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钢琴“说好中国话”

2020-09-14 02:31金红莲
钢琴艺术 2020年5期
关键词:二胡钢琴音乐

文/ 金红莲

“让钢琴说中国话”是杨燕迪教授提出的议题(2015),这在国内已达成共识。至于为什么说“中国话”,杨老师的说明尤为中肯:“通过音符来记载中国社会与政治生活的曲折路程。”①钢琴传入中国的一百年间,在这里生了根发了芽,中国人民群众通过钢琴抒发情怀,讴歌艰辛走过路程的足迹。那么钢琴怎样“说好中国话”呢?这一任务不仅在于为钢琴写作,更在于提高钢琴演奏者和听众的审美,以中国精神来奏响钢琴,使其成为更加动人、使人产生中国式心理体验的音乐。

一、音乐形式上追寻中国音响

中国作曲家为了让钢琴“说中国话”,呕心沥血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创作道路。从早期赵元任的和声探索、贺绿汀的旋律对位与主调的探索,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黎英海五声调式音阶,再到“文革”期间改编曲中摸索出的“琵琶和声”“顶针鱼咬尾旋律”发展手法,戏剧节奏的运用,以及改革开放之后的多元化音乐语汇等,无一不在探寻钢琴适合中国的表现方式。

音高方面的中国音调探索始于赵元任创作第一首键盘作品《花八板与湘江浪》,取材于江苏民歌。在这首乐曲中,他不仅自发主动地运用了五声音阶,更令人惊喜的是进一步变化调式系统而求出变宫。在同一时期的《和声进行曲》中可以看到,赵元任是娴熟地运用钢琴的三度叠置和声的,他以数学家的视域发现了五声音阶“五”的七次方可得78,125种调,七声音阶则可得823,543种调,从中可认定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虽然起步不早,但起点并不低,不仅有意识地要“说中国话”,还要“说地道的方言”。而罗忠镕的《托卡塔》《花团锦簇》里,运用“腔式”理论得出十二音,使钢琴的“中国话”拔高到“现代语言”。为使钢琴音乐中更加自如地运用五声调式,前人做了无数的努力,如黎英海的“五声调式音阶”,变化五声调式结合和声的转位②,可谓是天才之作。

黎英海对中国钢琴发展贡献不只是五声调式音阶与和声的结合,他还引用民族乐器的音律拓宽了钢琴的音响表现,如《夕阳箫鼓》中的“琵琶和弦”。“琵琶和弦”取材于琵琶的“四弦一声如裂帛”,属于非三度叠置,在钢琴八度内叠置四度或五度音程,从而构成微妙的二度音程,产生强烈中国民族音乐色彩。类似于琵琶和弦的中国和音还有“一束宫商裂寒玉”的“笙和弦”,以及“箜篌历乱五六弦”的“箜篌和弦”等。

钢琴音乐“说中国话”,相对于和声更为适合的方式是复调对位。早在1928年黄自便创作了《二部创意曲》,展现出了中国人创作复调音乐的超凡能力,简洁灵动的主动机在高低声部游刃有余、翩翩起舞,音乐真情亲切、温馨感人。他的得意门生贺绿汀在1934年“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以《牧童短笛》大展风采,一举夺冠,再次说明用复调来讲述中国音乐故事的可行性,以此为钢琴“说中国话”奠定了音响的“物质基础”。

除了音高,中国旋律中的另一重要要素是节奏,音高添加节奏,如虎添翼,立马增添了精气神。作曲家储望华1977年创作改编的《二泉映月》是广为流传的经典钢琴作品,其中运用的节奏是民族打击乐的节奏“康采康”。“康”为锣,“采”是钹③,传统节奏的阴与阳是以抑与扬的生命脉搏来传递的中国思维。再如陈怡的《多耶》,“虽然没有直接采用传统音乐的现成材料”④,但间接采用了民间打击乐合奏,对全曲的节奏组合和节拍变化进行了全面的设计。作曲家在音乐形态方面摆脱了生硬的传承,在审美习惯上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优秀的音乐文化思维特征。

二、音乐内容中塑造中国意蕴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中国钢琴音乐领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传统音乐形态与传统音乐的观念,在内容研究中深入探讨的是对“礼乐”的认识,因为这是中国传统音乐人文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从礼乐角度看音乐是“仁义”的艺术表现,孔子曰:“人而不仁,如乐何?”儒家理解为音乐活动是关乎人性的内容,是塑造人、培养人的过程。“仁义”教育贯穿礼乐,音乐有利于人性塑造,通过音乐体验得到美感升华。

另一中国传统音乐中有重要影响力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以此来看音乐是“天地之气合而生风,以声十二律”(《吕氏春秋·音律》),即音乐是天地自然的产物,因而强调音乐的自然属性,音乐的本质在于自然无为。这种思想深入到中国钢琴音乐的优秀作品,其代表是赵晓生的《太极》。此曲分八个段落—破、承、起、缓、庸、急、束,暗示了“八卦”“八股”,实际上是来自唐大曲的“散—缓—庸—急—散”的大致速度逻辑,或可看作是唐大曲式的结构逻辑的一种浓缩,这八个段落隐含着拱形对称或倒装再现的奏鸣曲式。“破”段落以代表“阴”的C与代表“阳”的降D(升C)结合开始,并作为该段落的主要音高材料。“承”段落先以六连音的节奏型为背景,衬托着一个高音区的旋律,犹如阴阳混沌世界的萌动。“起”段落是对比复调部分,而“入”段落可看作是华彩段落。此曲音乐形态上表现了“倒装再现”的隐形结构⑤,可称之为“六十四卦音集的周易体”。

提到体现阴阳哲学的钢琴作品,不得不提张朝的《皮黄》,此曲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构思为乐曲发展的基本理念,提炼出“C、降B、G”三个音来构成创作元素,并把这些主要核心音渗透到旋律的内核以及和声构建的主要逻辑,运用京剧的发展手法,勾勒了祖国的壮美江山,形塑了大义英勇的伟人形象。不仅在音高中、思维中,节奏中也包含阴阳,如上述“康采康”中“采”虽然在弱拍位置,属阳属动,突出矛盾,最终到走向属阴属静的“康”,这种思维模式体现了八卦象思维。

随着中国传统音乐形态与内涵的深入探讨,研究者借用绘画的“色彩”概念,结合中国地理特点,把汉族民歌的地方特色总结为“民歌色彩区”⑥。此理论依据地理文化背景或体裁风格,分成若干个民歌流传区域⑦。从“色彩理论”来看鲍元恺的《炎黄风情》中民歌的特点:江苏扬州小调《杨柳青》像江南风景婉约清秀缠绵灵动;陕北民歌《女娃担水》具有黄土高原空旷苍茫色彩⑧;西南地区的多山地形造就了音调多跳跃、音域宽广的地方特色,如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而河北民歌《小放牛》在明快的对答中展示了风趣俏皮的特色。

三、表演实践中培养中华乐感

要让钢琴“说好中国话”,关键的技术环节是表演,好的表演成就好的作品。音乐是一种表演的艺术,无论是高深的钢琴作品,还是通俗易懂的音乐,都需要演奏转换成音响来完成作品,所以加强音乐表演是中国钢琴成就发展极为重要的部分。钢琴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主要体现在速度与力度上,下面以储望华《二泉映月》的前六个音为例,比较二胡演奏与钢琴演奏的音频,来探讨中国钢琴音乐表演的内涵建构。

储望华《二泉映月》,第1 小节

上例是钢琴乐谱的前六个音,为便于探讨,在此给每个音标记了序列号。笔者分别选择两个行业声望极高、音频广泛流传且成为教学典范的优秀二胡及钢琴演奏版本进行分析(在这里不涉及讨论两位演奏家的行业评价,只是通过观察比较传统乐器与钢琴的演绎来思考如何在钢琴上“说好中国话”)。

图1是自主研发的力度与时值分析软件,其中,上方是二胡演奏音量可视图,下方是钢琴演奏音量可视图。图中所显示钢琴的序列。第3、4、5、6音逐渐渐弱,对照乐谱升c2—a1—升g1—升f1音高由高走向低的下行走向,符合西方钢琴音乐表演理论规范的演奏。再看二胡的序号3与4之间做了渐强,4与5之间是渐弱,更不可思议的是演奏第6个音时做了大渐强。这个二胡演奏版本不是特例,而是二胡演奏版本中普遍存在的,且成为惯例的演奏情况。不同于西方钢琴表演理论的情况在图2中也十分鲜明的,图2是同一音频时值测量的可视谱,上方为二胡,下方为钢琴。

图1 《二泉映月》二胡与钢琴演奏音频音量对比图

图2 《二泉映月》二胡与钢琴演奏音频时值对比频谱图

西方钢琴音乐表演理论中有“在速度与力度关系上,一定程度遵循着渐快渐强,渐弱渐慢”⑨的表演规律的说法,而中国钢琴音乐表演不仅遵循着渐快—渐强、渐弱—渐慢的表演规律,还有渐慢—渐强的表演内涵。从钢琴音乐乐句结构来看,音的形态向上走会出现渐强—渐快的规律,而以此例子来看,音向下(升c2—a1—升g1—升f1)则出现了音量由大变小再加大的瞬息万变的音乐表现。可谓“风云万变一瞬息,红尘奔走真徒劳”,把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刻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因音乐的理解不同而演奏出截然不同韵味的案例,使这首《二泉映月》让不同的人听出不同的味道,有人依据标题听出了“借鉴欧洲钢琴音乐汇总描绘月光、流水一类形象的手法”;而阿炳的朋友陆墟则说“阿炳在沥沥飞雪中左肩挂着二胡,咿咿呜呜拉着琴,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这场景、这音乐何等的悲壮:1991年,美国“圣路易斯国际音乐记谱法会议”中,英国音乐家柯林斯在听完阿炳的录音后直言:“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当下中国钢琴音乐表演“路漫漫其修远兮”,蒲方老师要求“加强表演,推进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研究者则进一步呼吁:“加强中国钢琴表演,提高中华乐感。”中国钢琴吸收传统音乐气之所性,气可以养而致。

结 论

中国钢琴音乐既是世界钢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20世纪以来,钢琴在中国萌芽并茁壮发展,成为现今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希望通过以上的研究来丰富中国钢琴音乐的表演内涵,以此来推动中国钢琴音乐文化自觉理论的建构与发展。文化自觉是指在文化上觉醒与自觉的行为,对中国钢琴音乐文化自觉可理解为进入中国钢琴百年时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与自我超越,中国钢琴音乐要“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关于如何让钢琴“说好中国话”,笔者认为,其一,要规范地演奏。准确的音高、节奏、速度及和声曲式是钢琴演奏的基础。其二,要提高音乐表演表现力。当下处于高端技术发展时期,程式化表演甚至可交给机器,用电脑软件来编写程序,而钢琴演奏者用心用脑诚恳的表演,与听众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交流,更显珍贵。记得一位人类学家说过,音乐是极为“残忍”的艺术,因为它要用听众的时间,是生命的艺术。这里要申诉,音乐带给人的是一种生命体验,是全新的精神品质。最后,钢琴“说好中国话”一定要体现中华优秀音乐文化。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来创作中国钢琴音乐、演奏中国钢琴音乐,以中国的文化方式,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主导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黑格尔曾言:“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掌握了一门科学时,才可以说这门科学属于这个民族。”⑩在构建钢琴学科的道路上,只有接续中国文化传统,扎根于世界,才能形塑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韵的钢琴音乐。

注 释:

①杨燕迪,《让钢琴说中国话》,《钢琴艺术》,2015年第11期。

②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出版。

③赵砚臣,《阿炳的二胡演奏艺术及其形式美》,《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3期。

④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202至208页。

⑤李名强、杨韵琳主编《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年出版,第252页。

⑥江眀惇,《汉族民歌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8页。

⑦周青青,《中国民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165页。

⑧金红莲,《汉族民歌类钢琴曲中的中国和声色彩性探索》,《民族音乐》,2018年第2期。

⑨高拂晓,《音乐表演表现力的多位视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⑩黑格尔,《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第187页。

猜你喜欢
二胡钢琴音乐
二胡奏出精彩人生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一把二胡
纸钢琴
音乐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