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殿前说马仙

2020-09-26 16:48徐丽丽王二杰
文存阅刊 2020年13期

徐丽丽 王二杰

摘要:马天仙又称马仙、马孝仙、马夫人、马元君、马仙姑等,是浙闽一带的地方俗神。马天仙因孝而“不凡”;因忠而扩展;因抗旱而被人们广为接受。在马天仙神性的转变的过程中,传统道德、统治意识、民众需要等因素都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马天仙;传统道德、统治意识;民众需求

一、景宁马天仙概况

鸬鹚殿,本称马仙殿,因地处鸬鹚而俗名鸬鹚殿。据清同治版《景宁县志》记载:“马孝仙屋,在三都卢山村岭后,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原为茅屋,后建为祠。”民国元年(1912)遭受水淹后几经翻修重建,至今已有“岭后祖殿”“观音堂”“上天殿”等祠庙建筑群。

马天仙信仰,是景宁畲族汤夫人信仰之后的最具影响力的女神信仰,其信仰肇始于鸬鹚一带,而盛行于沙湾、梧桐等地,进而辐射至福建闽东、闽北、闽西、闽中及台湾各地等广大地区。马天仙又名马七娘,生于唐开运二年七月,传说她对父母无比孝顺,感动天地神仙,且为太宗太祖平定五代十国统一天下显神通出大力。后人为纪念马天仙的忠孝业绩,在清顺治五年,由葛山村刘氏和鸬鹚村吴氏为首,筹资新建起“护国马天仙殿”和“上天殿”。每年农历七月七,村民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礼活动,香客络绎不绝,祭礼仪式热闹非凡。

解放后被视为迷信,活动予以取缔。1982年,葛山村和鸬鹚村群众自发重建“马氏天仙殿”,因某种原因修建未成,但祭礼活动沿袭至今。民众对马天仙的信仰热情在每年一度的“迎神”仪式上得到集中的表现,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村民杀猪宰羊,琴箫鼓乐一路吹唱,鞭炮齐鸣,鼓乐喧天,还有道士及信佛者,活动连续三天三夜,还请来“乱弹班”演戏,如:孔明借东风、火烧赤壁、空城计、关公月下斩貂蝉等。

二、马天仙因孝而成仙

在一些文献记载中的马天仙其俗名和籍贯、事迹等,闽浙各地说法不一,但其不变的是因其至孝而不凡的记述:“大仙姓马氏,衙州府景陵县人也,家贫养姑,孝又佣身以资薪米,恒苦不给,艰险倍偿,咯无倦息,一日遇异人授以仙术,祝之曰:感汝孝养,持此代蔽水欢,毋轻语,大仙如其术,日给膳养不劳余力,自是姑得所养善所终。未几,大仙亦随之以示寂矣,乡人重之,为立祠,永其祀。” “马大仙,唐光化间马氏女,青田县人。既嫁,家贫养姑尤谨。遇异人授以仙术。往来佣织,去家百里乞食。有羹不食,即以箬笠浮还家,荐于姑,顷之复回。人始知其不凡,呼为马大仙云。”“马仙姑妃,在将相里,仙妃处州景宁人,唐光化间嫁而嫠,事其姑,孝。得仙术,乡人立庙祀之。”“马仙者,建安将相里人,俗名马五娘适人一年而夫亡,誓不嫁"家贫姑老,纺绩以养,出入常跣足.一日,欲度溪,值暴涨,乃仰伞水面,乘以济,见者异焉。每谓人曰:我非世人, 俟姑天年,即当去矣。”在上述的记载中,马天仙的不凡之处的核心便是侍母孝姑而感天动地,从而异于常人,能够以箬笠浮水而被乡人称之为“不凡”或是得仙术,受到群众的敬重,被奉为典范,殁后被祀为神。

三、马天仙因抗旱而广为接受

干旱在古代频繁的发生,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旱灾造成的危害非常巨大,人们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干旱,作为普通的民众通过祈祷祭祀来祈求神灵庇护。人们普遍认为降雨是属于神灵所管辖,水旱蝗等灾害是上天惩罚人类的结果,但神的决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久旱不雨时,人们会祭祀相关的神明,举行祈雨的仪式,只要虔诚祈祷,当地法力强大的神灵就能保护人们免受伤害。

在马天仙的各类记载中,祈雨是马天仙的重要职能之一 。“凡祷多应,水旱疾疫如转环然,有李阳冰所撰碑记及本朝诚意伯刘基《重修马氏大仙庙记》。”“值天旱,乡人典迎,祈雨立应.姑死毕葬,白日飞升。今建中名山,所在有香火,而寿宁尤盛,凡水旱无不祈焉。”“或旱暵,乡人辇迎祈雨,立应。后,姑以寿终。丧事毕,遂飞升去。”

在农耕社会中正是其祈雨的职能得到社会民众的普遍的认同,使其信仰区域逐渐的扩大,使马天仙的信仰区域逐渐的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逐渐的增强,逐渐引起了官方的注意,统治者开始将马天仙纳入自己的权威体系。

四、马天仙因官方认可而扩展

马天仙祈雨的职能使马天仙的影响越来越大,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社会统治,不得不依靠下层民众的力量,对他们文化的一种妥协,以达到稳定的统治。国家对马天仙的追封与祭祀,是将马天仙更加的神圣化,从而赋予更大的权威。国家正是利用這种权威,不断发布上谕敕封或旌表马天仙,使马天仙从属于一个由国家承认的权威体系。

“景德九年,江淮大旱,京师蝗,真宗皇帝躬祷郊坛,仙大雨泽,蝗泊海,夜锡祝工梦,明以状闻教封‘灵泽感应真人。天禧二年,闽寇骚扰,仙以神兵却之,加封‘正广惠马氏真人。嗣是神智广运,拓炎如焚,迎仙于鸬鹚而祝之,优涯若景德间焉"时筑坛为,未草,仙倏显迹于东山之颠,元至正二年,旱不可沮,步东山而祷之其年大有,外设台兹地,尸祝立应,犹且警楼盗,断石桥,走闽海一,以固吾困,盖数百年于之云云” 。“肃宗上元间,连岁苦旱,郡守、太子率更令、司马公与郡属,令遍祷境内之灵湫未沾。之间,有二老告诸司马公曰:“某之下邑,有马氏之祠与井,里人祷有所验。”郡守遣吏与二老抵祠,所致享礼,未旋踵,合境告足。公异之,乃复命二老至黄堂,问仙姑始终出处之迹。……于时乡人为戍卒者,事仙益谨,遂立边功得美官,以阴府助国。疏神善以告诸当路者,请闻于朝,乃赐命护国夫人,并其纶诰以进之。”司马公敬开其函以语,阳冰时为缙云令,并记之以垂不朽。

在马天仙祈雨救旱的事迹传扬中,祭祀的主体从普通的民众转变为郡守、太子、皇帝,在其灵验下,马天仙获封“灵泽感应真人” “正广惠马氏真人”“护国夫人”等封号,在她的职能之下又增加救国为民的举措。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马天仙附属在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样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将权力延伸到社会当中了。国家政权是由儒家思想交织在一起的行为规范与权威象征的集合体。从这一角度来说,国家最重要的职能便体现在一系列“合法化”程序上:“掌握官衔与名誉的封赠,代表全民举行最高层次的祭礼仪式,将自己的文化霸权加之于通俗象征之上。对于乡村大众来说,文化网络中的国家政权正是通过这些途径体现出来的”正是通过政府的承认与追封,对马天仙的认可,使她从一个淫祀变成为正祀之神,再加上其抗旱救灾的职能,使其在农业社会中能够迅速的扩展。

五、多功能神灵转变

在人们的信仰社会中,神灵的世界是由女神和男神共同构成的,二者之间的地位并不能相互替代,而是共同支撑起人们的神灵世界。女神的形象总是“姿容温婉、慈眉善目、神态安祥、富有女性柔美的气质,令信众产生亲切感。在她们面前,贫穷卑微者不会感到羞愧,罪恶的人也不必害怕被抛弃。”她们的博爱的形象魅力,突破了地域限制,所有信众,无论居住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她们的庇护。

“历代俗民的生存愿望与生活需要是民俗得以产生、传习、保存、应用的基本动因,只要人们的生存愿望得不到实现,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不停顿地动用各种民俗形式表达这种愿望和需求”。随着马天仙影响逐渐的扩大,其职能也逐渐的也随着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马天仙也被奉为妇幼保育神。“马夫人庙:在邑西五龙山麓,旧庙在十八都拓上,万历己酉寺僧募建于五龙山麓下。有拔麟桥,祈嗣者祷无虚日。”

随着马天仙职能的增加,马天仙的信众在逐渐的扩展,冯梦龙《寿宁待志·香火》指出:“民间佞佛者,男奉三官,女奉观音,他非所知矣。惟马仙则不问男女,咸虔事焉。马天仙的信仰区域也从浙江扩展到福建。“明朝马仙信仰的发展还表现在她的地域分布上据《八闽通志》载:侯官县(闽侯县)、古田县、建安县(建颐)、欧宁县(建欧)、浦城县、崇安县(武夷山市)、政和县、寿宁县、将乐县、尤溪县、沙县、福宁州(宁德)、福安县等地均有马仙记载"马仙信仰已经遍布闽东、闽北大部分及闽中部分县。”

结语

马天仙最初只是浙江景宁的一个村落小神,以后传播范围浙江、福建两地,成为影响两省的神灵。马天仙信俗在唐代开始流传,宋代得到官方认可进一步扩散,元代传入福建,明代马天仙信仰达到了鼎峰,其信仰区域扩大、功能的增多、神灵体系的完善。在马天仙信俗发展的过程中,祈雨的职能是其流传开来最重要的因素,成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当马天仙俗信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会转化为地方的民俗活动。在景宁马天仙信俗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迎神风俗,其目的大都为祈求诸神保佑全村人丁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驱除瘟疫、每逢迎神、全村参与、庙宇内香烟缭绕,鼓乐齐鸣,人们顶礼膜拜,甚为隆重。

参考文献:

[1]郑峰.最草根的神仙得到了最虔诚的敬仰[J].福建人,2016,000(011):66-69.

[2]陈起兴.浅谈柘荣的马仙文化信仰[J].福建史志,2008,000(006):51-53.

[3]林静.马仙信仰与地域社会[D].上海大学,2009.

[4]廖艳侠.马仙信仰传说的在地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