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中中国文化符号的嬗变

2020-09-26 16:48查文娟罗珊
文存阅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文化符号嬗变中国

查文娟 罗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软实力的不断提升,好莱坞电影中呈现的中国文化符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好莱坞电影中中国文化符号变化的三个阶段:早期对中国形象的扭曲与误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好莱坞中国文化符号的多样性,新世纪后中国文化符号在好莱坞电影中得到了深层次的阐述。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曾经刻板的中国形象正随着这些中国文化符号的改变而改变。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中国;文化符号;嬗变

一、中国文化符号概述

斯图尔特·霍尔在《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一书中指出“所谓‘符号,就是在社会生活中被大多数人认可或熟知的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符号通常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符号不仅具有直观可感的外在形式,还必须呈现某种意义,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层面均有丰富的运用。”中国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几千来的精华,具有高度影响力的象征形式系统。一方面它描述了中国的文化现实,另一方面还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必须要得到继承和发扬。这其中包括中国历史、传统节日、思想精神、宗教信仰、地理风光、衣食住行之道、礼仪等,尤其是一些频频出现在中外交流过程中的中国文化符号比如中国功夫、长城、汉字等等。而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正是通过这些文化符号表现出来。

二、好莱坞电影及其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

追溯电影的发展史,虽然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开启了世界电影大幕,但最先对世界电影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却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好莱坞电影业已是美国影业的代名词。它从20世纪早期起便对全世界开始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一个主要产业便是电影产业,美国成为了世界影业的霸主。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著名地缘战略理论家著布热津斯基骄傲地声称,如果说罗马帝国奉献给世界的是法律,大英帝国奉献给世界的是议会民主的话,那么美国奉献给世界的就是科学技术和大众文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美国以其雄厚的经济、文化、科技和军事实力,在全球推行文化霸权,进行文化殖民,这已成为美国在新时代称霸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美国文化霸权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工具,好莱坞电影产业不仅是美国经济中的支柱,更担负着对外输出美国价值观,进行文化扩张的重要使命。好莱坞电影已逐渐形成一种全球化的话语权,其承载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则有形无形地影响、渗透、改变着我们的思维,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高科技等各个方面影响深刻。

好莱坞电影中中国文化符号既描述了中国文化现状,同时也显示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好莱坞而言,中国人是最为直接的中国文化符号。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了描绘中国人的面孔外,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符号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比如《上海快车》《中国人的烦恼》《黄色威胁》等。对于中国人形象的歪曲也逐步延伸到了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误解。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丰富的中国元素频频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例如《喜福会》《面纱》《雪花秘扇子》《木乃伊》和《黄色的孩子》等十多部富含中国文化符号的影片。2008年,美国编剧乔纳森·阿贝尔和格伦·伯杰以中国熊猫为原形写了一部《功夫熊猫》,被导演约翰·斯蒂文森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使好莱坞电影使用中国文化符号达到巅峰。此后,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便一发不可收拾,世界人民通过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功夫、熊猫、瓷器、食物等有了越来越多的感知和认识。虽然中国文化符号高频地出现在好莱坞影片中,但是片中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对中国思想文化、民俗风情的描述等存在缺陷,其中也不乏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

三、好莱坞电影中中国文化符号的嬗变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并非始于当今,而是由来已久。赛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称,东方是用来圈定东方的舞台。对于西方世界来说,中国,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东方神秘国度,一直是静默、遥远、若隐若现的异域,这自然吸引了全球电影人和电影公司的目光,好莱坞便是其中之一。正是运用电影影像,好莱坞电影表达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兴起,在意识形态上东西方的巨大差异,使得中国文化研究者对好莱坞电影中中国文化符号所暗含的寓意更为关注。

四、早期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符号的历史溯源

早期的好莱坞电影通过描绘中国人来表达其对中国的认识,正如前文说述,这些形象几乎都是一副副贫贱狡猾的面孔,因此早期好莱坞电影充满了对中国形象的扭曲与误读。這种扭曲与误读从本质上说是美国自身的民族优越感和民族中心主义导致的。所以这也就并不难理解早期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的诠释也只是停留在猎奇的层面,并不能客观的呈现中国文化符号。早期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陈查理侦探”之类的中国形象影响深远,成为这一段时期好莱坞塑造中国人形象的总体基调。他们的形象持久地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也深刻的奠定了普通美国民众对中国人的想象。电影中描绘的中国形象多是身材瘦高,性格阴郁、残暴,诡计多端,是中国的清朝时期的官员。他们经常制造一些谋杀活动,出其不意,让人防不胜防。从这些人设可以看出,好莱坞电影在主题上就已设置了其诡异、阴险的形象,这是西方人“黄祸”思维的延续,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人是阴险狡诈、残酷冷血且充满坏主意的人,这是西方人对中国充满敌对和偏见的人为塑造。

“陈理查侦探”是一位出现在早期好莱坞电影中的著名华人形象。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形象在美国可谓是家喻户晓。陈查理矮而胖,单身从身材上就可以看出好莱坞对中国人物的设定都是极端的、定型化的、便于识别的。陈查理脸大耳肥、皮肤白净、头发短密,思考时总是斜挑着眉毛,上吊双眼,走起路来如同女人一般轻盈,男性呈现出女性的阴柔感,这仿佛在暗示华人男性缺少阳刚之气,这种固定形象在后来的很多好莱坞电影中都出现过。这种形象是好莱坞电影对华人男性的一种想象,而这种想象的背后却是将华人与美国人进行比较。相较于陈查理的中国人形象,美国人阳刚、高大、壮硕,相反,中国男性则是阴险、狡诈、死板的,这种带有误解和偏见性的形象在好莱坞电影中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影响着美国人对中国男性的正确认识。同时,在电影中,出现了另一个中国文化符号,中国名言。陈查理在影片中喜欢引用中国的格言警句来总结他的办案经历,他常常将“子曰诗云”挂在嘴边。随着陈查理形象在美国的广泛传播,这些格言警句也在美国人群中流传起来。但是这些原本是用来表现他的智慧的中国名言,却招来了嘲讽,常被用来贬低和嘲笑中国文化。

除此之外,早期好莱坞电影中关于中国文化符号的描述在电影《大地》《北京快车》《撤退,他妈的!》《水深火热》等影片中均有体现,但是这些文化符号的呈现却带有偏见和误导性的阐述,整体上体现了早期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形象扭曲的大趋势。

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新世纪好莱坞电影中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李小龍的出现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一贯看法。一大批功夫片的出现,如《精武门》《唐山大兄》《猛龙过江》等,使西方人对华人之前的偏执形象有所改观。李小龙的形象改变了早期好莱坞电影中那种梳着小辫、伛偻着后背式的中国人形象,也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振了中国男人的声威。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好莱坞电影中出现了最重要的一种中国文化符号:中国功夫。后来随着李连杰、成龙、周润发等功夫明星陆续出演好莱坞影片,中国功夫几乎成为了好莱坞电影中唯一的中国文化符号。从李小龙开始,经过几代中国功夫明星的打拼,“Kung Fu”一词已经纳入了英语词典,成为了一个专属名词,成为了一个被西方世界牢记的中国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是之前的好莱坞所电影不曾出现的、也不了解的,此后频繁地出现在了好莱坞电影中。

1978改革开放,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与世界其他各国频繁交流,这也促使文化上的对话和交流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文化的不断交融和碰撞中,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符号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在题材上都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俄国批判主义作家、文学大师果戈里说:“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重点在于对这个民族精神的表现,而不在于对人民外观的展现。”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中对中国文化符号的呈现不仅多样化而且诠释的更加深刻。好莱坞电影的制作人们意识到对中国形象的建构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元素,由人物再到物品、文化拼贴的再组合,构筑出西方世界臆想中的中国形象。

随着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剧组在中国取景拍片,越来越多的中国演员开始出演好莱坞的主流影片,这为西方观众提供了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异域化风貌。总体上来说,这一时期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符号主要以满足美国本土观众的好奇心为目的,电影中不仅客观地呈现了中国文化现实又有对其的误解和捏造。拍摄于1993年的《喜福会》是好莱坞华人电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影片,也是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第一次讲述华人生活影片。影片向观众呈现了四对华裔母女以及她们的家庭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生活遭遇。1998年迪士尼推出了动画片《花木兰》,该片是以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辞》为题材改编而成的,其在美国市场和中国市场均大获好评。虽然《花木兰》是一次真正意义上对中国文化符号的完整运用,无论是火药,还是唐朝仕女等都其它富含中国特点的符号和景观都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影片中所表现的主题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大相径庭。该片主要表达的是实现个人目标、敢于追求自我价值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形象,符合西方的价值观。所以,这部影片只能说是好莱坞穿着中国传统故事的外衣讲述着美国梦的主题,旧瓶装新酒而已。但毋庸置疑,《花木兰》引发了好莱坞电影使用中国文化符号的热潮。

六、新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中对中国文化符号深入解读

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文化的浅尝辄止一直在进行,但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复兴和崛起,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也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下,好莱坞电影中平面化的中国文化元素拼贴和借鉴必然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开始努力地挖掘更深层次的中国文化内涵,不断地的学习和钻研中国文化内涵、意蕴和精神。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2008年美国导演约翰·史蒂文森导演的《功夫熊猫》。该片讲述的是熊猫阿宝从一个懒散青年成为“神龙斗士”的励志故事,片中充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如中国功夫、麻将、包子、灯笼等等。导演约翰·史蒂文森更是熟读《道德经》和《论语》,对中国文化很有研究。他认为,如果仅仅是用西方技术手法表达中国元素,看上去会觉得很奇怪,仍然没有中国味道,这是因为没有掌握中国艺术的规律。所以在拍摄《功夫熊猫》之前,他和制作团队曾多次走访中国博物馆研究中国艺术,去桂林体会中国水墨画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虽然这部电影与中国功夫主题联系紧密,但其在文化精神、文化内涵、文化气质等各层面上向观众更全方位的呈现出中华文化的神韵,将中国元素发挥到了极致。西方电影对中国文化符号的挖掘和运用变得更加深刻而细致。

新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在呈现中国文化符号方面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深入化,从描述风俗习惯、展现城市风貌、诠释传统节日到直接借用中国的神话故事,各种中国文化符号高频繁地出现在了好莱坞电影中,如取景于新疆的《木乃伊3》中既呈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山水建筑,又出现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秦兵马俑,以及秦朝所用的战车和兵器,包括戟、弩、剑;《纽约黑帮》里出现的京剧表演场所等等。好莱坞电影使用中国元素已经不仅局限于物质化的中国元素,开始与中国文化有着更深一步的融合,这其中有通过直接借用中国的传统故事来创作电影,如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香港电影《无间道》,被美国导演翻拍为好莱坞电影《无间道风云》,200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与迪士尼公司合作,重新拍摄《宝葫芦的秘密》,2011上映的《雪花秘扇》;有以家庭为背景深刻彰显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好莱坞电影《别告诉她》。时至今日,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符号逐渐增多、日益丰富,在阐释中国文化符号方面也由最开始表层化走向更为细致深刻的诠释和研究,多样性的中国文化已逐步取代定型化的中国文化符号,加速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中国文化符号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影响力的提升加深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结语

中国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符号。西方观众从对中国文化十分陌生逐渐进入到了解并喜爱的阶段。在描述中国文化符号方面,好莱坞电影由早期呈现的带有偏见的主观认识,发展到把中国文化元素提高到至关重要的地位,深入挖掘符号背后的含义,这是中国文化归属感的最好体现,也是我国文化自信的体现。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家软实力的不断提升,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符号利用态度的转变也是大势所趋。电影中这些中国文化符号都充分展现了随着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加深,曾经刻板的中国形象正随着这些中国文化符号的改变而改变。

参考文献:

[1][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7

[2]爱德华·w·赛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56-58

[3][德]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98-102

[4]雷彤,朱麟,从美国电影看中国文化符号[J].电影文学2014(17):34-36

[5]刘继南,何辉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54

[6]张庆艳,新世纪以来美国电影中的中国符号[J].电影文学,2017(15):76-78

作者简介:

查文娟(1988年—)女,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美社会与文化。

罗珊(1988年—)女,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及中文教学研究。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8年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跨文化视阈下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符号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项目编号:YG2018078)。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嬗变中国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