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小的心灵播撒下传统音乐的种子
——《中国民歌钢琴教程》评析

2020-09-14 02:31文/
钢琴艺术 2020年5期
关键词:钢琴曲教程民歌

文/ 杨 树

由杜亚雄编著、陈烨编订的《中国民歌钢琴教程》(以下简称《教程》)一书于近期出版问世。尽管此前曾听说过杜老师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但当看到厚厚的三部中国民歌钢琴曲集的时候,笔者还是感到了惊喜与震撼。330首中国民歌改编的钢琴曲,涉及56个民族,涵盖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34个省、市、自治区等,而这些作品几乎都由杜亚雄老师一人改编,并由陈烨编订为教程,让笔者由衷地钦佩。

熟悉杜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民族音乐学家,而民族音乐学家编写钢琴教材,并且是初、中级演奏难度的基础教材,似乎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想必是因为这部教程对于我们太重要了。中国目前有数千万琴童,如何在幼小的心灵播撒下传统音乐的种子,在民族音乐的沃土中茁壮成长,这是摆在每一位中国钢琴研究者面前的问题,也引起了音乐学家们的思考。而本书的编纂,无论对于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还是中国钢琴音乐建设,都是一项积极的举措。

一、通过钢琴学习民歌

本书虽是钢琴教材,其本意却在于通过钢琴学习民歌。作者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通过钢琴教育传承民歌,让“孩子们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弹奏它们,学会民歌的曲调,培养对民歌的兴趣”。

民歌与社会的生产、生活、婚恋、习俗等紧密相关,千百年来作为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有着无限丰富的作品,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民歌文化。然而,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进步与发展,现代化的、高科技的手段的产生、运用与介入,传统民歌的原有生存土壤几乎已被彻底改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杜亚雄老师曾调研过甘肃著名的“莲花山花儿会”。1964年,“莲花山花儿会”约有六万民众自发参与,可谓歌山歌海,走到哪里都是歌声;之后,花儿虽在“文革”后有过短暂的辉煌复兴,但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革,1984年再上莲花山时仅有六千人参加;2004年的“莲花山花儿会”已在当地相关文化部门的组织下进行了,如果没有官方组织,自发参加花儿会的人可能更少。我们希望民歌能够继续按照原有的样态在民间自然传承,并努力通过各种措施加强民歌的生态保护。同时也应看到,民歌在民间虽不会消失,但其生存环境的改变与转型是一种历史趋势,民歌是生活的反映,当原有生活模式发生改变时,民歌的生存方式也需要积极做出相应调整。

如何保护、传承本民族音乐文化,是摆在每一位中华音乐人面前的选择。前辈学者曾呼吁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让各级学校的艺术教育承担起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义务……通过学校传承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懂得本民族的艺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从而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①。当前,“学校教育已是民众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不可完全游离于这个文化传承的主流渠道”“通过学校艺术教育参与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可以改变当代民间社团、民间音乐家单一、脆弱的传承格局,有助于形成全面、多元、长效的活态传承机制”②。历史上通过学校教育保存民歌,有着成功的先例。孔子编纂、删节先秦民歌,汇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将之纳入乐教体系。当时的民歌生活虽不复存在,但民歌本体部分的歌词却奇迹般地保存、传承至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并在知识分子的教育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社会变革时期的特殊之举。

笔者认为,包括民歌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学校教育体系,应是一种多方位的做法与行为,其途径可以尽量多样化,让民歌覆盖到广义的教育体系的各个领域。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提高传统音乐的比例,编纂各类乡土音乐教材是一种有效的做法。同时,社会音乐教育也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开展对民歌的传承。中国目前有六千万学习钢琴的琴童,社会音乐教育应主动介入,让孩子们在学习钢琴的初始,就接触到民歌的养分,让中国传统民歌的旋律回响在钢琴的键盘之上,深入至钢琴演奏者的心中。将之视为无奈之举也罢,积极做法也罢,称之为传承也罢,开发运用也罢,客观上中国民歌确实多了一种传承推广的途径,这种积极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民歌的钢琴化呈现实际上是声乐形式器乐化的传统延续。中国历来有声乐器乐化的传统,很多民族器乐曲都由民歌或戏曲曲艺演化发展而来,民间的“吹戏”“咔戏”更是直接将唱腔改为器乐演奏。而用钢琴演奏民歌,大体上也属于声乐器乐化的做法。《教程》一书尽量按照民歌本身的面貌进行编配,基本保持了原有民歌的曲调样态。保存民歌需要有体量的保证,作者选取的330首作品,基本为各民族、各地区的经典之作,较有代表性,有一定的广度与厚度。在社会变革的时代,这也为民歌的多样化存在拓宽了另一种渠道。

二、通过民歌学习钢琴

本书的另一个积极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钢琴本土化与中国钢琴音乐的建设工作。钢琴是一种外来乐器,任何外来乐器要想在一个民族扎下根,都必须进行本土化,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应当产生于本民族音乐的沃土之上。

应当看到,百年来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积累已经有了积极的进展,但与一个钢琴大国的现实乃至钢琴强国的目标尚有差距。目前国内各类钢琴教材基本以西方作品为主,专业教材如此,考级教材也如此。当前国内的钢琴教学,大多都是沿着“汤普森或拜厄—599—299—740—肖邦练习曲”等这样的脉络。旅美钢琴家方仁慧教授即在此书序中直言:“迄今为止,我国钢琴教学仍然普遍以欧美传统教材为启蒙到中级阶段的主要教材。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琴童自然以西洋音乐的概念、审美和表现方式为工具来学习、理解和表现其他民族的音乐,这不利于他们将来学习具有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也无益于他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③这种现状亟待改变。祖国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基因,应当渗透到包括钢琴在内的各类外来音乐形式中,使之尽可能中国化。

历史上,西方国家也不乏这方面的成功实例。如玛祖卡原为波兰的民间舞曲,节奏较有特点,情绪活泼热烈,波兰音乐家肖邦将之创作、改编为钢琴曲。一方面,肖邦的《玛祖卡》并非民间原汁原味的玛祖卡,但客观上却使得玛祖卡的音乐元素得以保存、传承和推广,使其闻名世界;另一方面,波兰的钢琴音乐也因之具有了浓郁的本土音乐风格,而与肖邦的其他钢琴曲一道在世界钢琴乐坛独树一帜。类似的例子还有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等等。这些作曲家创作的作品虽然与吉卜赛音乐的原貌已大相径庭,但客观上都起到了传承、推广民间音乐的作用,同时也开拓了风格鲜明、成果卓著的本国钢琴音乐传统。

作者改编系列中国民歌钢琴曲的灵感,来自匈牙利音乐家巴托克和柯达伊的做法。20世纪初,巴托克和柯达伊曾经广泛采集匈牙利原生民歌,并将之改编为钢琴小曲献给孩子们,不仅以钢琴作品的形式保存了匈牙利民歌,也使得匈牙利钢琴音乐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作者深受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理念的影响—强调母语教学。民歌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流传最广的艺术形式,即便在社会转型、西方音乐与流行音乐盛行于中国的当下,其仍然以种种方式或隐性或显性地存在(如原生民歌、电影音乐、流行音乐、严肃音乐中的民歌元素等)。因此,通过民歌作为钢琴学习的导入,有助于拉近学习者与传统音乐之间的距离。学生们在弹奏本民族的民歌作品时,会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自我认同感,这是本民族钢琴曲的优势所在。民歌改编钢琴曲,实际上也有助于演奏者学习钢琴。

三、中国民歌钢琴教材的体系化建设

将中国民歌编配为钢琴曲的做法早已有之,中国民歌钢琴曲集亦有不少。早在20世纪20年代,著名音乐家赵元任先生即做了不少开拓性的工作,将《鲜花》《孟姜女》《纱窗外》《九连环》等民歌改编为钢琴伴奏,进行了和声中国化的试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业界陆续出版了陆华柏《中国民歌钢琴小曲集》,桑桐《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苗族民歌钢琴小曲三十二首》,王建中《陕北民歌四首》,陈铭志《民歌主题儿童钢琴小曲七首》,杨碧海《彝族民歌六首》,黎英海《民歌钢琴小曲50首》,樊祖荫《小花鼓—民歌儿童钢琴小曲61首》《儿童钢琴小曲—中国各民族民歌56首》,陈鸿铎《中国民歌钢琴复调小曲40首》,生鸣与冯丹《中国民歌复调钢琴作品50首》和铁英《内蒙古民歌钢琴小曲60首》等。

以上民歌钢琴曲集各有特点,编配民歌的出发点也各不相同。例如,赵元任、黎英海等编配民歌的主要着眼点在于探索和声的中国风格,即如何将西方和声与中国五声调式结合起来;樊祖荫为了系统研究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更是专门编写了两部民歌钢琴曲集,为《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一书的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陈鸿铎、生鸣、冯丹等编配民歌,是为了探索中国民族风格的复调音乐;而王建民等则对原民歌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与创编,留下了较有影响的钢琴作品。

本《教程》是一项接力性的工作,其基本立意却不在于和声复调的探索,甚至不在于改编民歌本身,而是将民歌钢琴曲由浅入深编纂为教材,让最初接触钢琴、有初级或中级程度的孩子们喜欢,这是一种全新的实践。中国钢琴教材需要进行体系化的建设,而本书体现出了一定的“集成”的特点,在初级、中级难度的民歌教程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全书共分为三册,每册收录110首民歌改编钢琴曲。

第一册大致相当于《拜厄钢琴基础教程》《车尔尼钢琴初步教程》(Op.599)程度。其先为单手演奏的白键五指练习(《割韭菜》《北京东金山上》《挑担号子》等);再为单手黑键练习(《蜜蜂姑娘》《送四门》等);之后是双手齐奏(《空齐舞曲》《扎恩达拉尕》等);然后过渡到主调音乐(以单音为伴奏、以音程为伴奏、旋律在不同声部)和复调练习(模仿复调、多调式并置模仿复调、对比复调);最后是右手弹奏各类旋律,左手辅以和声音程或柱式和弦、半分解和弦、分解和弦,以及右手弹奏单音与多声部、右手弹奏音程或和弦等。

第二册大致相当于《车尔尼钢琴初步教程》(Op.849)程度。考虑到中国学生的特点与接受程度,本册以从主调到复调,再到主调、复调并存的思路编写。先从主调音乐练习开始,包括以和声音程或柱式和弦为伴奏、以低音层与和声为伴奏、以分解和弦为伴奏、以多声织体为伴奏;然后进入从主调到复调的过渡练习,包括多声部练习、旋律在不同声部交替;继而正式进入复调练习,作者将之分为对位声部有独立旋律意义、模仿复调等类型;最后进入综合风格的、兼有主调与复调织体的练习环节。

第三册大致相当于《车尔尼钢琴初步教程》(Op.299)程度。该册专门进行调号的变化练习,且各民族民歌音乐风格差异较大,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作者有针对性地将各章两个单元内的调号进行远关系对峙,使得学生在一章中同时训练乐音体系相差较大的不同调性,增强对各种调式音阶的适应能力。例如,无升降号调与五个及五个以上的升降号调列为一个单元,一个升号调与四个降号调列为一个单元等。并且分别搭配五种类型的织体:旋律与伴奏不在同一声部的主调乐曲;旋律交替出现在不同声部的主调乐曲;运用复调音乐织体的乐曲;兼有主复调织体的乐曲;综合类型织体。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通过钢琴学习民歌、通过民歌学习钢琴,作者在编配民歌钢琴曲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性与受众的接受程度。因为,只有被大多数人接受,这种方式才能真正起到传承民歌的作用。演奏者只要认识五线谱,学过钢琴的指法,几乎从零基础开始即可使用本教程。

《教程》的三册曲集由浅入深,由简至难,最终达到覆盖各类民歌钢琴曲的常见织体,技术水平达到“299”便能演奏全部作品。

本书的体系化特点,有如下几点:一是覆盖面广。涉及全国共计56个民族的代表性民歌。作者在中国民歌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教程》中选编的作品有不少是他在数十年的田野工作中搜集到的,其330首的体量远远超出学界一般民歌钢琴曲集的数量。只有一定量的保证,方能在钢琴上进行较为全面的民歌传承。二是注意到了中国民歌的多元性。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民歌同样如此,既然名为《教程》,就应当将中国民歌的丰富性展现出来。全书汉族民歌与少数民族民歌之间比例大致均衡,少数民族由于民族数量多,曲目比例甚至略高一些。例如,蒙古族收录了《牧歌》《敬酒歌》等12首作品,哈萨克族收录了《阿勒泰》《黑云雀》等14首作品,即便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等人口较少的民族,也均有作品入选。三是注意相关知识背景的延伸与拓展。本书不仅仅是作品演奏训练,每首曲目后均附有作品简介与曲式分析,并附录有一册中国各民族民歌简介与按民族分类的曲目索引。这些有助于增强演奏者对于每首作品的理解,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理解该民族的音乐文化,体现出了音乐学层面的人文厚度。四是便于学习与传播。作者邀请钢琴家将330首作品全部录制成音响,受众可直接用手机扫码播放,极为便利。凡此种种,均体现了作者希望用钢琴学习民歌,用民歌学习钢琴,进行中国民歌钢琴教材体系化建设的良苦用心。

四、几点倡议

《教程》将民歌钢琴曲进行体系化的建设,改编为循序渐进的教程,在中国民歌传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进一步考虑如何进行中国钢琴音乐的体系化建设。

中国是一个钢琴大国,在演奏者数量、国际比赛获奖等方面均已有了重要突破,但中国应当由一个钢琴大国向钢琴强国转变。梁茂春教授曾指出,我们与钢琴强国的“差距是多方面的,而最重要的差距是在于钢琴创作,在于我们的创作作品数量太少,质量还太稚嫩”④。笔者认为,我们一方面要在立足本土音乐的前提下推动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推出更多、更优的作品。另一方面要对已有的作品进行经典化的梳理。将中国作品纳入钢琴教学中,编纂系统的中国钢琴音乐分级教程,进行中国钢琴音乐的体系化建设,而不仅仅是主要学习西方的钢琴曲,将中国作品作为点缀补充。立足于中国作品本身的教程,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体系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钢琴音乐教程的编纂,应以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与技术训练为主脉分级进行。其中包含两条线索:第一条是经典作品的线索,这是教程的主线。将中国涌现出来的优秀音乐作品囊括其中。目前业界已经出版了五卷十集的《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七卷本的《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以及《中国著名作曲家钢琴作品系列》丛书,这些著作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钢琴作品,以历史年代或人物作品编排,均可以应用于常规的教学中。第二条是练习曲,这一类型可选择使用的曲目较少。根据不同级别作品的难易程度与技术训练的客观规律,一方面适当选录“拜厄”“哈农”“599”“299”“740”等外国经典练习曲;另一方面针对中国五声性钢琴曲与和声织体的特点,编写中国风格或贴近中国作品技术要求的练习曲。二者综合起来,既可以遵从科学规律解决技术训练问题,又能确立中国钢琴作品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民族风格鲜明、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国钢琴音乐学习之路。杜亚雄老师的《教程》,以及前述黎英海、桑桐、樊祖荫等的优秀民歌钢琴作品等,都可以成为中国钢琴音乐教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结 语

总体来看,《教程》是一部对传承中国传统民歌与发展中国钢琴音乐都非常有意义的曲集。翻阅、演奏这套曲集中的作品时,笔者常常感叹作者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间所付出的大量心血。正是出于对民族音乐的爱,使得作者暂时搁置专业学术研究,集中精力编纂民歌钢琴曲,以期在万千琴童幼小的心灵播撒下传统音乐的种子。中国钢琴民族化的发展目前最缺的就是作品和教程,我们也希望这部书稿能够引起更多演奏者与钢琴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推动中国本土钢琴音乐的建设。

注 释:

①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音乐研究》,2006年第1期。

②赵塔里木,《少数民族音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艺术评论》,2007年第12期。

③方仁慧,《序二》,裁《中国民歌钢琴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出版。

④梁茂春,《边沿的钢琴 钢琴的边沿—评〈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1913—2013)〉及其他》,《音乐艺术》,2016年第4期。

猜你喜欢
钢琴曲教程民歌
Integr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Speech Acts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夜的钢琴曲(六)
挽碧制作教程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How to Improve the English Learner’s Listening Dri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