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9国内教学评价比较研究
——基于CNKI数据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2020-09-11 02:31刘松霭王培沛
林区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关键字可视化聚类

刘松霭,闫 博,王培沛

(黑龙江工商学院,哈尔滨 150001)

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总体可以理解为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全部过程进行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持续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

教学评价的文献研究法从2008年即开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8—2017年,主要使用原始的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当前的研究形式进行总结和分类,提出问题和建议。冯晓玲等(2008)从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主体、内容、方式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1]。王若梅(2008)通过对2000—2008年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相关文献分析了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2]。宋素娟(2014)通过对高校实践教学评价进行综述,发现实践教学评价较为薄弱,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实践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3]。冯利英等(2014)对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进行文献研究,发现当前教学评价机制存在功利化、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同时提出改进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建议[4]。李荣华等(2016)从教学评价理论、时间经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教学评价的研究仍停留在以经验为主的阶段,缺少量化统计等问题,评价指标体系有待改善[5]。张馨予等(2017)通过文献分析法,从评价的理论、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等角度对文献进行归类分析,发现多数文献集中在理论层面,缺少量化统计数据[6]。第二阶段是2017年至今,主要使用计量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大量的文献进行文本数据挖掘,从而揭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演化路径和发展趋势。邱均平等(2017)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国内外教育评价知识基础和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7]。郭丽君等(2018)通过对国内1998—2016年CSSCI数据库中的教学评价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凸现进行分析,揭示了教学评价的研究体系、研究的演化路径和研究的前沿[8]。郭丽君(2019)对2000—2017年SSCI和CSSCI数据的文献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多选择理论研究,国外学者多选择建模实证研究[9]。由此可见,计量可视化分析手段是传统文献研究法的延续,可以更科学、更直观地揭示某一研究领域的演化过程和研究热点。

一、数据和方法

本文使用Cite Space计量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国内教学评价研究文献进行分析。选取2000—2019年CNKI数据库中专业检索文献,检索关键字为SU=(教学评价-教学评估)*(高校+高等教育+大学+本科+职业教育+高职+职高),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共计检索论文721篇,经过人工筛选,去掉与所有主题无关的论文、通知、广告等,共导出文献720篇。将数据导入CiteSpace进行数据转换和降重后,共计获得记录720条。

二、可视化分析

1.总体趋势分析

使用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可以获得教学评价的总体趋势图,如图1所示。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国内教学评价的研究从2000—2012年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说明国内学者对教学评价的研究开始逐步重视。2013年教学评价研究出现较大的回落,但是总体上仍保持着一定的热度。2014—2016年教学评价研究达到顶峰,仅2016年一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就占总数量的10%以上。2017—2019年教学评价的研究呈下降趋势,这证明教学评价的研究体系趋于成熟。根据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预测,2020年教学评价研究将继续呈下降趋势。

2.知识结构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是假设文献的作者都能够认真地选取关键词,关键词能够高度概括该文献。使用CiteSpace计量可视化分析软件,对720篇文献进行分析,时间切片为两年,g-index的K值为36,网络裁剪选择Pathfinder,并选择裁剪网络,获得节点498个,线874条。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分析进行聚类,得到Modularity(Q)=0.8943,Q>0.3证明该聚类结构显著,Silhouette(S)=0.5383,S>0.5证明该聚类结果令人信服,聚类结果见关键字聚类图谱(如图2)。

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发现,教学评价研究主要包括七个主题,分别是教学评价、教学质量、学生评教、人才培养、课堂教学、高校体育、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等八个方面。

(1)教学评价聚类。该聚类主要包括评价方式、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建构主义、多元评价等关键字,在该研究领域中是在管理学、统计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技术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框架,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客观性。

(2)教学质量聚类。该聚类主要包括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关键字,这一研究领域主要是研究通过制定对课堂教学的监管方式来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学生评教聚类。该聚类主要包括学生评价、教学效果、课程体系、教学态度、评价体系等关键字,这一研究领域是通过对教学评价对象和教学评价主体进行研究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上课的感受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可以进一步地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

(4)人才培养聚类。该聚类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培养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应用型本科、研究型本科、高等职业教育等关键字。该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如何制定符合学校定位、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确保教学活动最终能够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5)课堂教学聚类。该聚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自学能力、综合能力、专业能力等关键字。该研究领域主要是将课堂教学分解成多个因素,再将各因素转变成可量化的指标,根据课程的目标来对教学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部分学者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加入到课堂教学评价中来。

(6)高校体育聚类。该聚类主要包括高校体育、体育综合素质、健康意识、体育教师、运动负荷、评价体系等关键字。因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高校体育教育的评价体系应有其特殊性,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关注评价方式的特殊性和评价方法的特殊性。

(7)产教融合聚类。该聚类主要包括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综合实践、产出式教学、项目驱动、翻转课堂等关键字。该研究领域主要是针对近年来教学理念发展和信息化技术应用推动下出现的新的教学形式的教学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3.主题演化路径分析

研究主题演化路径就是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变化情况,有利于揭示该领域的研究过程和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数据进行时区关键字共现获得关键字聚类时区图谱(如图3),结合图2和图3又可以发现,该研究领域在2001—2003年属于初级阶段,2003年后逐渐分化出三条研究演化路径。路径1:教学评价—教学质量—教学改革—产教融合;路径2:教学评价—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路径3:教学评价—课堂教学—学生评教。

路径1:该研究路径是教学评价出现后就一直存在的。第一阶段是2000—2008年,该阶段从构建科学的、客观的教学评价体系入手,通过构建相对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第二阶段是2009—2020年,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和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该研究路径将研究热点逐步地转向对新的教学形式的教学评价,例如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课程的教学评价。

路径2:该研究路径在2009年以后才分化出来,从学校定位(研究型、应用型)和培养目标等宏观方向上对教学评价进行研究,根据不同学校的定位来分析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并且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评价体系指标,从而使教学评价更有针对性,该研究阶段在2016年达到顶峰。

路径3:该研究路径在2003—2016年之间受到较高关注,主要研究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旨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在2016年后逐步消失,证明该研究路径已经基本趋于成熟。

三、结论和展望

通过对2000—2019年教学评价文献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可以发现,教学评价的研究具备完整的理论框架及相对成熟的评价体系。但仍存在教学评价体系专业性和学科性不强、教学评价仍以主观评价和经验主义评价为主、缺乏科学的评价依据等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第一,教学评价的研究应从宏观层面走向微观层面,从全校性的教学评价研究转向学科性的教学评价研究。第二,教学评价缺乏实证性的研究,主要是我国在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时缺少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教学活动的数据采集不够。为了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应更多地关注教学评价的实证研究,更多地关注信息化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关键字可视化聚类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履职尽责求实效 真抓实干勇作为——十个关键字,盘点江苏统战的2021
思维可视化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成功避开“关键字”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