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效益课堂“五步学习模式”初探

2020-09-13 10:37周汝云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自学建构

周汝云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已经成为制约语文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矛盾。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模式来改善这一问题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获取知识并非由教师来主导,而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在教师或者其他辅助者的帮助下,利用已有的经验或者认知,对于新知识进行重新解构,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从这一理论来说,学习者应该在学习过程当中发挥自主能动性,而教师只是一个辅助作用,但是要完成其指导职能,发挥其独特的促进作用,避免以往的填鸭式教学。

基于上述理论,笔者认为,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构建效益课堂,应当遵循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教师的点拨指导为辅的原则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总结出了一种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学习模式——“五步学习模式”。现将此模式简要介绍如下:

1.自学感知

在新课程实施以后,自学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指标。结合建构主义的思维,自学能力并非由教师教出来,而是需要学生不断自我建构的一个过程,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动性,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进行什么内容的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进行自学,使其通过自学、感知,初步建構其知识的意义。由此,“五步学习模式”的第一步就是“自学感知”。在此环节,应当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1 提出学习目标要求。

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提出若干个自学目标和自学要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习目标对于学生学习的引领作用。学习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并把学习目标在课前告知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应该达成哪些目标。教师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其引领作用,开启建构思维的钥匙。

1.2.课前预习感知。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取得效益的前提。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课前预习就是要让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先初步感知学习内容,首先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联系,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同化”,并根据需要搜集相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因此,要在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进行预习。这样,学生在课堂当中就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

1.3.课初自学探究。

在上课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自学探究,并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成果。课初的自学探究就是要对预习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整理,也就是进行建构主义强调的让学生进行“自我协商”,即“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这是使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学知识之间进一步“同化”的过程,即建立“联系与思考”,进一步建构起知识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下同)时,可以提出如下学习目标要求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感知和课初自学探究:

(1)结合课文或借助工具书认识课文后的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自己感兴趣的词语。

(2)认真把课文读几遍,要读得正确、流利,并结合自己读课文后的感受,努力把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情。

(3)边读课文边想一想,“生命桥”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4)画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读了这些句子和段落你有什么感受。

(5)想一想,课文中哪些人物使你最感动,为什么。

(6)试一试,看看你能不能发现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你能不能学到一些呢。

(7)通过网络等方法查阅一下“白血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慈济医院”是一个什么样的医院。

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此环节也可以安排专门的自学课,让学生根据自学目标要求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2.展示生疑

通过自学感知,学生已经对所学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建立了初步的联系,并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考和成果。这种思考和成果应当让学生展示出来,在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进行“自我协商”,进一步建构起知识的意义。同时,在展示与交流的过程中,就可以暴露出一些存在的共性的问题,为进一步的探究与协作提供了资源。在此环节中,由以下步骤组成:

2.1.个性化展示自学成果。

让学生个性化地展示交流自学成果,展示交流的形式力求多样化,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对展示结果师生进行点评。在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要及时发现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于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不能回避,并且学生暴露的越充分越好。

2.2.梳理共性问题。

教师要在学生展示交流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和疑难点中,梳理出大多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些共性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教师指导的重点。

2.3.提出关键学习目标。

根据前面提出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共性问题提出3-5个关键目标。关键目标就是学生在本内容的学习中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的目标。学习目标是针对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来的。在自学感知阶段,学生对于学习目标中的部分目标已经通过自学达成了,这些目标就没有必要花大力气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了。但对于在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即关键目标就必须进一步的探究,使学生真正建构起知识的意义。

例如: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学情况展示、梳理共性问题后,可以提出如下关键目标:

(1)认识课文后的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使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3)反复品读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句段,说一说“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有什么含义,课文中的哪些人使你最受感动,为什么。

(4)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3.合作探究

根据建构思维,个体的学习过程并非是孤立的,而是具备一定的协作性,即便简单的知识,也是通过彼此帮助而获得,通过个体间的合作,让个体对进行重新建构,最后形成自己的认知。并且,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分解,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提出一定的假设、在过程当中的反馈以及最后的标准评价,这些对知识建构都有重要的价值,所以,合作学习模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一直提倡的原因。

通过自学感知和展示交流后,确定的关键目标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来突破这些关键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由“同化”向“顺应”发展。在此环节中,主要有以下步骤:

3.1.自主思考探究。

无论是合作学习还是探究学习,都应该以自主思考为基础,这样才有合作探究的条件。否则,合作、探究都会流于形式,没有实效。因此,在合作探究之前,应该引导学生围绕关键目标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首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起其初步的联系和意义。

3.2.小组合作讨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即学习小组)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把小组协作学习作为主要的环节。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于关键目标意义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依据展示交流自学成果中所暴露的问题的情况组建学习小组,交流对关键目标自学探究的所得,对难点进行合作探究,最后形成小组的共同成果。

3.3.展示交流合作成果。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思维与智慧(包括教师和每一位学生)要被群体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这种群体的共享主要靠展示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来实现。在展示交流时,师生要适时地对各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各小组展示的形式、方式都由各小组自主选择,力求多样化、个性化,并逐步形成小组文化。在展示时,教师还要注意倾听各小组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3.4.根据关键目标梳理关键点。

学生在合作学习后,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或是理解上的偏差,或是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未形成“同化”与“顺应”,等等。所以,在展示交流后,教师应当根据小组或团队展示结果梳理出本课时或本课题的知识点、要点、考点等关键点,对这些关键点要进行必要的强化。

例如: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以上四个关键目标,并展示合作成果后,可以梳理出如下几个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点:

(1)会读、会写、会用本课的12个生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一定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3)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4)使你最受感动的人物有什么高贵品质。

(5)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会写表现与人之间真爱的事。

4.点拨解疑

建构主义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学生展示交流合作学习的成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即梳理出来的关键点,教师有必要进行点拨、讲解和引导,这样,所学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学生建构起来的知识的意义才是正确的。一是要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二是要点拨引导关键点、知识点、考点, 三是要对关键点、知识点、考点练习强化。

例如: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1)你怎样理解“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这句话?“凋零”、“唯有”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2)“小錢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前,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在这两句话中,小钱和台湾青年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他们有什么不同?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前,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说明了什么?

(3)反复品读“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句话,联系前文说说“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4)课文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两个不同的场景,这在写作上是什么方法?这种写法在这篇课文中有什么好处?

(5)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感受很深吧。说一说你的感受,并通过朗读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

五、梳理归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意义建构不仅是某个知识点的意义建构,更重要的是某个学科,某个学习内容、专题等的整个知识体系的意义的建构。在教学中,学完一部分内容或一个专题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其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梳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意义的建构。否则,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可能只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所以,“梳理归纳”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此环节中,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5.1.自主梳理归纳。

让学生对本课时或本课题的关键点、知识点、考点等进行自主梳理归纳,对知识体系进行自我建构。

5.2.小组合作梳理归纳。

把自主梳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并形成小组的共同意见。

5.3.展示交流梳理归纳成果。

小组展示交流梳理归纳的成果,形式力求多样化、个性化。如形成知识体系的逻辑框架图等。

5.4.教师小结强化。

教师根据展示交流的情况进行小结,进一步强化知识体系的建构。同时,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例如: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归纳出这样的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五步学习模式”自始至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体,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所以,实践证明,“五步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自学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建构游戏玩不够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