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辩证思维的高考地理例题讲解策略

2020-09-30 06:48李岩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植被例题观点

李岩

[摘要]在高考地理备考中,例题讲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弄清出题人的意图,从合适的角度进行解答,从而有效地拿到高分,是高三地理教师在例题讲解环节应注重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辩证思维中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效找准答题角度,深刻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从而有效提升地理成绩。

[关键词]高考;地理;例题讲解;辩证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 25-0087-02

在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综合思维素养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高考全国文综卷地理试题的考查中,也多次体现了辩证的观点。教师在高三地理备考中讲解地理试题时,如果能引导学生采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多角度、更全面地思考问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用聯系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的,每一个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者环节。地理学科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论认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

【例题1】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这是2019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I卷的题目。本题考查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影响,要求考生分析这些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这道题的实质就是要求考生运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板块运动导致山脉隆起,使里海与地中海逐渐分离形成湖泊。山脉的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导致汇水面积缩小;来水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影响大气环流和水汽的输送,会导致气候更加干旱,蒸发旺盛,湖泊水量减少,并逐渐演变为内陆湖。通过对这道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真正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实质意义,在高考中答题时就能够准确、全面地答出要点。同样,在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影响因素、破坏森林与绿化引发的不同环境效应、流域内上游植被被破坏对下游地区的影响、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我国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等案例时均可引导学生利用辩证思维中的联系的观点来进行分析。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本身具有明显的时空属性,用发展的观点思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而在选拔性的高考中,此项能力的考查对考生来说也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例题2】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此题是2018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I卷的题目。本题考查特定区域降水量、蒸发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典型的过程分析类题目。此类题目的解答依靠单纯的简单记忆是难以实现的,其分析难度较大,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我们在讲解此类题目时,可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中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理问题,认识到影响地理事物发展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地理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思维方法,联系所学地理主干知识,认识到降水量一般不会随着外流河转变为湿地而发生明显变化,但是随着湿地面积的扩大,其蒸发量越来越大,两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演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在高三备考的试题讲解过程中,对于地球运动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海陆间水循环过程、洋流的形成过程、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与形成过程、人口生产模式的转变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转移过程、城市化过程等问题,均要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进行描述,此类问题均可引导学生利用辩证思维中的发展的观点来进行思考。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我们往往对某些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对自然环境或者人类活动的某一方面的影响讲解比较透彻,而忽视了其相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对此地理事物或现象产生片面的认识,在解题过程中产生失误。例如在讲解植被作用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多地强调其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正面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可能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负面的影响。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在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我们在处理地理问题时,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题3】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之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堆;但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时,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简述绿洲边缘的灌丛沙堆在其不同发育时期对绿洲的影响,并提出灌丛荒漠生态保护措施。

这是2015年高考地理海南卷的一道题目。本题以灌丛沙堆的发育过程为题材,通过灌丛沙堆在不同发育时期对绿洲的不同作用,考查学生从多方位进行思考的能力。明确了这个考查目标之后,我们就可以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了。根据题目中的文字材料和相关地理主干知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我们可以得出灌丛植被在不同发育时期对绿洲有截然相反的影响:灌丛沙堆早期具有固沙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绿洲;但如果灌丛死亡,则其早期固定的沙堆成为沙源,为沙漠化提供物质基础,威胁绿洲。在分析灌丛植被死亡原因的时候,同样可以利用辩证思维中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进行分析:灌丛植被生长发育初期需水量比较少,绿洲边缘地区的水分条件可以满足灌丛植被的生长需要。但是随着灌丛植被生长发育,其所消耗的水分越来越多,导致此地区地下水位下降,水分条件不能满足灌丛植被的需求。换句话说,灌丛植被的生长发育可能是导致灌丛植被最终死亡的原因。灌丛沙堆由生到死、其对绿洲由保护者变为威胁者的角色转变都深刻地体现了唯物辩证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果我们在解答此类问题时,能秉持这样的观点,此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样,在讲解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时,也要引导学生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全面理解。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Ⅱ卷第11题就提示我们,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升确实能起到固定泥沙、减少河流含沙量的作用,但是同时也积蓄了大量的沙源,遇到短期内集中降雨的特殊气候条件,这些积蓄的沙源集中释放,反而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大幅度提高。这个案例也是在提醒我们一定要从辩证的角度看待任何人類活动。如果我们在讲解试题时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法中对立统一的观点,就不难让学生理解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样,在讲解自然地理环境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规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时,均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理解。

综上,在高三备考的试题讲解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时空分析,运用发展的观点全面地分析问题,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摆脱思维定式,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地理解题过程中明确命题人的意图,更加深刻地理解所考查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本质,从而找到准确的解题角度,更加准确、全面、完整地进行解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杜婷婷.基于哲学观点的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9.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植被例题观点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杭锦旗植被遥感分析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
例说复习课中例题的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