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引导自学”型课堂中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

2020-09-12 14:05陈彧
考试周刊 2020年76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

摘 要:“引导自学”课型,强调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小组讨论正是这种学堂的精彩展现。小组讨论是“引导自学”型课堂的核心,也是这种模式课堂学习的主要过程。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发现,有效的小组讨论是自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未来的课堂的最高境界就是“自育自学”。而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有效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才能让“引导自学”型课堂越走越远。

关键词:小组讨论;同伴学习;“引导自学”型课堂

萧伯纳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一下,那么,我们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至少有两种思想。”交流可以增进感情,交流可以达到互助,交流可以共同进步。《新课标》也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何老提出的“自育自学”正是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在“引导自学”型课堂中,学生在明确重点和围绕重点自学后,带着自己的探索和发现进入小组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尽情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获得本组其他成员的想法,获取经验,培养能力,共同进步。而“引导自学”型课堂中的小组讨论正好提供了这一契机,在平等的前提下,在友谊的互助下,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个人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 认真倾听,同伴学习更易被接受

小组讨论是同伴学习的一种载体。在小组讨论中,认真倾听其他人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小组交流中,要有耐心倾听完别人的回答,不随意插嘴。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学会倾听,才能更好地融于小组讨论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引导自学”型课堂的教学效率。

小组讨论是增进感情交流的一个有效渠道,是解惑解疑的重要方法,是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由于每位学生都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讨论,互相切磋,所以大家就不会感到竞争的威胁存在,就不会担心有人贬低、嘲笑自己。有的是同学间知无不言的心灵沟通;有的是同伴们坦诚相待的思想碰撞;课堂上流露着倾听、关心、爱护、帮助的真挚情感,洋溢着真诚、信任、专注、谦逊的和谐气氛。于是,求知识、学本领的过程,同时成了情感交流的过程,而且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正因为小组讨论有这样的一个优越性,更有利于学生之间潜移默化的同伴学习。

(一)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意识

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不是孤立的个体,小组成员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个人表现得好,不能说这个小组就优秀,相反,小组内每个人表现得好,这个小组才优秀。所以你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本组内学习困难的学生,小组长应带头起到榜样作用。同时,学习困难的学生只是学习这方面比较薄弱,其他必有一方面值得你们学习。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在分组过程中,把学生分到不同的小组内,同时,这个小组内还需要有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以生带生。学生通常会主动或者被动的参与讨论,主动时,小组长应尽量把机会给他,其他成员做到仔细倾听,积极关注;被动时,小组长要有意识地把他拉进讨论中,提出一些簡单问题,让他始终觉得在参与讨论,他是小组的一员,而不是被孤立的。

(三)小组成员之间真诚互助。

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对知识的不解,在小组讨论中,有的学生经过讨论能较快的把不理解的知识很快理解,而对于学生来说,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讲解,而这种同伴间真诚的互助,不仅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更是友谊的诠释。孩子教孩子,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年龄以及生活经验,思维方式都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同伴学习更容易被接受。

二、 鼓励肯定,让每个人都表达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合作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或许,在小组长或班级积极分子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事实上,仔细观察,每一个孩子都有其天生的表现欲,他们希望获得肯定,获得赞许。

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可以很好的展示自己,但是我们却发现有一些学生选择沉默,在课堂上显得格格不入。究其原因,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其中,有一条是公认的本质原因是没有自信,没有兴趣,难以融入。在小组讨论中,当其他孩子讨论得热火朝天时,他们更多的是安静的聆听,不发表自己的任何观点,甚至轻易否定自己原先的想法,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尤其是小组长;而还有一些孩子,他们总喜欢在讨论时,做一些与讨论内容无关的事,说一些与讨论内容无关的话,或者是小捣蛋之类的,也显得与大家格格不入,但是又想被大家关注,却是不被认可。对于这样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鼓励是一种积极关注,鼓励是一种肯定,鼓励是自信的外界创造者。鼓励一定要恰到好处,不能夸张过分、言过其实,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于他的真诚,还可以在鼓励中提出一些看似很小的、轻易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有种被关注感、被期待感。在小组讨论中,这种鼓励的作用就明显了,相对来说,受众群体小了,外界给予的紧迫感也就小了,学生获得鼓励,得到肯定后,更加愿意参与到讨论中。每次的鼓励,相当于一种正能量的传递,让孩子们一点点的重拾自信,建立自信。鼓励每一位学生去表达,肯定他们的想法,让每位成员参与其中,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小组讨论。

三、 善于思考,观点不同敢于质疑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答问的积极性。质疑是小组讨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能对他人的回答进行批判性质疑

设立的小组中一定有一些具有带头作用的领军人物。小组讨论时,不管是小组长,还是数学学霸,敢于质疑他们的回答。在“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小组长在总结商不变规律时提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时有一位小组成员说到:“相同的倍数是多少都可以吗?”于是,他们一组人在这位同学的质疑下,完整的归纳出商不变规律。

(二)教师及时鼓励,让班级形成质疑的学风

如果有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敢于质疑,教师一定及时给予肯定。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这位学生一定会继续保持质疑的态度学习数学,其他同学看到被表扬,也会积极努力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对于平时不善于发言的孩子,如果某一次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更要大肆表扬,增强他的学习信心。即使他的想法不合理不正确,也要对他的态度给予高度肯定。

四、 教师引导,有效保证讨论质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小组讨论时,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小组里,一方面,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适时地加以指导,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帮扶学生。

(一)帮助学生理解经小组讨论后还未理解的知识

有些知识,可能本身难度就大,对于学生来说,就更加难了,這时候,教师就有必要走入小组讨论中,找到学生问题的所在,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形成技能,获得经验。比如,在教学求加减混合时,单纯计算学生都没有问题,但是看图列算式,有的孩子就不理解了,在小组讨论中,具体问题较易解决,但是,换一道题,学生就不易理解了,原因在没有搞清楚事情发展的过程,没有找到最初状态。所以,这时,教师就要抓住问题本质,引导学生去读懂图里的数学信息,帮助学生去理解题意。

(二)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并不想一言不发的,他们也很希望能融入集体,参与讨论。我们经常发现,通常他们都是等别人说过了,再说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大多都是复述别人的。不能说这些想法完全不是他们自己的,只不过他们习惯了等别人说了再说,是一种不自信。退而言之,能把别人的想法重新说一遍,也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这时,老师可以追问:“我觉得你说的真好,还有没有其他的呢?”对于一些小组内调皮捣蛋的学生,其实,相当一部分思维很活跃,就是学习习惯不好,管不住自己,教师可以有意的提问:“愿意把你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吗?”“你说的很好,如果你能参与其中的话,我想就更完美呢!”在小组讨论中,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闪光点入手,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

五、 结语

“引导自学”课型,强调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小组讨论正是这种学堂的精彩展现。因此,有效的小组讨论是有效的“引导自学”型课堂的基本保证。只有努力提高小组讨论质量,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才能真正放手成为引导者。“引导自学”型课堂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何炳章.从教育原点出发[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89.

作者简介:陈彧,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师范附属小学二小。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
分析高中英语教师在阅读课小组讨论中的组织行为
小组讨论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窘境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1+1模式教学应用
试论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堂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试论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堂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
惜字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