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谱写不朽篇章的乔治·何克

2020-09-26 02:06刘国忠
国际人才交流 2020年9期
关键词:山丹学校学生

文/刘国忠

2015年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的欢迎晚宴上深情地说:“我们不会忘记英国曾经向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济和道义援助。一个中文名叫何克的英国记者,积极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撰文揭露日本侵略者暴行,还担任陕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

1939年10月,英国青年乔治·何克(George Hogg)来到了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的重要发祥地陕西宝鸡,从此投身中国工合运动,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从1939年10月到1945年7月,无论是当秘书还是负责培黎学校的工作,何克都以极大的热情忘我地工作,为中国工合运动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谱写了不朽的篇章,何克也成为联结中英人民友谊的纽带。

西北工合的洋秘书:考察中国农村,宣传中国文化

1938年8月,在汉口担任美国新闻社临时记者的何克,经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介绍认识了正在筹办工合的新西兰人路易·艾黎(Rewi Alley)。艾黎于是邀请何克加入,但条件是只发生活费而没有薪俸,并且工作量很大。艾黎告诉何克,如果他愿意,可以到陕西宝鸡的工合西北总部卢广绵主任处报到 。

1939年10月,何克来到了宝鸡,卢广绵主任安排他担任办事处的外文秘书,负责对外宣传工作。从此,何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合工作,足迹遍及陕西、甘肃、山西、河南等地,写出了许多描述工合社员生产生活的真实报道,为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工合运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担任“洋秘书”后,为了了解合作社的情况,何克每天下午都去合作社走访调查,请合作社主任介绍情况,谈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今后的成果等。后来,他又坐上卡车去汉中,帮助一个合作社起草商业计划书,并指导该合作社恢复生产。在有关宝鸡合作社的考察报告中,他指出一些规模较大的合作社因生产方式落后赔钱开始转变营销策略。在有关汉中合作社的报告中,他认为汉中工合的主要工作应是给当地人提供生产资金,推行标准化生产,把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重组成新的经济体,组织生产和销售,恢复当地因战乱受到影响的手工业。

1940年冬,何克花了3天时间,把400吨羊毛分别送到甘肃南部和陕西的军毯纺织合作社。在考察甘肃天水的合作社后,何克骑着自行车从天水一路向北,一天后到了以棉纺织业著称的秦安县。1941年1月, 何克去兰州考察合作社。在《工合通讯》上发表《边陲的毛纺工业》一文,何克详细描述了自己所考察的三个毛纺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并对他们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比较,为读者提供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

在晋东南,何克考察了抗日根据地由共产党员鞠抗捷领导的工合。何克报告称,当一些合作社因战争不得不停工时,工合事务所就组织社员们到学校学习会计、管理、历史和语文。虽然能够听到10英里之外的枪炮声隆隆作响,但社员们的日常学习并未受到影响。

何克多次到河南的洛阳等地考察合作社。他认为洛阳妇女合作社是合作社的一个典范,她们不仅组织社员生产,还进行文化教育,每天晚上坚持安排社员花两个小时学习或者排练音乐舞蹈。他对社员组织起来从私人手里购买设备建立的印刷合作社印象深刻,这个合作社从成立之初的25名正式社员,很快就发展为70名,在一年的时间里合作社实现的净利润达35000元。

1942年8月,在实地查看潼关以北平民县的灾情后,何克说:直到今天,我才幡然醒悟,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这些英雄孕育于平凡而普通的日子里,而不是我或者其他人笔下渲染的那个样子。

考察合作社之外,何克还积极参与工合西北办事处其他方面的工作。此外,何克还随时将自己对中国农村风俗、人情、地理、文物等的考察、采访和研究心得发表在英国的报纸、杂志上,宣传中国文化。

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校长:把一切送给学校

1942年春,何克被任命为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校长。工作中,他发扬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集校长、代课教师和生活辅导员于一身,处处以身作则,努力培养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很快使学校工作走上了正轨。

为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培黎学校成立了学生自治会,组建了伙食、墙报、劳务、图书读报、体育、娱乐戏剧等6个学生工作部,让学生实际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引导学生办起了消费合作社,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合作社的管理技能。

让学生在“干中学”是培黎学校的重要教学原则。教学中,何克实施“任务教学法”,让学生牵头建设纺纱车间;实施“项目教学法”,让学生接管高斯车间,完成“水轮机”项目工程,为学校一大批机器提供动力;实施“做中学”法,组织学生自己管理消费合作社。学校迁至山丹后,何克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木工、蒸汽机、发电机、车床、刨床、钳工和毛纺等车间的建设,将建设、生产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技能,也为学校的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建设适应培黎教育特点的教师队伍,何克一方面对学校现有教师进行培养和引导,让他们爱校如家;另一方面克服困难,派学习最好的学生外出学习学校需要的技术,回校后补充到学校的教师队伍中。何克的工作,奠定了培黎学校半工半读、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教育模式的基础。

为了培养学生以校为家,以工合为家,何克将艾黎的“亲情教育法”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双石铺,为了生计,何克购买了一些可耕地,种瓜点豆,让孩子们吃到新鲜蔬菜;没有牙膏就让学生用盐刷牙;衣服破了让学生自己缝;师生伙食的采购和管理也由师生轮流来做,人人平等;新生没有宿舍,何克就腾出自己的房子让学生住,而他又带领学生在山脚下挖窑洞住;何克不仅将自己会唱的很多抗日歌曲教给学生,谱写了反映培黎学校教育特点、朗朗上口的校歌,还常常组织学生下乡访问,收集民间歌曲学唱。他不允许学生阅读荒诞低俗的书籍,不允许学生撒谎,他指出,“我们要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集体,有效地进行工作,我们之间都必须忠诚老实,要说真话”。为增强学生的体质,何克不仅通过体育课编了一套体操科目,带领学生做;而且亲自带领学生上早操,从来没有间断过。为了加强对学生在用餐、就寝和遵守纪律方面的有效管理,何克将学生分成三个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管理。为了防止学生因地域观念拉帮结派,学校每年分四次将组别打乱重新调整。何克努力做的就是把培黎学校变成一个有机整体,一个踏实肯干、乐观向上、不怕苦、善于创造,并具有独特精神的集体。

何克给了培黎学校学生们很多教益,他让学生懂得了实干的重要性。和他生活工作相处了5年的学生范文海说,何克知道如何与普通人民一起工作,丝毫不以恩人自居或觉得他这样做有什么了不起。他给培黎学校的孩子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给了学生许多教益,这些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1944年艾黎和何克决定将学校迁址甘肃山丹。在艾黎前往山丹办理学校安置事宜后,11月底开始,何克组织安排汇集到双石铺培黎学校的60多名学生和少数教师、工人,从双石铺分批出发,冒着西北冬季严寒,长途跋涉1100多公里前往山丹。尽管一路经过了许多艰难困苦,但西迁的队伍中,除一名学生因心脏病死于兰州外,其余60多名学生全部于1945年3月胜利抵达山丹。在山丹,何克忘我地工作,直到1945年7月22日。临终前何克写下了这样一行字,“把我的一切送给培黎学校”。何克努力做的就是把培黎学校发展成为一所为“老百姓”开办的大学,真正从根本上为正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新社会增添力量。

“四个孤儿”的养父:视如己出,尽心照顾

1940年,在工合晋豫区办事处,何克遇到了因遭通缉前往晋东南工合事务所工作的共产党员聂长林,当得知他家里还有四个孩子和生病的妻子时,何克让聂长林放心,说回宝鸡后会全力照顾他家人的生活。何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洛阳回到宝鸡后,何克就通过工合社员联系聂家,把两个年龄较大的孩子送到双石铺上学,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接受技术培训。与此同时,何克还尽力接济帮助这个家庭。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没有几个人愿意公开帮助有共产党嫌疑的家庭,可何克却不管这一套。1942年夏,聂夫人去世后,最小的两个孩子被送进了宝鸡的“战时儿童保育院”。看到两个小孩子在保育院的生活很差,何克立即决定将身体多病、年龄尚小的老三和老四接到身边亲自抚养。从此,何克在从事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名副其实地成了“四个孤儿”的“父亲”,履行起了父亲的责任。何克经常为孩子们洗澡、理发,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了使体弱多病的老三强壮起来,何克和艾黎特意买回一只母山羊饲养,用羊奶喂老三,帮他恢复体质。1943年春天,何克把老三送到双石铺的双镇小学读书,不仅要求老三和其他小学生一样按时上下学,还督促检查他完成家庭作业。

孩子们说,如果没有何克对他们的哺育,就没有他们的生命。何克对他们百般照顾,真是一位非常称职的父亲,孩子们都十分热爱和敬重何克。

中英人民之间友谊的纽带:推动世界和平

到西北工合工作之前,何克曾以合众国际社兼职记者的身份采访报道了许多有关中国的新闻,广泛地宣传中国正在发生的事,为西方了解中国做了许多宣传工作。1944年美国小布朗公司在美国和英国正式出版发行何克的著作《我看到一个新中国》 。该书的出版,让世界了解到了20世纪40年代初真实的中国,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英国工党合作派下院议员乔治·伍兹在阅读了《我看到一个新中国》后,历经千辛万苦率团访问了位于中国西北的培黎学校。

1984年,由艾黎所著《Fruition—the story of George Alwin Hogg》的中文版《从牛津到山丹》在国内出版发行,这给了更多的中国人了解何克不朽人生的机会。1984年,纪念何克等国际友人的“山丹培黎图书馆”在甘肃山丹建成开馆 ;1985年山丹培黎学校恢复重建,1987年正式开学。进入21世纪后,山丹培黎学校与何克的母校、英国圣·乔治学校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展开了师生互访交流活动。1986年,在英国牛津大学沃德姆学院设立了一项以乔治·何克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并且将何克就读时住过的宿舍命名为何克宿舍;2015年,英中了解协会在庆祝成立50周年时,发起“英中了解协会2065”计划,决定设立“乔治·何克合作社教育基金”,支持新时期中国西北的合作社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延续何克的事业。

何克,是一棵由中国革命的鲜血和激情浇灌长成的坚实大树,他是出于对中国革命的信念而捐躯的。他不仅触碰到了点燃中国大地上荡涤一切污垢的熊熊烈火的中国革命的火花,而且自己也成了这场越来越旺的熊熊烈火的一部分。他是中国人民和英国人民的纽带。今天,何克的国际主义精神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促进世界和平、和谐发展的事业之中。

何克著作《我看到一个新中国》

猜你喜欢
山丹学校学生
青海6个山丹居群的继代培养效果研究
山丹种子表面灭菌方法筛选试验初报
山丹红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校推介
浅析农业禁忌形成的原因
聪明的学生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