多变的风格,如刘欢从古典、rap(说唱)、电子到迷幻摇滚,做了很多与个人艺术风格相关的尝试;齐豫带来多首人文色彩浓厚、融合古典之美的诗意作品;吴青峰带来的歌曲仿佛在创作一张个人风格的专辑,将自己的原创理念全部融入节目中;龚琳娜也把古诗词等传统文化融入实验音乐中。

音乐综艺品牌节目的发展必须依靠推陈出新的转型。转型的基础需要建立在对社会热点的观察、对电视表达与受众需求的平衡点把握以及对融媒体传媒格局的前瞻上。[1]既然要推陈出新,那么“原创”必然是发展下去最佳的主题基调。选择“原创季”作为主题,这既是节目组的有意为之,也是对时代环境的反作用力。

华语乐坛的萎靡不振,直播、短视频兴起并繁荣发展,人人都在“左边画龙右边画彩虹”,阅读碎片化、娱乐碎片化,传统电视节目一两个小时体量的线性播出模式受到挑战。同时,其他电视台同质化音乐节目消耗,网络综艺井喷爆发,歌手可以说是“四面楚歌”。

电视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开始随大流也没有任何优势,只有坚持走出自己的路才能分得自己的观众。受众越来越圈层化、垂直化,火爆的《中国有嘻哈》《明星大侦探》都是深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然有观众去看,如果能够出一个刺激社会的“爆点”,那么节目必然会“爆红”。而《歌手》的圈层化和垂直化就是音乐的极致性和引领性,这一季节目组在音乐极致性的探索就体现在多样化和多元化上。

《歌手》是有理想的。它想通过减少对选歌的操控,寄希望于歌手们自主选歌能有一定的引领性和多元化,从而实现这一期的主题词说的“去流行,未流行的”。一定程度上他们做到了,但也付出了一些意料之中的代价,之前还会有《泡沫》《阿刁》《成都》等,但这一季显然没有一首“爆款金曲”,没有一首现象级的“出圈爆点”。这一季《歌手》成功地做到了极致化,拓宽了自己的路,出不出圈似乎不重要了,或者说一段时间和过程之后越来越多的观众都会接受,现在只要观众能听到越来越多样的音乐就好了。

(二)踢馆赛制的变化

这一季歌手最明显也是争议最大的赛制变化就是踢馆赛的改变,引入了“全民举荐歌手”和“专家推荐歌手”的对决。两组选手需要在正式踢馆赛之前进行预踢馆,票数高的歌手才能成为正式踢馆歌手。而是否成为正式踢馆歌手,也将保留悬念到录制当天上场前最后揭晓。

确实,这一赛制的改变也给歌手带来了早期刘宇宁踢馆的争议讨论和后期声入人心男团的热度。这对于同期两组踢馆歌手来说惊险又刺激,对于录制现场观众来说也是一种见证参与,而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这种悬念感其实被大大削弱,热度也只集中体现于网络上的激烈讨论歌手本身,而不是哪一位踢馆成功。

不同于引进韩版模式,第一季其实就革新了赛制,打造了万众期待的复活赛,从已淘汰的5名选手中进行两轮演唱,最终角逐一名决赛资格;第二季又首创了突围赛,即除首发歌手外的补位歌手和淘汰歌手,共同角逐7个决赛名额之内的其他几席,无论从赛制还是节目内容的看点上,都是不错的创新。

之后在第一季的复活赛和第二季突围赛的基础上,第三季引入“踢馆赛”歌手,又开始了新一轮创新,尝试给观众熟知的模式带来新的可能。在线歌手的资历、音乐风格需要形成差异化和多样性,补位和踢馆的陆续加入也需要在恰当时机给在线歌手以刺激。李荣浩作为首个“踢馆歌手”登场,出道10年以内、新生代歌手,后来的谭维维、李佳薇、梁博都“搅浑”了赛局,威胁着首发歌手,带来了新鲜的音乐活力。踢馆搭建了一个新老PK的平台,也有了新老交替的机会。

那时候节目组选择踢馆歌手是因为歌手资源不足。作为一档典型的“资源消耗型”节目,每一季节目都要消耗十几位顶级歌手,高强度的赛程和极高的关注度,每位歌手都要在场内场外接受巨大的考验,承受巨大的压力。没有那么多的“殿堂歌手”,更没有那么多的“黑马”“乐坛遗珠”,《歌手》只能选择更加包容,接受“选秀歌手”“草根歌手”,踢馆赛制也应运而生。

如今的《歌手》依然面临选人的挑战,还有更多新时代的困难要去面对。《歌手》的7年,是中国综艺从模式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进化。这7年,众多的引进或是原创音乐节目涌现,《蒙面歌王》面具下的隐藏神秘之声、《跨界歌王》的独特新颖、《梦想的声音》和《天籁之战》的星素PK,每一个节目都在消耗本就不多的歌手资源、选歌资源和观众的新鲜度。

《歌手》的7年,也是电视与网络话语权交替的7年。这7年,网络综艺、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的发展分流了观众的时间和注意力,节目所处的生态环境和媒介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在融媒体环境下,选择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促进电视节目和网络文化的良性交互,至于效果的发挥并没有做足。

《歌手》选择拥抱直播“网红”和男女练习生。微博全名举荐的方式看似模仿偶像综艺的pick(选择),其实是对十年选秀超女快男全民投票模式的回归。社交媒体成了节目的一部分,观众成了节目的导演之一,从而进一步激发观众的讨论和参与热情,这在这个明星养成式全民造星时代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

于是,这种赛制伴随着热度与质疑齐飞,如微博举荐方式是否合理,微博投票方式是否公正、公开、透明,微博平台能否真正代表广大电视受众的“全民举荐踢馆歌手”等等。

其实,革新踢馆赛制,拥抱网络文化并不意味着放弃歌手的品牌价值。对于候选歌手的选择依然有严格的标尺,流量和实力都不能缺。在前几季踢馆歌手需要踢进前四才能不被淘汰,如今在两名踢馆歌手候选人PK时,两名歌手直接上台只有成功成为踢馆歌手后才能从光帘中走出。这样看似形式化的设置,其实是歌手对于其品牌价值的维护,在新赛制下依然保持节目的仪式感。

(三)投票规则的变化

在以往的节目中,抽签环节一直是歌手比较在意的环节,一般默认为靠后出场比较有优势。原因就是观众的投票一直都是等全部竞演结束后才开始,根据人的记忆习惯,越靠后的表演印象越深,所以都不愿意抽到靠前的出场顺序。

为了破掉这个漏洞,这一季节目的投票增加了一个演出中的即时电子投票环节。也就是说,每一位竞演歌手演唱结束,电子投票通道开启,现场观众都会在第一時间作出评价,避免了由于记忆偏差而导致投票的不公平。最终纸质票和电子票两类票数叠加计算之后,才是该歌手当期的最后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即时电子票的结果会让歌手在演唱结束之后马上知道,观众也有一定的跟随感,这也给最后的结果宣布留出了一点空间。

当然,所有新的事物诞生之初不可能都是没有缺点的,这个新的投票机制在歌手发布会上宣称“希望在理性投票基础上增加一些感性成分”。也就是说,纸质投票是当场所有竞演歌手上场后,投出的3票是作出理性判断后的理性行为;电子投票则是即时的、冲动的、非理智的、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毕竟对音乐的理解都是感性的,可能对音乐的类型喜欢而投票,可能因为被现场气氛的感染而投票,其实更大一部分是对歌手本身的粉丝滤镜成分而投票。电子投票其实不算是新的东西,在很多以往的选秀节目中已经屡见不鲜。此次引入电子投票的出发点是想让比赛更加公平合理,但其实作用并不大,无非是在融媒体时代营造一种“二次讨论”,不仅仅讨论纸质投票,还有电子投票的存在是否合理。

有幸做过第8期《歌手》500人听审团,通过聊天和交流,很多人对歌手的喜好和偏爱是比较明显的。从票数来说,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电子票和纸质票意味着每人6票,那么会有一部分人给自己喜欢的歌手电子纸质各投1票,还有一部分人不进行即时投票,即使是即时播报票数情况,也存在很大的偶然性,所以,最后的竞演结果常常和电视机前每个人的心理预期存在很大的出入,于是“歌手排名”的话题经常被推上微博热搜。其实500人确实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很难保证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水平和专业性都是在线的,更何况500人涵盖各个年龄层次,对于歌手、歌曲、演绎方式,每个年代的人会作出不同的反馈结果,也恰恰是这种偶然性和难以预料性,为《歌手》节目带来话题度与热度。说到底这毕竟是一档综艺节目,还是需要讨论度和争议性的,如果都没有人愿意提起,那么一档节目基本已经走向末路。

(四)竞演结果揭晓的变化

6年来,洪涛老师的喝水环节已经成为一种标识,每次的收视最高时段基本都是宣布排名环节,是好事也是坏事,但相比之下,弊还是大于利。趁着第7年,导演组对这一环节进行了一次最大程度的调整。

所以,《歌手2019》在票数公布环节设计了两组信封,一边是“歌手信封”,一边是“排名信封”。每位歌手可以从两边分别选取一封信来查看,如果你想知道排名第几的歌手是谁,就选取竞演名次卡中的一封,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排名第几,直接从歌手名次卡里,找到自己的那一封。其中,后3名的歌手名次卡是空白,悬念将在下一期的最后揭晓。

首先,它打破了之前洪涛老师沿用了6年的喝水停顿梗,是新鲜的;其次,就是增加了一点真人秀的空间,因为每次都是一组一组抽取,抽取之后的反应也是看点之一,而且也给后期剪辑增加了一定变化的可能。最后,整个结果宣布的环节,看点变成了多人,无形中给后出场抽的歌手增加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是一点一点在累加,并且也减少了剧透的成分。

(五)其他的变化

1.真人秀方面。《歌手》能够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最巅峰综艺,并不只是因为音乐,从第二季开始的真人秀叙事在节目效果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一段VCR的拍摄,每一期主题侧重点的选取剪辑都需要“编导”去把握。不论是邓紫棋的“一路高歌”,还是后期茜拉的“黑马冲出”,不论是谭维维的“打破偏见”,还是李玟的“封王之路”,每位歌手在整季节目呈现出来的形象都是编剧打造的,这不仅使观众能更加走进歌手的内心,也使节目得以冲出圈层,引起社会性讨论,成为现象级节目。

这一季还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段就是:青峰回忆苏打绿早期时光,齐豫买布,齐豫追忆三毛、李泰祥。其他真人秀部分几乎和音乐节目无关,这几个很有挖掘价值的却没有用来铺成一条故事线,为歌手和节目服务,实在可惜。

2.节目制作包装方面。这一季回归了全实拍,向音乐致敬,向所有工作人员致敬。在片头融入节目各工种介绍,歌手、编导、编剧、音乐总监、音响总监、音乐合伙人等等,他们的名字都在片头出现,编导、编剧的名字更是和歌手一起出现,最后再出现工作室的Logo(标识)和每一集的主题。这样精湛的片头既体现了这一季的主题“创作季”对所有工作人员的致敬,也强化了洪啸工作室的品牌。单元剧式片头,电影化的片头叙事类似,讲述了每个创作者对音乐极致的态度,处处都有深意。

其次,每位歌手正式表演歌曲前,歌名的字幕、表演者、创作者、演奏者的名字都是风格化的呈现,不再是标准化的一套体系,这也恰恰印证了本季的“原创季”主题。

3.节目舞美、灯光、镜头方面。前几季的灯光问题,如阴阳脸、补光不足等问题在本季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首先,本季的舞台回归圆形、环形设计,灯光也增加了升降顶灯,提升了舞台的纵深感,给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带来了更好的观感。同样,节目会随机穿插观众的表情动作,但是对台下的观众的灯光和表情捕捉还需进一步提升,很多曝光不足的镜头被搬到电视荧幕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感。有变化的是,镜头加入了演唱会音乐节风格的手持摄像的动感镜头,这些新的镜头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观感和体验。

4.听审团报名方式。芒果TV从最初单一的播出平台到制播一体,再到节目反向输出卫视,二者在深度融合中推动了双方共同发展。[2]这一季除了电话报名和微博抽奖报名外,还新加入了芒果TV报名大众听审团。每个人每期都拥有免费答题机会,获得会员,或者转发分享获得额外答题机会,题目设计也是涉及前几季很多细节问题,细致到如某一期的某一首歌曲的编曲人是谁,还有一些专业的乐理知识,要想答到90分以上获得第一轮电话资格还是有些难度的。所以在筛选粉丝之前,音乐专业性和受众黏性这方面可以得到一定的保证,后面的一轮、二轮、三轮电话询问筛选和前几季的流程一样,目的是筛选粉丝成分过大的评审,保证投票的公正性与合理性。

这种转移到自己APP的报名方式,其实是一种融媒体时代下的选择,形成一种节目与受众、电视与网络的一种用户黏性(用户黏性是评价社交网站流量变现能力的重要指标),[3]这为企业营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流量变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二、《歌手》的不变

(一)传承优秀音乐文化

传承优秀音乐文化是音乐类综艺节目的价值所在。[1]《歌手》节目对于传承优秀音乐文化的初心一直没有动摇,无论是传统音乐文化,还是原创实验性音乐,又或是邀请国内外优秀的音乐家,再或者是挖掘小众音乐背后的故事,《歌手》节目在这方面做得十分有意义。

齐豫在节目中另辟蹊径,冷门选曲不断挑战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高度;龚琳娜独特的编曲,将诗词传统文化融入古典音乐中,也是在触及人们可接受的音樂边界。尽管两位排名不是很靠前,但是留下经典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与之相反,杨坤对于如何改编成大众喜爱的音乐有自己的理解,他不断地调整和迎合大众需求,将民族音乐流行化、通俗化,将复古音乐潮流化、个人化。这也是他能在歌手舞台上获得不俗成绩的原因。

无论是将高雅音乐变通俗,或是将流行音乐改编成个人风格,其传承优秀文化的初心是不变的。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就连俄罗斯歌手都有意将二胡或者中国的民族乐器融入音乐之中,我们本国的音乐人有什么理由不去传承和发扬自己的优秀音乐文化呢。

(二)真善美的音乐精神

用明德引领风尚,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电视综艺节目还要在至真至善、至美的创作道路上不懈追求。[4]从《歌手》节目中,我们不难看出每位歌手对于音乐发自内心的热爱与真实。吴青峰作为偶像对音乐的执着,同时又能看出其作为粉丝时的真实表露,对齐豫和杨乃文的喜爱毫不遮掩。又或是杨乃文即使一轮游,那种选曲的洒脱、不迎合观众以及没有任何“综艺感”的综艺感,恰恰是真人秀的真所在。

除了音乐竞技之外,每位歌手对音乐都是精心打磨,刘欢将离世歌手姚贝娜的歌声带到《歌手》的舞台上,这不仅仅是一次善举,更是一种音乐的联系沟通,是一种超越时空生死的联结,我们能听到姚贝娜的歌声回荡在《歌手》的舞台,我们能感受到这位歌者仿佛还存在,她也曾来过《歌手》的舞台。这种善还体现在各个方面,歌手之间互相准备礼物,歌手之间互相换上场顺序,歌手之间私下的亲密互动……这些不仅展现了真实,也恰恰体现出人性的善。

关于美的追求,节目组由内到外追求综艺的审美高度,我们能看到舞台的效果,带给大众视觉以美的享受;我们能听到悦耳的音乐,带给大众以听觉美的享受;我们还能感受到歌者对音乐的那份坚守与创新,这是带给大众以内心的感动与震撼,从而达到提升大众审美情趣的功能,真正造就了有品质的音乐真人秀综艺节目。

(三)专业的音乐节目的初心

《歌手》尊重艺术、贴近受众,多样化的表达手法、创新性的叙事方式,都为国内音乐类综艺节目提供了借鉴之处。[5]直至现在,《歌手》节目已经伴随我们走过7个年头,伴随很多人的成长,伴随年龄的增长,歌手这档节目真正意义上带给大众的是音乐鉴赏水平上的提升,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7年过去,我们可以看到同期诞生的很多音乐节目已经做不下去,面临停播、转型、口碑崩盘等问题,《歌手》同样也面临这些问题,许多因素制约着这档节目的发展,从前期的准备、嘉宾的寻找、赛制的变革到中期的宣传等等,对于这档节目,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如凑不齐首发、老歌手的“回春之路”等,但每年第一季度看《歌手》仿佛成了一种习惯,如果真的有一天停播了,我们或许找不到更多的这种纯粹的音乐舞台。

我们能够从中看到创作者一直在为节目的呈现作最大的努力,特别是亲历了录制现场后,对于电视节目制作者的敬佩更添几分。节目创作者的初心不变,也请各位观众怀着一颗对音乐纯粹热爱的心去看待这么一档节目。

三、结语

文艺是为大众服务的,优秀的电视音乐综艺节目吸引着众多年轻观众关注银屏,模仿借鉴,学习进取,朝着向上向善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电视综艺节目更要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与之相伴随的中华文化也要脚步合拍、气质相同,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指出:“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融媒体背景下,深受大众喜爱的《歌手》这一音乐文化综艺节目既展示出时代气息,更怀揣民族情怀,既表现高雅通俗,更倡导励志向上,既宣扬奋斗者之歌,更警醒只有不断努力才不会被淘汰,节目在变与不变中渗透着积极向上、纷繁多彩、时代旋律、只争朝夕,节目在变与不变中砥砺前行。一句话:节目的变是魂,节目的不变是根。

参考文献:

[1] 娄琳娜.融媒体时代音乐类综艺节目的转型升级与价值创新[J].当代电视,2019(07):27-30.

[2] 罗新星.从独播战略到独特转型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湖南卫视与芒果TV深度融合探究[J].传媒观察,2018(08):78-83.

[3] 符晓阳,桑亚雄.社交网站用户黏性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情报,2014(10):174-176.

[4] 谭珂.用明德引领电视综艺节目新风尚——以湖南卫视音乐竞技节目《歌手》为例[J].当代电视,2019(07):111-112.

[5] 魏潇潇.新媒体语境下《我是歌手》的节目模式创新[J].当代电视,2019(08):26-28.

作者简介:余清(1966—),女,四川大竹人,本科,主任记者,主编,研究方向:综艺节目。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