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科育人视域下“核心素养”的含义与框架研究

2020-09-11 02:31赵小燕
林区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框架核心核心素养

赵小燕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401520)

“核心素养”是当代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热词,是各国际组织和政府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时都在关注的重点。2014年教育部以培养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希望通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以落实核心素养。本文将通过对核心素养历史演变、内涵定义和理论框架的梳理,为构建我国高等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发展框架奠定理论基础,以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一、“核心素养”的含义

在研究“核心素养”之前,我们必须先要明确“素养”的涵义。“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汉书《李寻传》中:“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意为官员大夫等平时不加强修养,就不能担负起强国兴国的重任。文中的“素养”意为修习的涵养,观当代国内外学者的“素养”研究,古人诚有智慧也。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素养”一词的涵义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素养”和流行的“素质”概念基本相同,但素质强调人的先天禀赋,而素养更强调个体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等的综合作用下由学习、训练和实践而形成的修养,即内在的、概括的、相对稳定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特征或特质,如道德品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对人的活动状况及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素养是可以进行后天培育的,“核心素养”的提出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解决我国实行多年的“素质教育”的有关弊端和问题。

“核心素养”一词是舶来品,英文表达为“Key Competency”,但国外文献资料中Competency、competence、skill等词使用混乱,国内目前基本都将其统一译为“素养”。国外最早使用“核心素养”一词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OECD”或“经合组织”)。为顺应21世纪全球化发展潮流,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先后在各自传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发展需求对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涵义作了不懈探讨。OECD于1997年启动著名的核心素养框架DeSeCo项目,该项目及其之后的相关研究项目从关注公民成功生活与健全社会相互促进的角度出发,定义核心素养的涵义为: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1]。OECD的研究引起了欧盟的高度重视。在综合考虑国际化和本土化因素的前提下,欧盟在其研究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沿用了经合组织“Key Competencies”一词,定义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一系列的集合,具有可迁移性,是个体发展自我、终身学习、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的基础[2]。在OECD和欧盟的研究基础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了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学会改变,五大支柱又分别下设具体指标[3]。不难看出,欧盟和UNESCO对“核心素养”涵义的厘定主要着眼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会适应改变能力,追逐终身学习。

2002年美国政府、教育界和商界共同创立了“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该组织从探索学生需要学习以及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主题的角度出发,发布了著名的“21世纪学习框架”(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该框架主要着眼于创业精神培养,实现创造力,满足职场需要,认为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或工作者必备的能力[3]。

我国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起步比国外晚。国外核心素养研究虽出发点不尽相同,但都反映了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因此我国的核心素养也积极顺应这一风向标,一批批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了深入理解和探讨。辛涛等(2013)梳理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教育目标的变迁与发展,认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稳定性、发展性等特点,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能力,但是这些“素养”高于我们原先认识的知识或技能方面的能力,不仅能满足个体学习和生活所需,还能促进个人终身学习,满足未来社会所需[4]。张华(2016)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高级能力”,是一种“人性能力”[5]。此处的“高级能力”区别于一般的知识或技能等相关能力,指人在不同情境下能作出创造性的判断能力和执行能力;“人性能力”则与人的道德、情感、价值理念等相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2016)认为,核心素养的涵义界定在各国(地区)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思想是相通的,都以公民关键的、必要的、重要的素养为着眼点[6]。成尚荣(2015)认为“核心素养”的理解关键是“核心”的涵义[7]。“核心”是基础,是起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但是“核心”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要求和世界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具有发展性。褚宏启(2006)将核心素养简单定义为“21世纪关键素养”[8],是个体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所具备的关键素养。他强调了核心素养之“核心”,不能简单地将其与全面素养画等号。

以上是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核心素养概念界定的简单罗列,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1)虽然国内外的组织、专家学者对核心素养的诠释角度有所差异,但是在21世纪背景下,核心素养反映了“全球化”对人才的要求,指向人的终身发展,即核心素养是能帮助学生应对21世纪挑战、实现应对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素养。

(2)仔细探究国内外的组织或学者对核心素养涵义的界定,“核心”“关键”“基础”“必要”“重要”等词频繁出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是指学生最应具备的关键素养的综合性素养,而非单一的素质要素(如智力、能力、价值观等)的简单集合。“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基础素养”“重要素养”“必要素养”,让人能胜任某种活动或具备真正竞争力。

(3)学科素养要体现“本土化”和“学科化”的要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学生核心素养会在一定甚至相当程度上有重叠,这就是为什么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研究的结果。但是各国国情和传统不同、各国面临21世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不同以及学科性质和发展的差异,使得核心素养的内涵厘定和框架设定也需要体现“本土化”和“学科化”的要求。

二、国内外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

1.OECD核心素养框架

从DeSeCo核心素养的概念参照框架图(见图1)可以看出,OECD认为个体发展核心素养包含使用工具、自主行动和在社会异质群体中互动。这一理论框架反映了人与工具、人与自我、人与社会辩证统一的关系,三者既非独立存在,亦非机械组合,是相互联系、有机整合、能根据不同情境进行调整从而不断变化的动态结构,最终达到促进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的目的。

2.欧盟核心素养框架

欧盟核心素养框架强调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包括八大内容(见图2):母语交际素养、外语交际素养、数学素养与基础科技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素养、社会与公民素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素养和文化意识和表达素养。八项内容中的前三项与传统学科教学的内容领域接近,后面五项则相对宽泛。从层级来看,该框架包括了个体素养和社会群体素养,呼应了核心素养满足21世纪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潮流;从内容架构来看,该框架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对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描述和分类,较之前面的分类来说更简明清晰,更易施行。

3.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

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外形如彩虹(如图3),主要包含三部分: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以及生活与职业技能。该框架是立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提出的人才培养理念,选取了适应当代社会和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各核心素养同等重要,由一个严密庞大的支撑系统来促成。

4.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9]是由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近百位专家组成的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研制而成,于2016年9月在北京发布(如图4)。它在充分借鉴世界上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的前提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在内容构成上分成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素养,体现了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为了具体实施,将这三方面进一步细化为国内学者常谈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呈一个圆饼状,彼此联系、补充和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不同情境中发挥整体作用。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外的OECD、欧盟、美国核心素养框架还是国内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都体现了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系,满足了社会对人的需求。但是四者在培养目标出发点上各有不同:OECD核心素养框架将个人成功生活、健全社会的相互作用及有机构建作为终极目的;欧盟核心素养框架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注重人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培养,追逐终身学习;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着眼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满足职场需求、实现终身发展的人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关于“核心素养”在高等教育学科教育教学实施中的思考

随着“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的广泛传播与深度交流,各国纷纷开展本国核心素养与教育教学的相关研究。通过前文的梳理与对比,不难发现,我国学者研究的观点比较统一,认为实践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须尽快将核心素养融入到课程教学改革中,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2017年我国教育部制定发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相较于旧的课程标准来说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教育阶段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即以英语学科教育为手段,达到发展和提升学生英语学科相关核心素养的目的。但反观高等教育学科教育教学领域,相关课程标准还未出台,相关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也是凤毛麟角。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之一是其强大的高等教育,如哈佛之于美国,剑桥之于英国。国内在高等教育领域对核心素养内容和要素的研究遍地开花,但重理论、轻实践,真正将“核心素养”用于高等教育学科教育教学领域的相关实践研究却并不多见。究其背后原因,或许是国内学者在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时,直接借鉴了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内容,没有根据教育阶段、教育对象、教育目的等的不同特点做进一步分析。

高等教育承担着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之重任。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来?如何将“核心素养”理论体系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有机衔接?如何体现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和评价体系中落实和反思“核心素养”?如何从“核心素养”角度落实高校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并与中小学课程进行有效衔接?如何构建以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学习环境和社会实践项目进而实现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如何正确有效引导大学生由被动认知上升至主动认知、批判性认知,培养大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如何培养具有“核心素养”、能灵活应对国际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高校毕业生?如何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培养高校教师“核心素养”意识,积极主动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并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与实践?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媒体技术等手段辅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都是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框架核心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