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蕈汤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观察

2020-09-26 01:03赵建珍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16期
关键词:息肉结肠内镜

赵建珍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医院,山西 阳泉045008]

结肠息肉是一种以结肠、肠腔的隆起性病变为特征的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等,严重时可引发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癌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主要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但结肠息肉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术后存在复发的可能。本研究采用消蕈汤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医院收治的结肠息肉患者1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4例。对照组男43例,女41例;年龄22~65岁,平均(46.75±8.45)岁;病程2~12个月,平均(5.42±1.66)个月。观察组男44例,女40例;年龄23~68岁,平均(47.12±8.15)岁;病程3~13个月,平均(5.60±1.46)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结肠息肉的诊断标准[1]。腹痛,里急后重,腹胀,便血,黏液便;息肉伴发肿痛;符合手术指征,经常性便血,且发作频繁。②中医辨证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便血的诊断标准[2]。便血鲜红,大便干结,脘腹隐痛,舌红苔黄,脉弦。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存在恶性息肉者;合并有心、肝、肾等脏器疾病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选择仪器为氩气高频电刀(山东玉华有限公司,型号:YHA300),输出功率设置为20~40 W,氩气流量设置为2.0 L/min,将结肠镜置入结肠,对息肉进行观察。然后在息肉边缘1.5 mm肝侧和出口侧注射剂量为5~10 m L的肾上腺素注射液(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685,1 mg/m L)。当息肉与黏膜开始分离,且病灶周边黏膜发白后,采用圈套器固定息肉,用氩气高频电刀切除病灶及周围少许正常组织。最后在内镜观察下回收病理组织。术后给予卧床休息及常规治疗及护理。治疗4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消蕈汤口服治疗。药物组成:党参片15 g,薏苡仁30 g,黄芪30 g,莪术10 g,茯苓15 g,三七粉6 g(将三七粉装入胶囊中,温水送服)。加入清水1 000 m L,水煎至450 m L,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连续治疗4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术后4周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②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③发热、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肿块消失,或结肠息肉完全切除后伤口愈合;好转:症状减轻、肿块缩小,或未能完全切除结肠息肉;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变化[2]。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80/84),高于对照组的79.76%(6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结肠息肉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结肠息肉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结肠息肉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手术时间(min) 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h)观察组 84 4.51±1.13▲ 84.24±15.54▲ 15.54±4.62▲对照组 84 6.32±1.21 104.52±15.33 24.61±4.45

(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热1例,腹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8%(2/84);对照组发热3例,腹痛4例,腹泻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9/8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结肠息肉是从肠黏膜表面突起至肠腔的赘生物,与肠隐窝内肠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有关。该病病因主要是病毒感染、年龄、胚胎异常、生活习惯、遗传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引发腹泻、便秘、便血等症,严重时还会发生癌变。目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该病的常用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但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较长,且部分患者息肉未切除干净,可能会存在复发的风险。因此,预防和一次性治愈结肠息肉是临床工作的研究重点。

中医认为,结肠息肉可归于“便血”“肠覃”等范畴,认为先天禀赋因素及饮食因素是结肠息肉的主要病因,食用肥甘厚腻之品易生湿热,湿热下注大肠,传导失司,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而蓄积体内,湿聚为痰,热炼滓为痰,痰与热结为息肉。故治疗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主。消蕈汤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肛肠科张书信教授的经验方,主要由党参、薏苡仁、黄芪、莪术、茯苓、三七粉等组成。方中党参生津止渴,养血,补中益气;薏苡仁利水消肿,健脾止泻;黄芪补气止汗,利尿消肿,排脓;莪术破气行血,消积止痛;茯苓利水消肿,健脾止泻,养心安神;三七粉止血补血,可增强免疫力。诸药合用,具有健脾益气、利尿消肿、活血化瘀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利尿的作用[3];茯苓能够抑制细菌,调节免疫功能[4];三七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可增强局部血流量,有利于手术创面的愈合[5]。因此,消蕈汤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加速创面愈合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消蕈汤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

综上所述,消蕈汤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息肉结肠内镜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急性胰腺炎并发结肠瘘的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