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挲语枯筇 伴我住幽寂

2020-09-12 08:42刘光启
收藏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艺苑图集真迹

□ 刘光启

编者按:刘光启(1932 ~2019)先生是我国知名书画鉴定家,被业界誉为“神眼”“刘半尺”。在刘光启先生从事文物事业的70 年时间里,发掘、鉴定过无数的国家各级文物,更是从中抢救出不少国宝级文物。本文是刘光启先生为《艺苑觇标》一书所作的序,也是刘光启先生生前留下的最后一篇文稿。在此文中,刘光启先生对近现代书画的鉴定、辨识,提出了言简意赅而又十分中肯的见解,这无疑对广大书画收藏爱好者大有裨益。

近现代书画史,指的是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20 世纪末,这150 余年来书画传承发展的历史,其变化之多,流派之众,影响之深,直接超越了中国上千年来的美术史发展,可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尤其是近百年里,书画家林林总总,存世作品庞杂,致使近现代名家书画的收藏,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二要“巨眼”的鉴定能力,三要持久的恒心毅力。这三点,雍贵艺术博物馆都具备了。

为了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就需要大力推动藏品的共享与应用,通过出版尽可能使更多的公众感知,于是开展了藏品集的筹备工作。之所以为这本图集起名《艺苑觇标》,源于《宋书·傅亮传》“游目艺苑”一语。“艺苑”泛指文学艺术荟萃之所,而“觇标”则是观测用的标架。旧词新语组合起来,意思就是,图集中的书画名家及其佳作,便是一个个的觇标,既是艺苑中人进行照准观测的目标,也是藏家衡量其他书画作品的标尺。

就书画收藏而言,“厚今薄古”的现象较为明显,书画收藏群体的目光主要聚焦在近现代及当代书画领域。究其原因,一是近现代书画作品蕴含着传统向现代的过渡、继承以及向创新的转变,更贴近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二是在真伪辨别上,由于人们更容易见到近现代名家的真迹,真伪判别相对更有把握,且作品数量占据优势,可供挖掘的精品较多;三是近现代书画具有成熟的收藏群体,又在艺术市场链中形成了完备的流通渠道,便于藏品转让和资金周转;四是近 20年间,基于重复交易的近现代及当代书画回报率也高于古代书画,升值空间更大。因此,近现代及当代书画名家的精品力作,成为人们追逐的收藏对象。

近现代书画有着明显的地域性,既有京津画派、海派、岭南画派,也有长安画派、新金陵画派、新浙江画派等等,但没有可靠定论的著述得以参阅,评价亦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再有,作品真伪问题,一直被集中诟病,真亦假来假亦真,云里雾里,有如尺蠖;此外,每位书画家在不同时期作品风格往往不同,其艺术价值、市场价格迥异,如何去选择购藏,也令普通收藏者感到困惑。

艺苑觇标一一近现代及当代书画家作品图鉴

书画鉴定,是唯一不能以科技手段完全替代目鉴的门类,至今仍需依靠专家的感性经验,用的是以视觉印象对照待鉴作品的比较方法。既然主要取决于感性经验,就难免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其结论往往因人而异。因而,书画鉴定成为文物鉴定中难度最大、争议最多的一门学问,其内容涉及之广、学识要求之深、阅历经验之丰、内心感悟之切,远甚于其他门类。随着文物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书画鉴定也逐渐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卷入了多重利益关系交织的商业大潮,以致产生不少非学术纷争。所以,从事书画鉴定这一行,不能跟钱挂钩,就像天平一样,钱的一边重了,业务水准这一边就轻了。

近现代书画作品具有创作材质稳定、风格庞杂多元、遗存数量繁芜等特殊性,故此庋藏与鉴定也有特殊性,存在一定的难度及诸多的风险。其一,由于时间较近,同时期的书画材料容易得到,射利之徒以临(对临)、摹(勾摹)、仿(仿其大意)、造(凭空臆造)等手段制作赝品,充斥着市场;其二,过世的书画家遗留不少画稿或未落款的画作,作伪者可以补款识、加色彩、添笔墨,以至真伪杂糅,混淆辨识;其三,往往“有本而来”,将出版过的画稿进行拼凑而形成新的作品,利用照相制版摹刻印章,可谓无孔不入;其四,有些职业作伪者,专门精研一、二大家并能自由发挥,以至于仿作被当成了典型作品。即使偶有曝光,也未能引起重视和研究;其五,存在弟子、家人仿造的现象,他们依据多年所学,已掌握某名家的书画技法及用笔习惯,有的还钤用其生前的印章,以售其奸;其六,由他人代替书画家本人创作的行为,古已有之,既有局部代笔,也有完全代笔,最有名的就是溥心畬的“门里货”;其七,彩印复制已达到高仿真的效果,且大多印在宣纸上,或填色加墨,或夹杂在真品之中,鱼目混珠。还有人印制假著录,或是调换原出版物中的几页,以假充真,编造“真迹”的来历。上述这些伪作流行于各地市场,呈现出专业化、普遍化和公开化的特点,其数量不亚于某些书画家的真迹作品。近现代书画的鉴定还有一个“真的未必好,假的未必坏”的现象。因此,首先要采取正确的鉴定标准。标准过低,就容易将伪作当作真迹;相反,一味采用高标准,十全十美者才视为真迹,稍有变异不同,或有错字败笔,就会出于“慎重”而断为赝品。

尽管如此,对于近现代书画的鉴定,并不是无路可循,主要鉴定依据仍然是作品的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前者往往体现为晚清以来的主流书风和画派,后者是指书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常年形成的用笔习惯,或是在署款中独特的书写方式。同时,每位书画家的艺术成长过程,又分为学习期、成熟期、巅峰期和衰退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早中晚期作品风格的变化规律,而这些系统知识和视觉把握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完成,必须不断提升目识心记真迹获得的直觉认知力,在脑海里确立样板作品作为鉴定标尺,在印章、材质、装裱、著录等主辅依据的反复比较中不遗细节地仔细推敲,抓住要领,了然于胸,才能针对不同的书画做出第一反应的判断。

传统的书画鉴定,酝酿于六朝,萌生于唐代,经宋元时期发展,到明清而兴盛。明代书画鉴赏家张丑曾说:“鉴赏二义,本自不同。赏以定其高下,鉴以定其真伪,有分属也。”结合这段话,近现代书画鉴定有四项任务,即断年代、辨真伪、明是非、别优劣。而目鉴是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依靠长期实践中培养出的富于审美经验的眼力,将书画本身的“笔法、墨和色、结构和剪裁(或称样式)”列为鉴别要素。这是徐邦达先生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观点。这对于鉴别者素质的要求非常高,既需要有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敏锐而准确的直觉把握眼光,又需要讲求学理和方法。实际上,目鉴的能力是一种知识积累、升华的结晶,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比较、修订和研究,才能提升目鉴水平,才能把过往全凭感觉、讲不清道理,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鉴真识伪的本领,逐渐变成经过努力便可掌握的学问。

董寿平 黄山松云

对于企业家或企业博物馆来说,选择品行端正的行家里手充当顾问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以真品的价买了假货,既损失了资金,又挫伤了收藏的兴致与锐气。同时,还要保持风险意识和良好心态,不要一味的以赢利为目的,也不要盲目跟风,凭一时冲动去购藏,收藏的前瞻意识很重要。更不要四面出击,兼收并蓄,以量取胜。

十几年来,苏永贵先生致力于近现代名家书画的收藏,并建立博物馆把个人收藏对外展示,将私人行为或企业行为转换为社会公益行为,这是对企业品牌、企业文化的战略性投入。现又聘请专家学者鉴选藏品,编辑出版《艺苑觇标》图集,以书画作者为脉络,按照年代、题材、地域、流派进行标引分类。事实证明,图集的质量取决于作品鉴选的水准,固然有时限于鉴者编者的认识,但也会囿于各种原因违心作出结论而带来的影响,包括启功先生说的挟贵、挟长、护短、尊贤、远害、忘形和容众。前六项是因扰鉴定的原因,后一种则是鉴定者应自我警惕保持的态度。令人欣慰的是,我过目了送来的主要藏品,可以说是真、精、新(品相好)。据我所知,入选图集的藏品遵循了四项鉴审原则:一是真而无疑,二是具代表性,三是审美价值,四是社会影响。专家们行使否决权,摒弃了若干巨资购藏的名家书画。其实,这摒弃的不只是疑伪的作品,而是鉴定中的世故人情。因为价格从来就不是判断真伪的标准。

这本图集是雍贵艺术博物馆的创建者对于投资收藏与书画鉴赏的总结和心得,是传承文脉和家风的良好方式。对于学术研究、普及知识,以及推广正确的收藏理念,无疑也是大有裨益的。

是为序!

2019 年元月写于沽上

猜你喜欢
艺苑图集真迹
金色艺苑
金色艺苑
世界抗疫图集
首创数娱和平精英电竞大赛现场图集
滇风艺苑
血泪史诗
动物打呵欠图集
图志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画错的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