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代玉器的功能与文化内涵
——以新乡市博物馆藏商代玉器为例

2020-09-12 08:42王雪饶胜
收藏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玉器纹饰文化

□ 王雪 饶胜

图1 商代 青玉刀

图2 商代 短柄玉刀

图3 商代青白玉戈

中国人自古爱玉,新石器时代真正意义上的玉器开始出现,发展到商代,玉器较之前有了空前的进步,在我国玉器发展史上形成了一个小高峰。商代作为玉器的大发展时期,与其政治、经济、思想、物质基础都有密切的关系。政治上,分封制巩固了商政权,王公贵族以玉器作为自己财富的象征及权力的标记,商代琢玉也逐渐成为国家权力垄断的制造业。经济上,农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交流的频繁,手工业水平得以提高,促进了制玉业的发展。思想上,原始宗教崇拜的盛行,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使得玉器成为沟通天地的媒介。物质基础上,制作商代玉器的玉料多就地取材,玉料来源相对稳定,这为玉器制作技艺的提高以及文化内涵的丰富提供了物质支撑。商代玉器继承了新石器时期以来的玉器成就,并在变化中创新,在造型、制作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文化内涵方面则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玉器被神化到两周玉器人格化的过渡①。

一、商代玉器的分期与出土

图4 商代 铜内玉援戈

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商代的起止时间断定为公元前1600 年至公元前1046 年,享国500 余年。关于商代的考古学文化分期,大致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商代的考古分期可分为早、中、晚三期,这种观点较早以安金槐为代表,他认为二里头文化三、四期是早商文化,二里岗文化为中商文化殷墟为晚商文化②。20 世纪90 年代末,唐际根提出了新的三分法。在赞同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的前提下,将二里岗文化一至三期归为早商文化,将白家庄期(二里岗四期)、洹北花园庄遗存早、晚段归为中商文化,武丁以后的殷墟为晚商文化③。伴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进行,考古界对于二里头文化有了明确的归属,将商代的文化遗存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郑州二里岗文化为代表,即成汤建国至盘庚迁都之前的历史,后期以安阳殷墟文化为代表,即盘庚迁都至商纣亡国之间的历史。

参考商代在考古学文化上的分期,我们将商代玉器同样分为前、后两期。商代前期以郑州二里岗、郑州商城、郑州铭功路、偃师商城、辉县琉璃阁、新郑望京楼等遗址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商代后期以郑州人民公园、孟庄、安阳小屯、孟县涧溪、江西新干大洋洲等遗址出土的玉器为代表。

二、商代玉器的功能与特点

(一)玉材产地

因地理环境的限制,商代玉器所用材质多产自河南。以河南南阳产独山玉最为常见,因独山玉含有色矿物和多种色素离子,颜色复杂且变化多端。其中50%以上为杂色玉,30%为绿色玉,10%为白色玉。除河南独山玉之外,辽宁岫岩玉、新疆和田玉、夷玉等其他地方大彩石玉材也较为常见。

(二)功能分类

商代玉器是由敬天祭地的祭祀功能逐渐向玩赏装饰和交际礼仪功能过渡,商代晚期的玉器功能逐渐扩大丰富。按照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

1.工具类玉器

玉器制作的工具有十余种,一般有铲、斧、凿、锯、锤、短剑、锯、锛、槌、镰、纺纶等,主要是手工业工具与农业工具。相比较同时期的青铜类工具,商代玉器工具小且残损较多,整体质量不高,纯色玉质较少,玉料较为普通,多混以绿、棕褐、灰白、黄褐等与主色相异的玉斑,并不如其他玉器光泽鲜艳,其中刀的种类丰富,既有作战所用大刀也有小刻刀。

商代青玉刀(图1),长30.5、宽10.5、厚0.5 厘米,重239 克,国家三级文物,1958 年入藏新乡市博物馆,青玉材质,刀刃尖锐,刀背上有小块缺块,刀体后部缺失,镜面无装饰,有片状土沁色。

商代短柄玉刀(图2),长13.8、通宽6.5、厚0.8厘米,重94 克,国家二级文物。刀刃使用痕迹明显,灰色,通体磨制光滑,刀背后部接近刀把处有一圆形钻孔。

2.仪仗类玉器

图5 商代 玉环

图6 商代 青玉璜

图7 商代 玉琮

图8 商代 卷尾匍卧玉虎

仪仗类玉器主要指举行仪式时所用的玉器,他们曾经作为生产工具出现,伴随着玉器地位的提高,与生产工具相分离,作为象征王权和军权的仪仗玉器登上了历史舞台,这类玉器主要有玉戈、玉矛、玉钺、玉戚、玉箭头等。以新乡市博物馆藏商代青白玉戈(图3)为例,可以明显看到商代玉戈继承了前代的形制,直内长援,援中穿有小孔。商代的玉戈器形较之前偏大,多为40 至50 厘米,到了后期制作精细程度提高,形状也逐渐小巧,一般在20 至40 厘米左右④。另一件商代铜内玉援戈(图4),制作精美,戈体为玉制,戈体后二分之一有包金,包金上雕有兽面纹饰,援体后部上下出阑,镂空曲内鸟纹造型,鸟纹造型飘逸,线条流畅,生动逼真。

3.礼仪类玉器

礼仪类玉器在商代玉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是用以祭祀天地祖先的圭、琮、牙璋、璧、环、璜等礼仪用器物。在礼仪祭祀中使用的玉器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进一步分为“祭玉”和“瑞玉”。“祭玉”是祭祀天地神祖宗所使用的玉器,“瑞玉”是指朝聘时所用的玉,有着维护礼法之用。

商代玉环(图5),长6.7、宽5、厚0.4 厘米,重23 克,国家二级文物。青白玉,大部分受沁呈钙化,圆环上面、左面及右面有突出勾曲状造型。

商代青玉璜(图6),长11.8、宽3.3、厚0.5 厘米,重52.5 克,国家二级文物。青玉质地,玉璜左边侧及右中部有黑色沁色,右边侧沁土色钙化明显,左右两端各有一小孔,用以悬挂,璜在朝聘之中多作为朝觐用品和分封信物。

图9 商代 回首匍卧玉狗形饰

商代玉琮(图7),高4.6、底径2.5 厘米,见方,重46 克,国家二级文物。受沁色影响,整体呈土黄色,钙化严重。商代的玉琮地位下降,器型规范程度不如前代,纹饰较简略。

4.装饰类玉器

商代的装饰类玉器分为头饰与佩饰两种。头饰主要用于装饰冠,贵族才可使用,是一种显示贵族身份的表现方式。佩饰在装饰类玉器中占有较大部分,造型精美、数量丰富,佩饰在晚商时达到了高潮,1989年江西省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址出土的754 件玉器中,佩饰就有710 余件,约占玉器出土总量的94%。商代佩饰在造型上打破了原有僵硬的规范,讲究构思的精妙与神韵的灵动,所展现出的富于创造力的造型风格与别致的构思技巧令人叹为观止⑤。

商代卷尾匍卧玉虎(图8),长8.3 厘米,辉县褚邱出土,黄白色,虎作行走状,昂首,目字行眼,大耳,体肥硕,腹外突,尾上卷,足四爪,腹、尾部饰云纹。嘴部和尾部各有一圆孔,用以佩挂。玉虎雕琢细腻、刻画生动,将虎在行走时的状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商代回首匍卧玉狗形饰(图9),长5、高2.8、厚0.4 厘米,重7 克,国家二级文物。青白玉,有土沁,狗做匍卧回首状,耳朵、眼睛、嘴巴清晰,狗颈部有一圆孔用于穿绳佩戴,玉狗神态机智,活泼可爱。

商代玉鸟饰(图10),长8.9、高2.9、厚0.2 厘米,重10 克,国家二级文物。黄色玉质,边部呈白色钙化,表面线条勾勒出鸟的眼睛、羽毛、尾部等。

商代两孔玉弯鱼(图11),长7.6、宽1.2 厘米,1952 年辉县褚邱出土。玉质为和田白玉,油脂光泽,晶莹温润。其造型呈半环状,鱼嘴部凸起,背、腹部饰有4 个鳍,嘴部和尾部各饰有一圆孔。

商代灰玉鱼(图12),长7.6、宽1.2 厘米,1952 年辉县褚邱出土,青玉制,眼为圆形,背鳍、腹鳍以斜线划刻,鱼尾分叉,鱼嘴上有一小圆孔,可佩戴。

图10 商代 玉鸟饰

图11 商代 两孔玉弯鱼

商代鸟形把玉铲(图13),高8.2、宽4.5、厚0.5厘米,重30 克,国家三级文物。青白玉质,有黄、黑沁色,玉铲刻有回纹装饰,玉铲上方一只小鸟呈站立状,神态灵巧,尾巴卷曲,鸟喙突出,一圆形孔作为鸟眼,亦可穿绳佩戴。

商代黄玉觹(图14),长4.9 厘米,玉料呈黄色,形似“冲牙”。器身弯曲,器表以双沟线雕龙纹,鼓鼻、突睛,口微张,尖尾,尾上翘,两面花纹相同。口部饰一圆孔,以便佩戴。此器下端尖锐,与冲牙的钝角有所不同,其功能当用以解结。

5.丧葬类玉器

丧葬用玉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与随葬玉器不同的是丧葬类玉器特指“那些专门为了保存尸体而产生的随葬玉器⑥”而不是泛指一切埋于墓中的玉器。商代常见的丧葬类玉器有贝形玉、玉琀、玉握等。

商代玉蝉(图15),长2.8、宽1.7、高0.9 厘米,重5 克,国家二级文物。青玉制,局部钙化呈白色,线条简洁有力,寥寥数刀勾勒出蝉的形态。逝去的人将玉蝉含在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

6.其他类玉器

除了以上几类玉器外,商代的玉器还有日常生活用具玉器,如臼、杵、梳、耳勺、盘等。以及陈设类玉器,如动物形玉雕、人像玉雕、神怪玉雕等。

图12 商代 灰玉鱼

图13 商代 鸟形把玉铲

商代青玉鸮(图16),高4.6、宽3.3、厚3.5 厘米。和田青白玉,油润压手,玉质温润,沁色自然,造型优美。呈立状,圆雕,勾喙,目字形大眼,眼珠稍突出,双立耳,突胸,双翼并拢,短尾下垂,头顶有一孔。胸饰羽毛纹,双翼、头背部皆饰云雷纹。商人把这件玉刻画的昂首挺胸,宛如一名得胜的武士。

商代青玉虎饰(图17),长6.4、宽1.1、厚0.5厘米,重5 克,杂色玉,粗线条勾勒虎的轮廓,下额断,尾尖缺块,有黑色沁斑。玉虎尾巴上翘,成匍匐捕食状,给人以凶猛威严感。

(三)工艺特点

商代玉器风格凝重,带有神圣色彩且造型多样,以几何形玉器和动物形佩饰最为常见,既满足了王权与神权的结合,又满足了商人对玉器审美的要求。商代玉器在设计和制作的整套流程中以简洁明确为原则,器物的造型、母题和纹饰呈现出标准化取向⑦,玉器表面平滑晶莹,少见琢磨痕迹。采用剪影式的玉雕手法,一般不太注重细节的刻划,以干净利落的刀法,根据动物的姿态勾勒出轮廓影像(图11)。阴刻线技术与平雕技术广泛结合,由于青铜工具的引入使用,在开料、抛光、雕刻、勾彻等技术和装饰上较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制作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⑧。除此之外,“俏色”工艺的逐渐成熟,玉器制作者有意识的利用玉料不同的纹理色泽,依色就势,创造出形色一体,富有趣味的玉雕作品。

图14 商代 黄玉觹

图16 商代 青玉鸮

图15 商代 玉蝉

(四)造型特点

商代玉器因物赋型,造型完美,工艺精湛,在造型上也体现了先民对神与自然的独特领悟,主要有单体独立造型、双体复合造型、多体混合造型三种。早期玉器造型简单,以小型片雕和平状半浮雕为主。晚期造型多样,在造型结构上,注重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和谐,讲究造型的整体性。这时的玉器分为扁平状与立体圆雕两类,动物与人物造型生动自然。动物形象常以板状造型呈现,想象与写实相结合。人物形象以立体圆雕为主,主要雕刻头、眼、牙的特征。

(五)纹饰特点

商代玉器在纹饰上以线条装饰为主,以纹饰之长弥补器物之短。商代早期的纹饰朴素,常以笔直的阴线为装饰。商代晚期的纹饰更具有装饰性与象征性,单体独立造型以动物纹为主,流行细部装饰纹饰、还有扉棱装饰、双勾阴刻阳线等⑨。其纹饰大体分为对角方格纹、重环纹、双线折线纹、单阴线纹、鱼鳞纹、人字形纹、折线纹等几种。

三、商代玉器的文化内涵

图17 商青玉虎饰

商代玉器在整个商代的发展过程中其文化内涵在前期与后期中也有侧重和不同。商人信鬼神,中原地区巫文化和宗教思想的盛行,商人认为玉是沟通人、神之间沟通的媒介。商代前期,“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祭祀频繁,玉器被广泛运用于祭祀当中。《逸周书》中记载纣王兵败之际“甲子夕,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以自焚”,“天智”是一种宝玉,可以保护肉身不完全销亡,灵魂得以升天,由此看出玉器在商人心目当中的神圣作用。

商代晚期,玉器所蕴含的鬼神文化开始淡薄,玉器被赋予了更多世俗化的内涵。伴随着玉器制作工艺的不断进步,玉器已经完全从石器中脱离,不再扮演着“石之美者即为玉”的角色,而是作为一种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玉器的世俗化从晚商时期的出土墓葬中体现明显,“在出土的晚商时期墓葬中,不同等级墓葬中,所包含的随葬品数量开始出现较大的分化,高等级墓葬中出土大量精美的制品,包括各种玉器在内,而低等级墓葬,有些只有小件物品,有的甚至不见任何随葬品,可知墓主比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⑩虽然此时,商代贵族仍使用璧、圭、璋等礼器祭祀先祖,但这时的礼器类玉器更多的是为了显示祭祀者身份,玉器已经成为划分商代阶层的标志。

注释:

①昭明、利群《中国古代玉器》,北京中国书店,1999 年。

②安金槐《试论郑州商代城址—隞都》,《文物》,1961 年。

③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9 年。

④陈珊《商周玉文化研究》,青岛大学,2016 年。

⑤⑧李惠新《佩玉将将 其华灼灼—浅谈商代佩饰玉器的造型构思艺术和鉴别要点》,《收藏家》,2019 年。

⑥夏鼐《汉代的玉器》,《考古》,1983 年。

⑦蔡庆良《刚劲严肃的时代面貌—试析晚商玉器风格的形成原因》,《故宫文物月刊》,213 期。

⑨蒋莉《先秦玉器纹饰艺术研究》,山西大学,2017 年。

⑩盘霄远《鬼神文化观念在商代玉器中的体现》,《文教资料》,2016 年。

猜你喜欢
玉器纹饰文化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蜡染的纹饰探讨
清三代青花瓷铭文与纹饰的认知特征与图文关系
年味里的“虎文化”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西汉玉器的鉴定
谁远谁近?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