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桂北农耕文化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2020-09-11 07:06章鉴烽王建华
湖南包装 2020年4期
关键词:桂北文法农耕

章鉴烽 王建华

(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1]。针对贫困地区情况分析,中国贫困区域呈碎片化分布,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程度与其他贫困地区相比更加严重。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及历史因素等造成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对于该类重点贫困地区的扶贫目标与举措逐渐从“物质扶贫”转为“文化扶贫、教育扶贫、信息扶贫”等方面的支持。文化扶贫中的文化创意产业涵盖多种特质,并且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具有高度的不可复制性,因此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 桂北蕴含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居住区分布广泛,其独特文化多彩而各具内涵。桂北地区是广西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居住地,在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融安县等县境内有大量少数民族村落,其中以苗族、瑶族、侗族、壮族、毛南族、水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为主。桂北地区地理位置环境特殊,随着历史的积淀,其独具魅力的独特文化在桂北这块肥沃的土壤扎根,于大山中不断传承发展[2]。

桂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以多种形式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造型奇特的桂北建筑风格、朴实而不失魅力的桂北少数民族服饰、神秘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桂北少数民族图腾纹样等,都蕴含着少数民族祖先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以及先民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精神与浑然天成的美术造诣。

但是现存的桂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仍有大量的空白,市面上现有的旅游文创产品大多数呈现简单的平面印刷以及一些在中国各大景区司空见惯的无地域性特色产品。在以往中国传统文化创意演化的设计实践过程中,缺乏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挖掘与开发,使之沉寂在文化的一隅。2015 年12 月文化部等七部委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首次将“文化扶贫”作为支持我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2017 年6 月文化部发布《“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将“文化扶贫”工作上升到国家重要战略高度[3]。这一重要战略对于桂北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与创意开发是符合历史与文化发展潮流的。

2 农耕文化于桂北少数民族文化的不可或缺性

2.1 历史文化因素

桂北地区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乃至放眼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现考古研究发现广西桂林甑皮岩,浙江余姚河姆渡等系列属于“先越文化”的考古遗迹,表明我国华南地区是农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壮侗语族各族的共同祖先越族是最早开展农业、栽培水稻的族群之一[4]。以壮族农耕为例,壮族先民真正进入犁耕农业阶段大概是从汉代开始的[5]。并且历朝历代都对在广西军事屯田比较重视,例如《旧唐书·王晙传》记载,唐代初期,朝廷重视农桑,景龙末年(709 年)王晙任桂州都督,“奏罢屯兵,兴修水利,拦河筑坝,引水灌溉,开屯田数千项,募民耕种,增产粮食”。由此可见农耕文化在桂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当中重要的历史地位与深厚的底蕴。

2.2 地理环境因素

桂北地区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的过渡地带,主要包括桂林市、柳州市、河池市等,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许多村屯建于山区,耕地面积较少,地力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产与生活条件较平原地区相差甚远[6]。改革开放前,桂北地区因地理环境,交通出行不便,与外界交流极少,人们的观念仍停留在旧时代,个别身处大山深处的人们生活几乎处于封闭状态,经济仍处于旧时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世代耕作繁衍,较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他地区相对落后,发展缓慢。但因地理环境原因,该地区森林面积广阔,储备量大,遍山遍岭的竹、木为少数民族村落的人们提供日常生活器具及稻作器具的原材料,同时也创造出多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农具,例如禾剪、花竹帽、打谷桶等。

2.3 交通因素

道路交通的不畅通造成桂北地区信息流通阻塞,更有甚者与外界隔绝,使该地区文化思想观念陈旧而保守、落后。地处山区的少数民族村落的人们以农作为生,生产力水平低下,区域自然环境恶劣,同时还得防范外族的侵占,为了让本族能更好地生存与繁衍,更是对外界的一切断绝,使得自身族群的生活范围与农作范围狭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化深深地印刻在骨子里,长久地影响着桂北少数民族村落的生活。在中国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山里的人们也慢慢走出来,适应新时代。但除了县城和山外平原较大的集镇外,许多少数民族乡镇只有商店与餐饮服务业发展,其他非农业的经济产业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农业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主导地位[6]。

3 桂北少数民族农耕文化创意产品实践

由于桂北地区少数民族村落地域的偏僻性,使得一些独特的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被完整的保留下来。结合“精准扶贫”战略中的文化扶贫策略,将少数民族文化合理开发利用,一方面利于文化的传承,一方面利于桂北地区区域经济的提高。通过旅游文创产业的兴起,提高区域的就业率,带动相关产业链。

图1 桂北地区游客对民族旅游工艺品认知图

图2 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代表的形态因子库(部分)

桂北少数民族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在其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件件造型奇特,却又不失实用性的农耕器具及形式特殊的开垦方式凝结了少数民族先民无穷的智慧与心血。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嵌入农耕文化元素,不仅仅要注重艺术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方法与语言,还要把握文化元素创意重构与艺术设计之间的有效融合点,让产品自身去讲述“故事”,展现桂北地区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3.1 设计原则及方法

形状文法(Shape Grammar),是美国设计与计算理论家Stiny 等[7]在“符号语言”(formal language)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于1972 年提出的一种以“形状”的运算为主的设计与分析方法。通过形状文法将部分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代表进行线性形态提取构成形态因子库作为基础形,按照形状文法的常见推演规则进行排列组合生成新形状,例如位移、缩放、旋转、增删、微调等[8]。在文中形状文法推演规则中的放大示意为“○”、缩小示意为“⊙”、减去示意为“□”、增加示意为“◇”、旋转示意为“■”、位移示意为“⇆”、微调示意为“●”。

推演最终结果分别融合香盘与灯具创新设计为主,同时结合课题组前期对桂北地区游客对民族旅游工艺品的认知现状调查结果,如图1 所示。占比较高的为便携性、民族性、纪念性。由此将3 项主要特征列为文法约束条件,其中民族性与纪念性由后期推演的特征曲线元素体现,为隐形文法约束条件(是否能明显体现农耕文化代表事物特征);便携性注定了后期文创产品实践的尺寸规格,为显性文法约束条件(文创产品尺寸需符合相对应的产品载体规格要求)。因此推演过程中香盘的显性文法约束条件为H(高) 5~10 cm,L(宽) 10~15 cm;灯具的显性文法约束条件为H(高) 15~20 cm,L(宽) 10.5~12.0 cm。

在文法推演前期,通过查阅文献古籍、实地调研等方法收集与整理桂北地区少数民族农耕文化资料,摘选出桂北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代表事物;在推演过程中期将前期采集的桂北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代表事物,通过线性形态提取进行特征元素集合统合为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代表的形态因子库[9],同样将选取的载体产品进行线性形态提取整理成参考产品形态因子库;在推演过程后期从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代表的形态因子库提取部分形态元素,使其与载体产品线性特征元素微调融合,后期成果融合后得出多种隐含少数民族农耕文化元素的二维产品曲线;最终生成创意产品阶段,利用上述的二维产品曲线结果,结合课题组的前期调研结果进行约束筛选,对产品3D 建模设计与渲染,得出隐含少数民族农耕文化元素的三维实体产品。

3.2 设计线性提取

通过查阅桂北地区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的文献古籍,选取部分代表事物,例如梯田、禾剪、花竹帽、泥磨、打谷桶、藤编罐、牛尾车、木柄铁沙虫锹等归类成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代表的形态因子库,如图2 所示,提取出A1-A10线性形态。通过形态因子库中的分析结果找出桂北地区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的特征性元素及代表事物的线性特征为推演的下一步骤提供形态论据。

产品实践过程中选取A1、A2 为下一步推演对象,倒流香香盘、折叠台灯为参考产品,将以上选取对象整合成库,如图3 所示。通过形态线性提取,得到B1、B2 线性形态。

3.3 设计形态深化

图3 参考产品形态因子库

图4 推演(1)

图5 推演(2)

将A1、A2 线性形态推演深化,如图4 所示。A1 通过增加变为C1,C1 经增加、放大得到D1;A2 通过缩小变为C2,C2 经位移、增加得到D2;A1 通过缩小变为C3,C3 经增加、位移得到D3;A2 通过旋转、增加变为C4,C4经减少、缩小得到D4。

B1、B2 提取特征点得到E1、E2,E1、E2 经过减去特征线得到F1、F2。F1 结合D1 通过微调、旋转得到G1;F2结合D2 通过微调、旋转及放大得到G2;F1 结合D3 通过微调、旋转及放大得到G3;F2 结合D4 通过微调、位移及旋转得到G4。……见图5。

图6 G1 形态建模

图7 G2 形态建模

图8 陶瓷“梯田”香盘效果图

图9 “禾剪”台灯效果图

3.4 设计方案筛选

经形状文法推演后得到G1、G2、G3、G4 基础产品形态方案,结合现代香具和灯具设计及其色彩搭配、材质选用和现代设计理念基础上进行方案调整。再由隐形约束条件筛选出符合当代设计审美需求的产品形态。最终通过课题组前期调研结果选择G1、G2 为最终推演方案结果,在G1 的形态特征更能体现桂北地区少数民族农耕文化当中梯田的元素特征,而上下错落的层次感符合现代审美需求,自由的形态曲线优雅柔,结合香盘的使用方式为其增添一抹神秘感;G2 的形态特征也明显蕴含桂北地区少数民族农耕文化当中禾剪的元素特征,并且流畅的几何曲线体现产品形态的柔美、弹性,结合便携折叠台灯的结构形态更具时尚感。

3.5 设计方案实践

G1 线性形态通过犀牛软件拉伸以及布尔运算等操作建成基本形态,为达到契合梯田上下错落的层次感,利用支撑脚将香盘每个部件错落开,保证其功能的实用性,将上3 个部件开适量的气孔增强香雾的流畅程度,详见图6。

G2 线性形态通过犀牛软件双轨导管以及切割等操作建成基本形态,为保证其便携性的特点,将台灯连接部分设计成可折叠结构,底部开关设计成触摸式,详见图7。

4 方案深化及生成

通过形状文法将桂北地区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代表事物推演变化生成多种线性形态方案,结合香盘、灯具的现代化设计理念基础,再在方案基础之上进行筛选及桂北地区少数民族农耕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设计,最终设计方案成型,得出陶瓷“梯田”香盘与“禾剪”台灯,如图8、9 所示。

从图8、9 中可以看出,陶瓷“梯田”香盘与“禾剪”台灯选用了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代表的形态因子库(部分)中的A1、A2,参考产品形态因子库中的B1、B2 等线性形态特征,通过形状文法演化得到G1、G2,最终演化成相应产品。利用形状文法推演过程不仅保留了产品功能的实用性,还保留了选用的文化元素特征,更是为桂北地区少数民族农耕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5 结语

桂北地区少数民族农耕文化资源丰富,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巨大的潜力,与农耕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设计想要保持长久的时代活力,不能单纯以设计师喜好为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研发思路,需要通过创新设计形式与理论基础的相互融合,降低创新设计过程中的模糊性与未知性[10-11]。利用形状文法理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形式,创新桂北地区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设计,进一步丰富完善产品文化内涵,传达消费者对文化的诉求,提升产品软实力和竞争力。在未来的相关设计研究过程中,应当更多地关注其文化特征属性与产品载体形式的多样化表达,为桂北地区设计介入精准扶贫提供新思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继承与发扬。

猜你喜欢
桂北文法农耕
廖煜玲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基于Java的递归下降语法分析器的实现
从桂北地区石器遗址文物挖掘初探史前人类生活状况
OPG文法的语法分析优化策略
桂北传统村落旅游规划设计研究
桂北区域文化建设中油画本土化艺术研究
文法学校见证英国两党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