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的城市意象与空间话语

2020-09-26 11:56祝小涵
文存阅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柏林

摘要:随着一战的结束与工业化所带来的经济的飞速发展,德意志的社会风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柏林作为集中体现德意志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大城市,不仅与德意志一同经历荣辱兴衰,更被创作者们在现代文学领域中不断赋予新的生命活力。本文将对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小说《柏林,压力山大广场》中的城市意象与空间话语进行分析。《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是20世纪德语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柏林城市文本之一。德布林在赋予柏林更加丰富的城市意象与空间话语的同时,又借此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想与反思,将20世纪初的柏林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

关键词:德语文学;柏林;城市意象;空间话语;《柏林,压力山大广场》

城市,人类文明的集合体。19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高速发展,城市的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在现代文学领域中受诸多作家青睐的城市文学,正是与之相匹配的产物。文学创作中的城市空间通常被置于一个空阔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中,以此来丰富复杂的政治文化表征与日常生活内涵。如狄更斯写实小说《雾都孤儿》中的“雾都”伦敦、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所描绘的巴黎、中国现代小说家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小镇茶峒都是现代小说中城市意象与空间话语书写的典范。西班牙小说家德华多·门多萨在其长篇小说代表作《奇迹之城》中,以巴塞罗那于1888年和1929年承办两届世界博览会为背景,通过描述主人公奥诺夫雷处心积虑摆脱穷困、最终成为财富与权力倾城的资本家的故事,全方位展现了巴塞罗那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在作家笔下,城市与文学有了交集与联系:文学成为展现城市身份,揭示空间本质以及体现其文化价值的渠道。“随着20世纪后半叶西方文化艺术批评领域出现的“空间转向”和现代性研究,城市空间在文学创作中的符码性和话语性都成为了文学批评的重点关注对象①。”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城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实体空间,或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连片地理区域,更是一种概念上的“空间”,它蕴藏着人类的社会文明,被赋予深厚的社会意义,更承载了文学艺术领域的丰富内涵。“正如城市空间理论家列斐伏尔所提出的:城市空间是自然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三位统一体,是资本扩张和阶级发展的产物。这一理论也为城市文学的批评与研究提供了更为客观的依据②。”

柏林,德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强烈历史色彩与争议的城市,是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之一,在德意志的历史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柏林也是德语文学中备受关注的对象。自20世纪以来,随着一战的结束与工业化所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柏林作为集中体现德意志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大城市,与德意志共同经历兴衰沉浮的同时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作为德国历史分合的隐痛,柏林常在德国文学作品里被解读,并被赋予无尽层次的意义。文学家们将其各自的人生经历与独特的文学艺术思考相结合、将城市意象通过细腻、深刻且写实的文字融合在空间话语中,构筑了现代大都会柏林在20世纪德语文学中的新形象。像是不会枯竭的创作源泉,时至今日依然能牵动作家。但与英法文学中对伦敦、巴黎等城市的闡释相比,德语文学中的城市意象和空间话语研究尚有欠缺,亟待深入挖掘和研究。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即是20世纪德语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学文本之一。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弗兰茨·毕伯科普夫在柏林的故事将柏林全方位地展现。在与妻子争吵后弗兰茨·毕伯科普夫失手将其打死,四年刑满出狱后来到大城市柏林。本想重新做人认真生活的弗兰茨却屡屡被骗,因恋人的死亡而神志不清被送入精神病院,甚至被误判成杀人凶手,最终被洗刷冤屈后重新出狱,以一个看门人的身份开始新生活。“阿尔弗雷德·德布林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新闻报道式的写实将一个既充满着魅力,又充斥着丑恶的现代大都会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触目惊心、爱恨交加。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柏林风貌就这样在德布林的笔下化作了永恒③。”这部长篇小说是德国家喻户晓的作品,一经发表就被译成多国语言,还曾被翻拍成电视剧、电影。

一、有水之源,有本之木

表现主义语言大师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Berlin Alexanderplatz,1929)标志着德布林文学创作的巅峰,是20世纪德语城市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20世纪初的柏林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丰满的空间塑造、奇特的叙事角度、多样的写作手法将主人公弗兰茨·毕伯科普夫刑满出狱后在大城市柏林的所见所闻与奇特遭遇呈现给读者。

小说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艺术往往来自于生活。在取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了一名精神病医师后,德布林在柏林东部的工人区开设了自己的诊所,并且一直在这里工作,直至离开德国。这段拮据而普通的职业生涯与后来的人生经历一并成为德布林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创作于世界经济危机来临之际与希特勒攫取政权的前夜。当时德布林所处的魏玛共和国摇摇欲坠,各种党派林立,各类社会矛盾与政治斗争日趋尖锐。经济与政治的剧变直接影响了社会文化,为德布林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20世纪20年代的“罪恶都市”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糅合了各种艺术风格,如表现主义的荒诞、象征主义的朦胧以及自然主义中对细节细致入微的描写等;小说中的时间线明暗交错,大小故事相互穿插,叙述姿态不受拘束。其中蒙太奇和意识流是小说中最为突出的两个创作方法。“蒙太奇原本是电影艺术中的一种剪辑和组合的技术④。”在文学上则意味着将语言、文体、内容中来源不同甚至风格迥异的部分组合在一起。通过这种“电影式的写作方法”⑤,德布林将各种各样的城市空间元素与故事情节发展的时间脉络相结合,构建出整个小说中的柏林城市意象——大到人潮汹涌的街道、呼啸的电车、琳琅满目的商业区、隆隆作响的机器、血迹斑斑的屠宰场、光怪陆离的市中心亚力山大广场……;小到一则刊登在报纸上的标题、公示牌上的一则广告、一份说明书、形形色色的人们口中的方言……主人公弗兰茨·毕伯科普夫在这样一个由人建造的、新的急速发展变化的大都市里逐渐迷失。城市空间成为主体、变成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而弗兰茨·毕伯科普夫则逐渐变成被城市空间支配的客体。意识流则原本是心理学上的概念。意识流小说主张作家退出小说,注重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本身,而所描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具有流动性、飘忽性、深刻性和复合性⑥。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意识流的创作特点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德布林在小说中细致地描写了主人公的意识活动:将弗兰茨对柏林中空间元素的观察、联想、回忆、思考、情绪、感觉等以看似随机无规律产生的意识为中心交织在一起,准确描摹出人物的意识变化过程。

商业区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最好的体现之一,在现代城市中十分具有代表性。 随着一战的结束,资本主义经济在20世纪初的德国飞速发展,柏林也一跃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然而作者笔下的柏林却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景象。“罗森塔尔广场的铺石路面被人挖开,他同别人一道走在木板上。混在人群里,一切都被淹没了,你什么也看不出来,伙计。橱窗里的模特穿着西服,大衣,还有裙子,长筒袜和鞋。外面万物涌动,可——里面——一片虚空!它——没有——生命活力!一张张欢乐的面孔,一阵阵纵声长笑,人们三三两两地在阿辛格尔对面马路的安全岛上等候,抽烟,翻看报纸。那景象就像伫立的路灯一样——而且——变得更加僵硬。它们和房屋连成一体,全是白色,全是木头⑦。”弗兰茨原本只想在柏林城里过普通人的日子,但这景象却是出乎他意料的。“他的身体都作一团,我摆脱不了,我该去哪里?回答是:惩罚。……这个道理我明白,他独自叹息着,我必须待在这里,我已经出狱了……我也确实进去了,可我不想,我的上帝,我不能。”“我这可怜鬼该去哪儿⑧?”原本弗兰茨应该为离开了憋闷、拘束的监狱而感到自由,但城市里商业区的这番景象反而令他更加紧张,让他排斥这个空间,不断想要逃离,甚至回到监狱也是好的。在小说的开头,弗兰茨就在这座城市中失去了与一切的联系,他体会不到它。这座城市之于弗兰茨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令他麻木、无所适从。小说开篇这段对城市商业区的描写令人不自觉地紧张、急促起来,为整个故事渲染一种特别的氛围——仿佛置身柏林的不是弗兰茨,而是读者自己。

广场是城市中交通线路的交汇点,随之而生的是经济区域,紧接着各种信息、文化在此汇集。“亚历山大广场便是柏林的代表性空间符码之一⑨。”“亚历山大广场边上的地铁路堤被人挖开。人们行走在木板上。电车一辆二辆地越过广场,沿着亚历山大大街上行,穿过明茨大街,驶向罗森塔尔门。左右都是街道。街上的房屋鳞次栉比。地上地下全都挤满了人。下面是商店⑩。”交通线路是一座城市的血脉。道路、地铁电车线路都在此产生交集。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空间,所有的信息都随着交通而来。但这些交通线路都是被规划好的——看似时时在动,却又时时不变。这样的城市令弗兰茨感到压抑,他只能跟随着固定的线路前行,路过一个个密集的小空间,直至在这座大都市里迷失方向。“屋顶有可能倾斜,像沙子一样的,像头上的帽子一样地滑落下来。所有的、所有的屋顶都是倾斜着搭到屋架上的,整整一排。”这里是弗兰茨在街上溜达时的场景。城市快速发展,一幢幢房屋如堆积木一般拔地而起。在这样一个令弗兰茨感到紧张、恐惧的逼仄空间里,连屋顶都变成了一种危险的符号。“在亚历山大广场上的阿辛格尔门前,蒸汽打桩机隆隆作响,干劲十足。它有一层楼那样高,若无其事地把钢轨打进地里?。”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蒸汽机器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这种体型庞大的机器在作业时往往伴随着震耳欲聾的噪声,令人无法忽略它的攻击性、无法脱离这紧张的氛围。巨大的机器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这座城市的强大。“那架打桩机轰轰地向下,咔咔作响,我所向披靡,也不放过一根钢轨,嗡嗡的声音从总局大楼传来,越过广场,他们铆接,一架水泥机把它的货物掀翻在地。……他一直在紧张地窥视,满载着沙子的敞篷火车的一边向上升起,等升到那个高度时,扑通一声翻转过来?。”这不仅是对机器工作时状态的描绘。机器之巨大、声音之响亮与围观的人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了人在城市空间中的渺小。“现代城市本是人造的产物,人对城市的改造是权力意志物质化的体现,当这种意志外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城市便以更加强大而不可抵抗的力量反作用于人,物质空间嬗变为影响甚至主宰人的精神空间?。”在这种危险的、没有自由的空间中,人们也只能通过去酒吧、广场这些场所、通过短暂的狂欢来发泄压抑的情绪。人们渐渐地从改变城市的主体,变成只能妥协接受城市的、弱小的客体。

除了商业区和广场之外,屠宰场也是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城市空间意象。“柏林屠宰场。屠宰场和牲畜场的房屋、大厅以及畜栏分布在这座城市的东北部,在艾尔德纳大街之间,越过塔尔大街,越过兰茨贝格大道,直至哥特纽斯大街,沿环形铁路一线展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将时间的看得愈发重要。为了节省烹饪时间,城市消费中对半成熟肉制品的需求愈发得大,工业化的屠宰场应运而生。“屠宰场、牲畜场和大肉市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经济整体?。”德布林用黄色、灰色来描绘建筑,用白色、红色、粉红色、绿色、黑色来描绘屠宰现场。这些鲜明的、形成强烈对比的颜色加倍突出了屠宰场的阴暗与宰杀现场的可怕。“你在雾气中穿过大厅。刻有沟槽的石板既是潮湿的,也是血迹斑斑的?。”书中还不止一次详细地描述了动物被宰杀的过程,详细得令人发指,场面令人作呕:“他们正好在宰杀栏拉开一道门闩,把那只动物拉出来,把那把长刀贴在一根杆子上磨了磨并跪下身去,向那只喉管推进、推进,“哧”地一声拉开一道长长的口子,一道很长的进入喉管的口子,这只动物就像一只口袋似的被打开了,刀上顿时注满了血液……”?。在柏林这样一个拥有便捷的交通线路、繁华热闹的商业区的国际性现代大都市里,这样一个血流成河的地方不管在经济,或是食物生产中都十分重要。人们发明机器、建造城市,原是为了使城市生活更加舒适、更加人性化,却为来给生活提供便利而毫无人性地、大规模宰杀牲畜,这也象征着城市发展中的罪恶与阴暗。

结语

作为20世纪德语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城市空间文本之一,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在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细致、写实地描绘了处于经济危机、政权更迭、矛盾频发中的柏林。在这样一个深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惠利的大都市里,处处充满着欺骗、谎言和徒有其表的美好。在这个空间里,人从城市的主人沦为城市中的若干个客体之一。在战后被重新规划得井井有条的城市格局里,人们可以跟随交通去往任何地方;但仅能去这些地方而已,人们不再拥有自由选择目的地的权利。主客体角色的对换,加之城市中所有尖锐的空间元素,都处处凸显出人类之于城市空间的渺小。由上述对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分析,可以在丰富的城市意象和空间话语中了解城市三位一体的特质。作家将柏林置于文学中,通过城市文学的创作手法与独特的空间话语将一座城市、乃至德意志的历史呈现在读者眼前。

注释:

①傅琪,20世纪德语文学中的柏林城市意向和空间话语——以《柏林童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意外之地》为例[J].南宁:广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11期,第157页

②同上

③阿尔弗雷德·德布林,柏林,压力山大广场[M].罗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3,第8页

④阿尔弗雷德·德布林,柏林,压力山大广场[M].罗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3,第12页

⑤K?mmerling, Ekkehard: Die filmische Schreibweise. In: Prangel, Matthias( hrsg.): Materialien zu Alfred D?blin Berlin Alexanderplatz. Suhrkamp. Frankfurt am Main 1981. S. 185-198.

⑥阿尔弗雷德·德布林,柏林,压力山大广场[M].罗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3,第13页

⑦阿尔弗雷德·德布林,柏林,压力山大广场[M].罗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3,第6-7页

⑧同上

⑨傅琪,20世纪德语文学中的柏林城市意向和空间话语——以《柏林童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意外之地》為例[J].南宁:广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11期,第159页

⑩阿尔弗雷德·德布林,柏林,压力山大广场[M].罗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3,第137页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柏林,压力山大广场[M].罗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3,第147页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柏林,压力山大广场[M].罗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3,第191页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柏林,压力山大广场[M].罗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3,第196页

?傅琪,20世纪德语文学中的柏林城市意向和空间话语——以《柏林童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意外之地》为例[J].南宁:广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11期,第160页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柏林,压力山大广场[M].罗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3,第152-153页

?同上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柏林,压力山大广场[M].罗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3,第156页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柏林,压力山大广场[M].罗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3,第157页

作者简介:

祝小涵(1998年—),女,本科,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

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省级项目(名称:德语文学中的城市意象和空间话语研究 编号:201910172035 指导教师:傅琪)。

猜你喜欢
柏林
汽车冲进柏林闹事酿惨剧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Fight
买不买?
大清仓
迟到大王
废弃柏林
废弃柏林
柏林
柏林要申奥激起一片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