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辅导员的处境及改善策略探究

2020-09-26 16:48刘晓雷娜庆张凌皓
文存阅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处境高校策略

刘晓 雷娜庆 张凌皓

摘要:高校青年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始终坚守在学生管理的第一线。本文对青年辅导员“工作重、责任大、地位低、前途窘”的处境进行成因分析,针对成因提出改善策略以服务于高校青年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青年辅导员;处境;策略

自教育部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颁布后,各高校纷纷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并按照1:200的比例配齐辅导员。然而辅导员长期处于“工作重、责任大、地位低、前途窘”,甚至是被“边缘化”的处境下[1],导致青年辅导员产生了职业认同度不高,岗位流动性大的不良反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如何改善青年辅导员的“尴尬”处境,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青年辅导员的处境

青年辅导员工作重、责任大。学生工作事情复杂繁琐,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宿舍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部分老资历教师高呼“年轻人就应该多干点”的资历主义,将工作推给青年辅导员,青年辅导员作为晚辈难以拒绝,从而导致恶性循环。部分院校要求辅导员24小时不关机,随叫随到,规定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第一责任人,但凡学生有任何问题,都是辅导员的责任,故辅导员在每日繁重的工作下还承受着极大的精神压力;青年辅导员地位低、前途窘。第一,青年辅导员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就工作量而言要远远大于任课老师,但工资水平普遍低于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对辅导员工作不了解,认为学生工作缺乏技术含量,持轻视态度,辅导员职位也普遍被认为处于高校职位链的底端;第二,学生对青年辅导员的尊重程度远远低于任课老师及班主任。存在“有事辅导员,无事路人甲”的现象放大辅导员的“服务属性”,忽略辅导员的“育人属性”。

二、高校青年辅导员处境的成因分析

第一,岗位职责不明,工作界限不清。青年辅导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还承担着额外的行政工作,“辅导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强度,高校上级部门对此现象也持默许态度;其次学校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辅导员要对接多个部门,高校部门间信息不共享、不联动也是导致辅导员工作强度大的原因之一。第二,未按专业匹配辅导员,学生难以产生对辅导员的“专业认同”。多数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只要求学历,政治面貌等条件,对专业知识能力不做要求[2],导致辅导员与所带学生不能产生专业共鸣,难以获得学生在专业技能上的“崇拜”。第三,晋升渠道不明,激励机制不完善。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可以“职务、职称”双线晋升,但大部分高校还没落实到位,且事业编制、同工同酬、临时聘用的辅导员待遇也有差异[3]。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事务的组织者、管理者,日常工作繁忙,还要不定时加班,在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待遇得不到提升、职务职称评定难以实现,加剧了辅导员的不平衡心理,导致青年辅导员缺乏工作动力,难以产生职业认同。

三、改善高校青年辅导员处境的策略

1.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工作体系,发挥辅导员思想政治引领作用

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基准,结合高校的特性,建立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的辅导员工作体系,明确辅导员职责,让辅导员从“螺丝钉”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点,有效发挥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其次,高校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联动、信息共享,制定合理计划稳步开展各项工作。此外,要从根本上了解辅导员工作的重点、难点,要有破除辅导员“边缘化”尴尬处境的决心,缩小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差别待遇,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人文关怀,适当为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工作压力。

2.制定行而有效的辅导员晋升、激励机制

组织行为学家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Alderfer)的“ERG”理论提到,在管理实践中,职员的需求分为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4]。满足辅导员的生存需要,提高辅导员的待遇水平,给予适当的加班补助和补贴;按专业对青年辅导员分配系别,在同专业的环境下,不仅能提升本专业学生对辅导员的尊重,还能有效加强和其他任课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更容易相互合作,满足辅导员对相互关系发展的需求;明确“职务、职称”双线晋升机制,在考核时给予青年辅导员适当政策倾斜[5]。如在职务晋升时对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工作年限、工作完成情况等进行考核,对辅导员是否在编不作要求;在职称晋升时降低对辅导员的课时要求等。

3.青年辅导员要增强职业认同,提升职业素养

新时代下,青年辅导员一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强对学生的辅助引导,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学会自我调节,用发自内心的关爱走近学生;二是要增强职业认同、与时俱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工作,潜移默化的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三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学生资助、就业创业、心理健康等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从而快速识别学生遇到的难题,提供专业指导。

参考文献:

[1]陳爱生,王秋先.边缘化: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尴尬处境及其对策[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3):83-87.

[2]李瑶.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交际,2019,(05):139-138.

[3]王昱燚,仇海霞,梁晓军.高校辅导员分类发展现状调研分析与思考[J].文教资料,2020,(03):154-155.

[4]郑珍.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归因与提升策略——基于奥尔德弗“ERG理论”的调查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39(06):172-176.DOI:10.16751/j.cnki.hbkj.2019.06.032

[5]徐晓.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职业,2020,(04):53-55.

猜你喜欢
处境高校策略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画与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Passage Four
现代雕塑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