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实训环节中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施

2020-09-14 11:47关玉欣李雷孝
科教导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实训教学方式考核

关玉欣 李雷孝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80)

0 引言

早在2010 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1]随着各大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迅速由精英模式变成了大众模式。另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教育资源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这也造成了来自不同省份的学生在学习认知、能力和潜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高校的传统教学中采用无区分的统一授课模式无法保证整体的教学效果。

走班制教学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受到各高校的推崇,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更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关于走班制教学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一是认为走班制属于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在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是以固定的行政班和走动的学科分层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2]二是认为走班制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按照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来进行分班,不同班级层次的学生,其学习内容、作业、考试难易程度、学分分值都不相同;[3]三是认为走班制教学是一种学习组织方式,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根据预先制定的学习计划,以“走班”的形式,“流动”到自己将要上课的班级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4]可以说,不管走班制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还是学习组织形式,都强调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有所不同的是,走班制教学是基于学生自主选择下,在行政班与学科分层教学班之间流动学习;而分层教学更侧重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水平不同,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而展开教学活动。

我校与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11 年开始签署人才培养协议,整合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采用“3+1”模式,即前3 年在学校完成学科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学习,第4 年在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实训基地完成项目实训任务。本文中讨论的走班制教学方式适用于实训环节中。经过前三年的校内学习,学生在专业知识储备、学习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在项目实训环节的教学不能再延续在校期间统一的教学方式,必须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采用有区别的教学方式,发挥不同学生的长处,走班制教学的构想由此而来。

1 走班制教学实施前的准备

走班制教学的实施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需要校、企双方在现有教学条件、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班级建制、学生选课、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达到实施的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之上方能实施具体的走班教学过程。

1.1 教师的准备

走班制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具体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因而教师的素质在走班制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实施之前需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集中学习或者短期培训,让教师领会走班制教学的特点和精神。大致的准备工作包括:(1)集中学习走班制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案;(2)制定详细的章节教学目标;(3)制定进出班标准。

走班制教学过程中的进、出班标准是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为了达到教学效果,需科学、规范地制定进班与出班标准。根据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班标准是经学生自主选择,讲师对学生进行考核,根据考试分数的高低确定学生所在的班级;出班标准是学生主动申请课程考试,带班老师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和日常表现决定是否允许通过本门课的考试。

1.2 学生的准备

(1)组织学习走班制教学实施过程。学习内容包括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实施的原因及具体实施过程。在学习这些内容之后为学生的选班提供了参考,学生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班级。

(2)进出班考试和考核。走班制教学比较注重实践环节,在分班之前首先介绍走班制选班考核标准、进班标准、出班标准和考试标准、评价方式、学习计划,也为学生后期的选择提供依据。

2 走班制教学的实施过程

2.1 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前提下,以“重视理论基础、突出实践能力”为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加入体现软件行业新技术的课程用以适应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涉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等核心内容,本文中重点论述专业实践系列课程的修订。为了达到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实践系列课程设置如表1 所示:

表1 走班制教学实践系列课程修订

其中数据结构与算法综合设计、专业创新实践、面向对象综合设计和软件工程综合设计是企业级项目开发综合设计的先修课,学生在去实训基地进行企业级项目开发综合实训之前完成学习。学生在实训基地完成企业级项目开发综合设计和专业实习两门课程。

2.2 班级设置

走班制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分为基础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三类。每一类班级的教学内容均有区别。班级安排如表2 所示:

表2 走班制教学班级设置

2.3 过程管理

2.3.1 教师教学管理

教师教学管理包括学生晋级通过率考核、教师跟踪记录考核和学生调查问卷考核三方面。

学生晋级通过率考核:根据就业宣讲时间倒推时间点,确定升级比率。整体学生的就业指标放在整个方向上,然后将比例分解到每门课老师。

教师跟踪记录考核:部门负责人定期抽查检查讲师对学生学习档案的跟踪记录情况,并给予考核。

学生调查问卷考核:学生每门课结束后填写讲师调查问卷,包括学业辅导情况、课堂氛围的调动、作业批改情况、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情况以及对讲师的建议等对讲师进行评价。

2.3.2 分方向考试

对学生的技术水平统一测试:根据考试分数的高低确定学生在初级班、中级班还是高级班。

考试试卷包括初中级一套题和高级一套题。初、中级试卷:内容包括 Web 基础、JAVA 基础、数据库基础、JAVA 高级和JSP 五门课,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和填空题,总分150 分。

高级试卷:内容包括 Web 基础、JAVA 基础、数据库基础、JAVA 高级、JSP、框架和安卓七门课,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和算法设计题,总分150 分。

2.3.3 学生学习档案

为每名学生简历学习档案,档案只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计划和讲师的跟踪情况记录及指导建议,学生晋级下一门课的时候,讲师将学生学习档案交给下一门课的老师。

3 考核方式的实施

走班制教学的考核过程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方面。采用过程性评价(课程考试)与终结性评价(项目)相结合,各占50%。

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标准为:课堂表现(30%)+考试成绩(70%),课程总成绩核算公式如下:

总成绩=每门课过程性评价相加的总成绩/课程数量

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核项目完成情况。原则上学生必须完成两个项目(一个中级项目和一个高级项目),但如果学生水平相对较弱,一直未能进级高级班,可以提交两个中级项目。高级班学生必须提交两个高级项目。

4 走班制教学的问题与反思

走班制教学的研究与探讨在我国已有数年,包括义务教育阶段。自分层走班制教学在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实施以来,其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反思目前走班制教学存在的不足,展望当前和今后分层走班制教学的需要,可以从多方面不断完善。

(1)理论性研究有待深入。本文关于走班制教学的研究着眼于特定校企合作背景下走班制教学的实施现状,提出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本文提出的理论研究过多停留在走班制教学的模式、特点以及具体实施过程的介绍,缺乏系统性、深层次的理论探讨。通过近两年的探索,从目前教学过程来看,文中对走班制教学的深度理论研究较弱,未来的研究应该深入总结走班教学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发展情况,结合不同行政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的实践经验,对各个高校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整合,深化走班制教学的理论研究。

(2)多维度研究有待加强。本文提出的走班制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基于学校(包括合作实训企业)和教学的视角,研究的范围局限于本校内部,没有从家长、社会等外部视角进行广度探索,缺乏宏观上的研究,也没有旗帜鲜明的创新点。本文关于走班制教学的研究缺与探索缺乏多维度的视角,课题所研究内容的开放性和创新性还有待加强。

5 结论

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改革必须从实践出发。要基于具体的研究主题与现实状况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学方式。走班制教学方式的提出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学习兴趣不同、认知能力不同、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采用同学科同时异步教学,具备不同的教学环境,再具备合适的教学材料,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板,够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很显然走班制教学方式的实施需要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包括师资、教学场地等,增加了学校和实训企业的负担。然而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这些投入都是值得的。

猜你喜欢
实训教学方式考核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内部考核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以“问题化教学”为导向 有效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