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园城市理念背景的闽东山地公园营建研究

2020-09-30 02:29叶登舞
福建建筑 2020年9期
关键词:闽东山地乡土

叶登舞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福安 355000)

0 引言

“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1]”明代造园家计成认为山林地是最理想的造园基址。纵观古今中外,人类对理想人居环境的美好愿景,从古代中国陶渊明的桃花源,到英国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到习近平新时代的公园城市的畅想,人民对更加美好的精神文化与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奋斗从未止步。闽东多山林地,开门就见山,地无三尺平,如何用好山地景观资源创造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以应对严峻的城市扩展与人口增长的挑战,是当代园林、城规、生态等多学科的不懈努力与追求的目标。

基此,本文拟以闽东山地公园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该如何应用低影响力开发技术、生态修复、乡土景观、全龄友好、游憩康养等策略,营建闽东山地公园。

1 营建闽东山地公园的时代背景

1.1 城市建设理念创新是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公园城市思想可追溯至1984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致《新建筑》编辑部信中提出:“构建园林城市”新设想。1990年钱老再次明确:“城市规划立意要尊重生态环境,追求山环水绕的境界”。1992年钱老又再次呼吁“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我称之为‘山水城市、人造山水’。”

建设部自1992年开始,先后启动“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评比,并颁布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在2004年启动“国家森林城市”评定程序。

2015年,贵阳市开始启动“千园之城”建设工程项目,贵阳市在2015年之前共有公园365家,启动了“千园之城”建设工程项目三年之后,贵阳市公园总数超过1000个,贵阳市也成为我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截至2018年10月,全国共有“国家森林城市”165个。

以上论述足见,新的时代、新的问题需要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3],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成都视察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这是我国首次把公园的生态价值上升为城市发展的生态动力的战略新高度[2]。先进的新思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1.2 公园城市建设之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是为了缓解城市现实危机、寻找人与自然矛盾的平衡点、适应新时代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发展需求[4]。公园从围墙内的绿地中走出来向城市的大街小巷敞开,并延伸连接自然生态系统、延展为人居生态环境、形成和谐生命共同体,从而提升城市生活空间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2-3]。由此可见,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时代追求高质量生活发展的一种营城新模式,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态势,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品质的时代社会发展,体现了城市生态有机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是营造更加生态、更加人性、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公共共享开放空间,是营造更加便利的老百姓的休闲、交流、创造、成长的空间,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1.3 闽东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需求公园城市理念引领

闽东是福建省宁德地区的俗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曾奉献过青春与热血的地方。宁德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南连省会福州,北接浙江温州,西邻南平市,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全市辖一区二市六县,面积 1.34万km2,地形以丘陵山地兼沿海小平原相结合为特点,山地占多数。闽东人均GDP增速、人口增速都落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图1~图2)[5],闽东是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闽东虽然经过近年奋力发展,建成区面积逐年扩张(图3)[5],公园绿地面积与公园面积逐年增长(图4)[5]。城市建设持续发展,统计至2018年年底宁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7%[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6.8%[5],但还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基于闽东落后的现状,尤其急切需要先进的新理念引领跨越式发展,方能跟上国家同频前进的时代步伐。

图1 宁德/福建人均GDP(元)

图2 宁德/福建人口(万人)

图3 宁德市辖区用地情况(km2)

图4 宁德市辖区绿地情况(hm2)

经过持续不断努力的建设发展,至2018年年底,闽东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县级以上)37个,其中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7.0万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2%。全市共有风景名胜区9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处、省级5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520.61k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39%[5]。全市共有国家级地质公园5个,国家级矿山公园1个[5]。就布局形态而言,绿地系统形成了较好的景观生态分布格局(图5);就生态服务效能而言,绿地系统的服务功能与闽东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差距甚远。闽东公园的立地条件不是湿地就是山地,只有通过强化和提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与韧性,才能实现高效的生态价值转化,从而引领闽东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当前新形势下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迫切需要用先进的公园城市理念进行引领,推动公园城市思想的核心要义之自然生态价值成为闽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永续发展的生命力、工作居住旅游以及优秀人才的吸引力[2],从而提升宁德的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图5 宁德市域重点绿地分布图(注:宁德市园林局供稿)

2 基于公园城市理念的闽东山地公园营建策略探索

时代发展至今,公园对于一个城市的价值已经从单纯的绿地景观上升到承载着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健康文化等多重复合的生命共同体[2]。闽东公园山地占多数,虽然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14.99m2[5], 但基于实际上的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价值转化能力受制约于山地特殊的原因,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需求。山地公园生态敏感并且生态脆弱,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弱、植物群落脆弱,易受人类活动影响而遭受损坏导致生态失衡,修复难度大或者无法修复,闽东山地公园正面临难以承载城市扩张带来的超载使用压力,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由此可见生态基底与生态格局的修复与建设之重要[4]。因此,唯有应用低影响力开发(即LID)技术、生态修复、乡土景观营造、地域文化传承等营建策略,才能有效促进闽东山地公园克服敏感性之弱势,适应城市扩张发展的需求,维持生态格局的稳定,取得长足发展。

2.1 低影响开发技术科学应用是闽东山地公园管理雨洪问题的有效措施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源于美国,是基于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简称BMPs)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与长期生态效益的雨洪管理利用综合技术体系[6]。LID旨在通过“用模仿自然界的设计方法来让自然做功”从而减少雨洪管理成本,并通过利用场地设置和综合管理措施来实现“自然水文效果”。 LID理念遵循最低的生态影响、最低的成本维护、受纳水体保护,社区推动环保、公众普及宣传的原则。LID通过小规模分散式的雨水截留、促渗与调蓄技术设施,从源头上实现雨水综合管理。LID理念结合我国具体条件产生了海绵城市概念:即利用农田、林地、城市绿地等,通过营造或利用地形下洼,模拟自然界雨水循环过程,运用雨洪管理技术之集水、蓄水和用水三大措施,以达到降低地表径流、循环利用雨水的目标,有效解决暴雨问题。

宁德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506mm~2070mm,每年2月~9月雨水较多,月均降水107mm~314mm,暴雨多出现在5月~9月。2016年9月“莫兰蒂”“马勒卡”双台风带来的暴雨最大日降雨量达到439mm(出现在宁德霞浦柏洋)。宁德气候雨热同期,因此,在生态景观营建中应用LID技术可以取得特别好的预期效果。

目前,在宁德的城市与园林建设中LID技术仅仅在面上得到普遍应用,其应用效能尚在初步水平:集水措施应用比较广泛,蓄水和用水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各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宁德南漈生态公园,南漈山因“漈”而得名,山中遍布寒潭,叠水、溪涧、瀑布,园路、各种集水、蓄水、消能措施依着原地形地貌的汇水山涧随形就势盘山而上,曲曲折折的山涧串联了大大小小的蓄水寒潭(图6),地表径流经透水铺砖路面与坡面茂盛植被引导流进寒潭经沉淀自洁复又溢流而下形成各种飞泉瀑布,南漈山终年水质洁净、水声潺潺、林木蓊郁,周边老百姓喜欢引南漈山泉做生活生产用水,更有群众利用寒潭为天然泳池。

图6 南漈公园潭水清澈

2.2 持续的生态修复是闽东山地公园生态服务价值得以永续利用的前提与保障

生态修复包含了植被修复、污染水体处理、污染土壤处理,以及山地公园的植物造景、生物多样化、游憩康养等使用功能开发利用与监管等。生态修复强调自然、乡土、监管保护与自我恢复[7]。

反观闽东山地公园生态受损的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其一,景观设施与园路工程等建设导致形成陡峭的堡坎、边坡,直接造成植被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如:镜台山公园道路系统因施工造成生态损坏(图7);其二,游客过度使用以及园林配套设施的排污不当等,直接导致植被破坏、环境污染,间接导致水土流失;其三,台风暴雨等灾害直接导致山体滑坡、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其四,自然植被群落退化。

图7 镜台山公园道路施工导致生态损坏

工程导致的生态破坏不是无法完全避免,关键在于规划设计与建造之初是否关注顺应地形地势因地制宜地布置景观设施与园路工程,道路布线是否尽可能地利用自然地形,路线与原有的地形融合[8],避免不必要的机动车道,提倡慢行交通系统以创造丰富的生态休闲体验路线;是否对工程建设造成的堡坎、边坡进行及时的生态修复避免水土流失,并对修复效果定期评估,以确保修复效果。总之,由于使用者过度使用而导致植被破坏是山地公园建设绕不开的难题。其实,真正有心保护者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调研,了解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建造必要的栈道平台等必要设施保护地形地貌与植被;对部分敏感位置,可以采用定期封闭修养或全封闭方式进行生态保育。应对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因素导致的生态问题,除了即时修复,还应该对原生境进行科学评估,在修复中优化提升,用动态监管的生态修复方式应对各种动态问题[9]。

自然生态修复是一种较高效率的生态修复。自然生态修复是指借助自然生态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应用包括土壤修复技术、水体修复技术、植被修复技术等,将受到污染的生态环境或遭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到良性循环状态[7]。闽东山地公园的土壤、水体污染,主要是由于园区内配套设施与周边群众生活排污不当所造成,可以科学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如:植物萃取技术、植物根际过滤技术、植物固化技术和植物挥发技术等,对污染物进行萃取转移降解,均能取得生态修复效果。

总之,为了实现生态服务价值永续利用,用景观适宜性评价的方式对闽东山地公园进行动态监管,可以根据山地公园不同区块用地的开发利用情况、植物植被情况、游客使用强度情况等进行动态跟踪监管[9],即时发现问题,进行分析评价预警,并即时进行自然生态修复,避免永久性破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运用人工管理强势干预,让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这是闽东山地公园能够持续进行生态服务的前提与保证。

2.3 乡土景观营建是闽东山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可靠途径

乡土景观从概念而言,涵盖了土地及其承载的民居、村落等方面内容,是当地人的生活场景的再现表达,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10],反映了当地空间形态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替的一种相对持续稳定的状态。因此,闽东山地公园的营建,应该强调通过应用乡土材料和当地技艺所营造出的公园景观与周围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整体,使得公园景观效果富有闽东地域特征和闽东文化特性。

乡土材料是乡土景观营建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所具有的生态、经济和地域等方面的特性在乡土景观营建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乡土材料主要分为木、石、砖瓦、土、植物等本土材料,其中包含有传统的地方乡土材料,由此可以反映出独特的场所环境和传统历史文化[10]。选用乡土材料打造闽东公园景观,不仅可减少投资预算,而且还可营造出丰富的乡土地域特色景观肌理,体现乡土气息。把乡土木材、乡土石材等用于景观构筑物、铺装、亭、廊、景墙、景观桥等,能够营造出一种特殊文化底蕴的乡土风情的体验感受;应用适应性强,耐寒、耐高温、耐干旱瘠薄、抗病虫害的乡土植物,能够营造生态自然的乡野风情的体验感受。乡土材料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材料,容易被大众认可,并能节约经济资源和景观资源,可以长久地形成并保持当地文化风情。乡土材料是当地人们在特定的地域环境里的长期生产、生活之中不断淘选,优胜劣汰,并加以代代传承。其记载着人与自然相协调、相适应的进程,是营造当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的载体,能够唤醒人们对当地历史文化的解读。乡土材料作为乡土景观的载体材质,在塑造、传承地域景观和弘扬地方文化特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体现了地方传统文化的积淀,呈现了可识别性强的差异性的景观格局,传承了地域文脉与地方风情。

2.4 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全龄友好游憩康养开发是闽东山地公园的提升方向

环境承载力是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既能够维持一定水准以供给旅游者使用,又不会破坏环境或影响旅游体验的开发强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为了更加科学合理永续利用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环境承载力包含了生态承载力、空间承载力、设施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性[11]。环境承载力的测算分析是山地公园环境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策略与方法。因此,对闽东山地公园环境承载力各项指标因子的测算、检验,以此判断生态环境各因子是否协调发展,这是园区的生态服务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手段,可以有力保证园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动态平衡发展。

本研究以环境承载力阈值为参照,通过景观空间营造、活动设施配套、慢行系统升级(图8)、无障碍设施升级更新等,以营造更加符合人群游憩习惯,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特别是儿童友好与适老化需求)游憩康养需求的闽东山地公园。

图8 镜台山公园慢行系统

3 新冠疫情防控引发对闽东山地公园更新营建再思考

2020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严重威胁了全人类的生命健康,让全球面临极其严峻的考验,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反思,公共健康成为当前最重要的话题。我国各个城市也都建立起抗疫防控体系,通过加强城市管理与治理,建立良好的社区防控基层组织[12]。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与爆发。

闽东山地公园地形陡峭不易引发群众大量积聚,并且山地林木蓊郁、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山风习习等山地资源禀赋,使得山地公园成为了抗疫期间城市普通居民喜爱的安全的休闲健身场所。在抗疫新常态形势下,通过采取科学防疫、严格管控的管理措施,闽东山地公园成为天然的避疫场所。但疫情固然终将被击溃,而往后新的疫情却难以估料何时侵蚀。因此,园区应当通过持续的营建与更新,配备更加科学合理的覆盖面更加广的慢行系统与抗疫管理设施,把闽东山地公园建设成为维护城市健康安全的重要绿色基础设施,并通过教育引导人民进行山地公园休闲康养,助力提升全民身心素质。

4 结语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闽东山地公园营建,更加强调落实营造生命共同体的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生态修复与保护,提升闽东山地公园的生态价值、适应闽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把闽东山地公园打造成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典范,助力提升闽东城市的品质、性格与魅力。

闽东山地公园营建要更加注重社区街坊的感受,打造全龄友好休闲康养新高地,增强人民日常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更加注重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与自然生态修复,有效管理利用雨洪、维持生态系统自我更新动态平衡,实现永续利用与发展;要更加注重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低成本建设、低维护管理的理念,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维护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平衡,构建区域绿色开放空间体系;要更加注重地域特色、禀赋优势,保护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好地域自然和人文特色多样性,传承闽东地域文脉与乡野风情;要更加注重公共健康问题,助力服务人民休闲康养,提升全民健康素质。

猜你喜欢
闽东山地乡土
山地草甸
闽东茶诗中的概念隐喻与转喻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乡土中国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