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研究

2020-09-26 16:48王博
文存阅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吉林市策展博物馆

王博

摘要:博物馆是公众了解城市文化,提升精神满足感的重要场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本文以吉林市博物馆为例,从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为出发点,探讨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优化展览设置,提高宣教讲解素质,强化策展理念等提升路径。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就是指对人才、博物馆场地、藏品等进行利用,充分的对博物馆功能进行发挥,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与博物馆业务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服务,包括陈列展览、藏品收藏保管、藏品利用、科普宣传及教育活动、网站服务、文创产品开发,以及参与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组织的相关研究、咨询活动等。[1]

一、吉林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吉林市博物馆是融自然科学,人文历史、艺术精粹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馆舍面积35700平方米,展厅面积18600平方米。设有“吉林市历史陈列”“吉林陨石雨陈列”“松花湖浪木艺术馆”,等7大常驻展厅。

1.免费开放情况

自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观众可持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进行免费参观,亦可依据观众数量情况提前进行网络实名预约参观。在讲解接待方面配有15人专业讲解团队,可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层次的观众进行讲解导览。为军人、老年人,残疾人等开设“绿色无障碍通道”,持“军官证”“老年证”“残疾证”等有效证件可优先入场参观。在基础服务建设方面,每个开放展厅都有1名展馆员进行馆内咨询应答服务,配备语音导览设备、无障碍通道、观众服务休息区、医疗包、共享雨伞,为观众的正常参观提供保障。在网络宣传与展览数字化方面,通过吉林市博物馆官方网站与微信公众平台,吉林市博物馆抖音号等渠道了解最新馆内展览资讯,亦可根据展览期间观众流量进行网络预约,进行错峰观展。并设立有观众留言簿,可以更方便的征求公众意见,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第一时间了解公众需求。

2.展览举办情况

除固定陈列外,不定期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临时展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让文物活起来”保证每年4次省外精品展览交流,确保让本市人民群众能更多地了解全国各地的文化知识。社教娱乐方面,定期开展青少年课堂,开设少儿活动中心,每周推出2节深刻的青少年文化课程,让广大青少年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积极了解传统文化。对外宣传方面,定期开展展览下基层、进校园活动,让展览不仅在展厅中,更能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基层大众的生活中去,让那些平时没有时间,没有参观博物馆习惯的广大群众更好的认识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增加社会群众对博物馆的认识程度。

二、吉林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展览类型结构设置过于单一化

目前吉林市博物馆临时展览的设置组成分为3大类。政治类展览、红色纪念日展覽、书画类展览。仅仅这三种类型展览并不能很好的做到吸引观众,打开观众的观展欲望,大多数观众可以足不出户的通过网络,在碎片时间内进行大量的阅读,知晓最新的国家重要事迹。所以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大量的政治类展览作为小成本临时展展出,对于观众的吸引力显得微乎其微。红色纪念日展览的大量设置也面临着政治类展览的同样问题。而书画类临时展览虽然实物较多,但是由于观众的构成呈多元化,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文化程度,对于书画类展品的解读也不尽相同,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而对于书画拥有较高造诣的“内行”相对于广大普通观众是凤毛麟角。

2.博物馆宣教服务的专业性与拓展性不足

宣教讲解是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广大观众进行文化摄取的重要途径。当前馆内虽配备15位专业讲解员,但讲解内容并不全面、生动、形象,讲解词千篇一律,讲解内容大量充斥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讲解员对于讲解词死记硬背,虽然保证了权威性和专业性,但是缺少“地气”显得空洞乏力。声情并茂的照本宣科,直接导致普通大众听不懂,专业人士提问“答不上”无法提供多样化文化服务的尴尬局面。

3.博物馆策展理念落后

目前吉林市博物馆策展理念仍以“以物为本”为主体,在展览的策划,制作,宣传中仍然以单纯的展示展出为目的,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公众服务观念不足,仅仅能做到“让观众进来”,而无法做到“把观众留住”。

吉林市博物馆的展陈设计虽然可以做到展览内容丰富多样以及展览形式灵活新颖,但仍然以单纯的图片加藏品为展示手段,对藏品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刻,文化输出多浮于表面,展览脉络单一,单纯的让观众用“眼“去看,而并非用“心”去感受。情景带入性不强,观众很难有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导致观众无法对展览主体挑起更深层次的兴趣,同样不能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

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展览类型结构设置多元化

一个好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一定是建立在广大观众舒适的观展体验基础上的,而正确的展览类型设置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本地的人文历史文化。在安排设置年度展览计划之前,应进行社会观众意愿调查,迎合社会需求,保证展览质量,杜绝“为了办展而办展,质不够量来凑”的“打快拳”行为。可以根据观众年龄,受教育水平来安排展览,如设定适合儿童参观的动漫展览,青少年的科普类、自然科学类展览,适合专业人士的鉴赏类展览等等。把这些临时展做精,做透,再配合政治类,红色纪念日、革命类展览,使整个年度的展览安排花样百出,让观众每次来博物馆都有新鲜的文化养分吸收,强化主动观展意愿,使来博物馆看展览成为一种习惯。

2.强化博物馆宣教讲解服务

讲解工作是博物馆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讲解人员必须要具备专业的领域知识和语言讲解能力,具有良好的表达水平。[2]针对目前博物馆游客结构,除常规讲解员能力岗位培训外,应加强专业性文化素养的训练,如历史学,考古学,等。强化对展品的深入探究,不单单从器型、用途等进行数据上的知识积累,更应该深入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如传说、来历等。强化拓展讲解能力,强化语言沟通能力,面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进行充分、合理的知识引导,使得文物讲解更具有系统性。在面对形形色色的观众提问时,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讲解。在原始讲解词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挖掘学习的知识重新撰写属于自己特色水平的讲解词,在保证权威性与专业性的同时,更加通俗易懂,让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转化成观众更容易理解的口语化信息。

3.梳理策展脉络提高策划水平,培养优秀“策展人”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广西北海市合浦汉代博物馆考察工作时讲话——“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而新时代高质量的展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文物活起来”给我们的策展人指明了方向。

(1)准确的展览定位

一个展览的策划首先要从展览的定位开始,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这个展览的成败,用字母“V”来解释“V”的上端代表着观众读者面的广狭度,下端代表主题表达的集中度。主题宏观向上发散越来越抽象,而微观越分越细。“V”字上端的开放度与下端的细锐度,就是整个展览的体量。展陈主题高度浓缩,下端越细越好,做到透、精、到位、出味、深入人心。

(2)清晰的展览思路

一个优秀的作品,其展览思路是尤为重要的,以2008年首都博物馆推出的《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为例此次展览以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为文化主题,时间线为走向,细化历史文明瑰宝的同时突显如今的发展变革。挖掘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诉说华夏文明海纳百川,奔流不息。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碰撞中,以无与伦比的包容和再生力,实现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并推动着世界文明整体的进程。

(3)展览名称就是展览的魂魄

展览的名称设定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观众是否会被吸引,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省区市馆/国家馆主题:醉·美·贵州、齐鲁青未了,意大利馆:人之城、日本馆:心之和·技之和等等。观众可通过展览名称快速准确的联想到相关地区的特色文化。优秀的展览名称通过对展览内容的反复推敲,展开、精炼、再精炼最后形成通俗、极简,并高度概括展览主题的“词汇”。展览名称不仅有其名称的基本功能,更有着与观众产生共鸣的能量。

(4)“策展人”学会讲好故事

高明的策展人要懂得讲故事,要具备把深刻的故事简洁化的能力,脫离陈旧的文字叙述模式,要更加的注重沉浸式的情景体验,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成一种精神性的,有仪式感的感官体验。避免把展览办成单方面灌输型展览,而要做成一场可以引出观众情绪能量流动的感官之旅。

四、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思考

1.加强博物馆数字化资源开放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数字媒体信息融入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2020年疫情期间,全国博物馆掀起“云展览”热潮。通过国内一线直播媒体平台和博物馆数字化平台开展文化信息传播活动,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也从侧面反映出在互联网流量经济的大环境下,博物馆IP与文化资源依旧独具魅力。推动博物馆数字化资源开放将更加有利于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博物馆文化传播采用数字化模式,是博物馆职能的网络化,虚拟化的一种有效延伸。[3]其不仅增加了博物馆文化知识的传播途径,更拉近了广大观众与博物馆间的距离。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专业程度的观众群体享有平等的文化权益。

2.加强馆际交流活动

各个地区的博物馆都承载当地不同的文化主题,博物馆之间加强交流,不断合作创造共享机制,使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在公共教育、文物研究、文物鉴赏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4]本着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理念,馆际交流更加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通过馆际之间合作办展,可以弥补中小型博物馆中存在的藏品数量不足、类别单一、陈列空间不足等问题,各个博物馆之间互相学习,从展陈类别、展陈方式、科研成果、管理方法、育教娱乐等方面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升,共同进步。为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博物馆办展质量,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五、结语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其服务受众是人,感受文化服务的主体也是人。要做到“以人为本”,专注于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从本质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才能更好的履行博物馆的社会职责。

参考文献:

[1]张琦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的建设——以内蒙古博物院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3):436

[2]张楠.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质量的思考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9):144-145.

[3]陈晓鑫.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数字化策略探究[J].中国地名,2020(05):35.

[4]王晓芹.浅析基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路径[J].中国民族博览,2019(07):214-215.

猜你喜欢
吉林市策展博物馆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学》
一个问题的两个状态:关于青年策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博物馆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吉林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