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末新政经济改革与中国社会近代化

2020-09-26 16:48许艳
文存阅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近代化

摘要:1900年后,空前严重的危机在中国出现,为延续统治,清政府进行了改革——清末新政。没有配套的措施使改革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但改革仍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在经济方面。本文从新政的经济改革中的工商业改革和农业改革来探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希望从本文中能得出一些对清末新政创新的认识。

关键词:清末新政;经济改革;近代化

一、清末新政经济改革的背景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统治者“颜面”尽失,但并没有意识到需要变革更准确的说是没有改革的想法,然而社会上的一些有志之士开始认识到改革的必要,他们把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机器设备引入中国,在沿海地区设工厂,现代化之路开始出现,洋务运动出现了。由于经营者是地主阶级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只是为了救亡图存,管理漏洞百出,不能维系正常的现代工厂运转,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到甲午战争爆发,中国的惨败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洋务运动在實践上仍有积极性,它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

甲午惨败,清朝统治岌岌可危。为改变厄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变法维新,希望通过变法像日本一样把中国推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以实现强国保种。但仍以失败告终。中国何去何从?中国的近代化该如何推进?进入二十世纪,外国侵略者,加大了侵略的脚步。八国联军侵华,随之而来的战争赔款,加上以前的赔款,使得国库“一空如洗”,“如不设法经营, 大局日危, 上下交困,后患何堪设想。”[1]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在西安颁布变法上谕:“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已,如何而因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己见,通限两个月内悉条议以闻。”[1](p4771)清政府表明改革强国的决心。

二、清末新政经济改革的内容

在1902年的上谕中, 清廷终于承认国家富强的根本是农工商业,对于农工商应采取措施鼓励振兴。因此, 新政的经济政策是以鼓励发展农工商实业为主要内容。

1.成立了工商业管理机构,主导机构是商部。

1903年, 张振勋(著名侨商) 指出“ 当此库款支细, 财力困敝, ……除息借洋款外, 其能凑集巨资, 承办一切者, 惟赖于商。并提出“农、工、路、矿诸政必须归并商部一部, 否则事权不一, 亦非商战之利。”[2]  ,慈禧太后颁布旨意设立商部, 给予商部仅次于外务部而列于其他各部之前的地位。

2.颁布有关工商实业的章程法令。

从1903年开始,清政府先后颁布了《商人通律》9 条、《公司律》131 条, 在131条中写到:“凡现已设立与嗣后设立之公司及局厂行号铺店等, 均可向商部注册, 以享一体保护之利益”。[3]这是晚清政府承认了官办、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各类公司均处于同等地位,而且还是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破产律》先后颁布, 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得到认可, 有利于近代工商业活动的发展。

3.实施奖商政策。

《奖励华商公司章程》《奖给商勋章程》的颁布,鼓舞了国人兴办实业的热情,1907 年《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及奖牌章程》的颁布, 明确地把制造业与商业金融业区分开来, 规定“此项爵赏, 总以所办实业, 能开辟利源, 制造货品, 扩充国计民生者为合格, 其仅以贩运周转, 汇兑营利为业者, 不在此列”[4]。《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的改定, 降低了《奖励华商公司章程》《奖给商勋章程》的受奖条件, 但授予的官衔等级则与原来的完全一样。尽管这些奖励条例的受惠者不多, 但对长期生活在重农抑商的中国的商人来说, 是一件大好事, 对改变轻视工商业的社会风气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鼓励兴办农会, 促进农业发展。

1906年10月农工商部奏定《农会简明章程》21条, 规定“各省应于省城地方设立农务总会, 于府厅州县酌设分会, 其余乡镇村落市集等处并应次第酌设分所” “ 总会地方应设农业学堂一所, 农事试验场一区, 造就人才分任地方农务以掣各分会分所之纲领”[5]使农会组织开始在全国推行, 到清末民初已遍布全国县以上的各个地区。

三、清末新政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推动。

曾一度辉煌的中国,近现代化进程却经历了艰难的进程,通过一次次变革,一次次推动,挪动着向前发展。

清朝末年的新政在经济政策上采取的措施发挥了一些积极作用。

1.采取保护奖励农工商政策, 这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是开了先河的, 当时大量的国人用私人资本投资商业并出现了一个高潮, 打破了国家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2. 新式企业在数量上大为增加, 在地区分布上也向内地扩散。从沿海、沿江地区, 尤其是上海、广州两地向河南、四川和东北等内地和边陲省份发展。

3. 在政府的推动下,改进了农产品和农业技术, 农业教育事业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伴随着农业垦殖公司的出现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中国的农业经营出现了有限资本主义化。这些都是新政的经济政策带了的良好影响也是新政经济政策的成功之处, 虽然不是清政府的本意。

参考文献:

[1]朱寿涛.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梁启超,蔡元培.东方杂志[N].北京:商务印书馆,1904,(01).

[4]彭泽益.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M]. 北京:三联书店,1957.

[5]大清光绪新法令 [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版,2011

作者简介:

许艳(1979-),女,汉族,内蒙古扎兰屯人,硕士,扎兰屯职业学院教育科学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猜你喜欢
近代化
从近代化视角把握“‘中体’‘西用’之间”
庚款留学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的研究
柯树勋改革与西双版纳的近代化
在自我否定和整合中一路走来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当代日本学界对“儒学日本化”问题的考察
论汉阳铁厂选址对武汉近代化的影响
浅析近代租界的二重作用
论清末修律中法理派的近代化情理观及其实践
浅述晚清医疗的近代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