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的方法

2020-09-22 15:15付劲松
读天下 2020年20期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教书育人初中语文

摘 要:探究性教学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较为常用的,而且也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性教学的目的就是实现真正语文教育教书育人,以展现生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老师的职责是指导、引导、点拨,而学生则要独立开展学习,并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教书育人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者,同时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和发现者。因此,在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双重推动下,加强学生探究能力,克服“高分低能”的教育弊端,就成了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初中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对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进行分析研究,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修养,丰富教学内涵

探究性教学体现了教育理论的发展成果,是从“探究性”的角度出发,去实践现代教育理念,将纯粹的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方法,从实际教学行为中,表现和实现教学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使用探究性教学前,应该注意按照教学的需要,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补充加强,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把理论有针对性的融会于教学活动中。如从加强心理效能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更多的认识,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

例如,在《孔乙己》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大约的确已经死了”这句话进行个人阐述,阐述鲁迅这一写作手法的实质内涵。事实上,大多数教师会从文章中、从孔乙己的命运来推断“孔乙己死了”。这样的推测无可厚非,但是既然是探究性教学,就应该往具体探讨性的角度入手,如探讨小说写作中的这一“断点”和“空白”的作用。从《孔乙己》中老师们不难看出,这是鲁迅给读者的解读空间,是使文章散发永恒魅力的地方。初中语文教师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向学生阐述,那对学生而言是具有难度的,因此,从增加心理效能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采取“阶梯式”的启发方式,让学生步步为营,不断深入,先从常规的角度,让学生从某种程度上确认孔乙己“生死”的问题,接着,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议,再引导学生分析大家观点冲突的原因,学生自然知道这是个人看法的差异造成的,而这正是鲁迅小说这样结尾的伟大之处,即文学的文学张力和想象力。这样学生从教师简单的引导下,可以一步步地进入探索语境,而且信心会得到不断的增强。

二、 设置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熱情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是探究性教学必备的环节,也是常有常新,极具效率的教学方式。从某种意义上看,问题设置的质量,决定了探究性教学的效果。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更能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收获有效的知识;反之,如果问题设置不佳,那教学的效果也不会理想。如有教师在《陋室铭》的教学中,设置的问题是“文中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这样的问题事实上是不具备探究性的,因为文中已经对其观点进行的明显的表述,学生对此类文章,已经形成定势,会在头脑中形成这样的答案“作者出淤泥而不染、有崇高的人格”等等类似答案已经成为学生进一步探索的障碍。其原因就是问题没有争议性,学生的探索方向在没有探索前已经趋向一致,探索自然很难深入。而教师如果设置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那结果就可能好得多了。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古之圣贤隐居,是以退为进,目的不是隐居,而是博得天下人的赞誉和统治者的赞赏,请同学们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问题是具有争议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对这样的问题表现出求知欲,在课堂上,甚至在课后会对相关言说进行资料查询和论证,这样的探究性教学才是成功,才能让学生在查找资料和讨论中获得更多知识。

三、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逐步形成能力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展开的。如在进行语文综合活动《戏曲大舞台》的教学过程中,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去网上、报纸杂志上搜集,或采取现场观察、采访有经验者等方式,探究什么是戏曲?戏曲在我国的形成?河北的地方戏曲有什么剧种?在什么地方表演?有什么特色?有哪些著名剧目?等等。让学生围绕着一个大主题“辐射”出来的许多小问题展开专题性研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学习力度。比如,计算机网络为学生开展这种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样的手段开展研究性学习。

四、 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

问题是研究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探究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将学习置于研究性学习情景中,不仅是激发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途。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

例如,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可分三个步骤设疑:

(一)在学习活动的开端处设疑

同学们速读课文,按照文章情节发展顺序,说说文章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请试着用一句话概述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教学开始,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这一活动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后,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在学习活动发展时设疑

请同学们全班合作学习,找出本文中哪一点最能打动你们?为什么?或者说你们认为本文哪个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先独立思考3分钟,然后全班讨论交流,最后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对文章的精彩之处加以简要的评述。

教师在这一部分设问,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学生进一步思考,经讨论共同研究,然后汇报,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欣赏了精彩片段,对情节和细节描写进一步赏析,深入理解了课文。

(三)在学习活动尾声处设疑

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彩虹,目的在于要从动物身上折射出人性的亮点和生命的光彩。同学们请思考,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你认为“飞渡”反映了什么精神?你感悟到了什么?应从不同角度思考。

这样,通过探究问题的呈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

付劲松,河北省廊坊市,河北省文安县辛庄中学。

猜你喜欢
探究性教学教书育人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教书育人》编辑部公示
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优化教学策略,保障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
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5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