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视域中教育主体为整体式基础的认同架构

2020-10-09 03:59师晟李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6期
关键词:思想教育

师晟 李敏

[摘 要] 在社会传播视域中,教育主体是以基础教育的服务性和先导性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保障,以不同教育阶段和思想教育环节的共育合力为纽带,构建教育过程为整体式基础的大基础观教育,其涵盖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培训教育阶段的全过程,在终身学习中发挥着基础性教育作用和决定性教育价值的育人本源。教育主体的整体式基础体现为三个层次结构,即通识性教育结构的基础观筑牢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知识获取和道德认知的一致性,才能更好地在育德、育才、育心教育中体现其社会价值;共享性教育结构的基础观始终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为共同基础贯穿于教育开展的全过程,成为推动受教育者精神成长的社会意义;互构性教育结构的基础观能够造就合力育人的教育发展之路的完整教育脉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终身学习的社会传播意识。

[关键词] 社会传播;教育主体;整体式基础观;思想教育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视媒体传播中选择性视觉认同的图像形象研究”(17BH157)

[作者简介] 师 晟,上海工程技術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 敏,博士,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6-0009-03    [收稿日期] 2019-12-18

社会传播视域中,教育主体不仅意味着教育理论和实践范畴下,教育管理机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体意识,而且在于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为教育主体,其涵盖义务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社会培训教育阶段的社会化教育全过程,在全民终身学习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意义。教育主体的整体式基础结构包括通识性教育结构、共享性教育结构和互构性教育结构三个层次。

一、通识性教育结构的基础观唤起思想教育的社会价值

教育提升人们的思想意识得力于教育的社会性传播功能,而思想教育活动是维系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思想教育的社会化传播推动着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技术技能的统一,体现在通识性教育的广泛性为孕育思想教育素养的基础,并融入整体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的社会教育进程之中。

通识性在于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共性知识融入“通”与“识”的教育含义之中,转化为符合学生成长期特点所能接受的基础教育形式。同时也把科学与人文素养的软指标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硬任务,才能更好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最佳的培育良机。通识教育的基础作用还在于注重教育创新发展中的集成创新教育,也就是突出各种知识和技术要素之间的整合作用,加强教育的系统性表现[1]。通识教育原是高等院校为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全面发展,在不同学科间提倡知识的相互借鉴与融贯而进行的超越专业界线的学习。通识性教育中知识和信息的普及性作用成为基础教育的孕育功能,可以从义务教育阶段系统地开展对综合知识的了解、观察和思考,以及培养具有历史感和文化感的“通与识”为润育德行的开始,以修德行、塑品行的思想教育过程来构建全面发展的整体育人目标。因而,义务教育阶段以通识为基础的育德、育才和育心功能的培育形式,并通过“三全育人”的全员培育、全过程培育和全方位培育的整体育人路径,从小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爱心奉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一致性,才能更好地衔接不同求学时期思想道德状态的一体化。《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充分强调了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在于德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才是奠基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

同时,功利化教育意识也随着教育评价“唯分数获奖惩、唯升学论英雄”等教育导向,不断地以不同方式侵蚀着基础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社会化的含义——培养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一项终身工程。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方面,就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在扩容和深化上下功夫,从而延伸出通识性教育结构可以成为孕育德育的基础内涵,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的支撑作用。

二、共享性教育结构的基础观推动精神成长的社会意义

教育的社会意义在于有效传播社会责任感和增强服务于社会的道德意识,成为提升每个人精神成长的品格特征。首先,要把握青少年知识积累阶段是塑造人格的关键点,注重挖掘校本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追求真善美道德信仰的德育教育与知识学习的契合点;其次,要重视课程教学过程中蕴藏的人文内涵的价值观来促进学生的精神世界。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更加注重共建共享等“八个更加”[2],这些教育理念都以思想和道德建设为线索并始终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形成终身学习和终身德育相统一的教育理念。1995年12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科学规划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思想品德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整体衔接的任务。2019年3月教育部召开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座谈研讨会,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办好思政课为培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态度和决心。因此,加强思想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各地各级学校在基础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也进一步阐明了课程思政和思想道德建设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必备基础教育结构,即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成为教育过程中的共享性基础。

同时,教育过程中共享性基础观不仅需要注重“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课程体系中教材建设的融贯性,如增强德育教育的“以德润美”和美育教育的“以美育德”等,而且需要注重大中小学校教材建设的协同联动。在《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中,强调健全教材管理体制的整体规划部署,如大中小学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材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全覆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性地融入各学段的教材建设;坚持德育教材建设的思想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不仅构建起各学段学生思想发展的整体关联,而且融贯于学生的精神成长过程,成为教育过程中成才和成人关系所具有的共享性教育基础,促进教育发展中基础均衡与优质均衡并举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互构性教育结构的基础观造就核心素养的社会传播意识

教育社会化强调家校社互动互构的共育关系,是家长、学校、社会在明确主体责任的情况下多方配合,共同培育和教育孩子[3],也就是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环节之间的互构,体现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职业教育各阶段,来培养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构建出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核心素养。互构性教育结构不仅强调各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关联衔接,而且也强调强化式教育的深造再构。强化式教育是进修学习的再深造行为,是把工作经验有效地融入学业的锤炼再造,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规划。

互构性教育结构是培養核心素养的基础,它既不受地域、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制约因素的影响,也不依从教育环节中何种教育阶段的作用占比,它只存在于各教育阶段之间互为铺垫、互为成就的合力育人之中,共同奠定以德为基“崇德、明德、修德”立德树人的教育根基。

互构性教育结构的基础观离不开教育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它是孕育德育的开展途径,如智能育人的智慧教育学校、智能支撑环境的“人网融合”[4]的共享教育。《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等。因此,要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背景下,让不同学段的学生根据自己需求个性化地学习,能够更好地促进教与学关系中“学研”和“教研”相结合的以学促教、以研促教的教育教学过程。

互构性教育结构的基础观离不开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战略高度,阐述了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根本目标,在于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和教育培养“六个下功夫”,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必要的遵循路径。这也明确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和现代化发展。

同时,互构性教育结构的基础观也离不开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安排。如从重视德、智、体、美、劳多种学习情景、多种学习方式和多种学习目标的融合发展,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辨能力;从重视家庭道德品质的言传身教,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社会价值行为的准则等。

四、结语

社会传播视域中教育主体是以不同教育阶段和思想教育环节的共育合力为纽带,来构建“教育过程为主体”的整体式基础的大基础观教育,在终身学习中发挥着基础性教育作用和决定性教育价值的育人本源。教育主体为整体式基础的认同架构,体现为通识性教育结构的基础观能够以“通”与“识”孕育功能来唤起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衔接不同求学时期思想道德状态的一体化,才能落实立德育人的社会价值;共享性教育结构的基础观能够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来促进受教育者精神成长的社会意义,尤其把握义务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中各学段学生思想发展特征的整体关联;互构性教育结构的基础观能够造就完整的教育脉络来推进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传播,以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来加强家、校、社的共育合力,为建设学习型社会造就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传播意识。

参考文献

[1]崔伟奇,张晓丰.论创新教育的“通识”基础——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J].人民教育,2006(4):70-73.

[2]高瑜.基础教育的未来方向[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9/0912/c1053-31351572.html,2019-9-12.

[3]家校社共育要在三重空间建立和谐的教育关系——“家校社共育:北京行动” 2019年首都教育论坛举办[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9/1225/c367001-31522557.html,2019-12-25.

[4]钟绍春.充分挖掘技术优势 构建智能育人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9-10-26(03).

猜你喜欢
思想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创新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