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护理干预结合自由体位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

2020-10-09 11:11孙荣娣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自由体位自然分娩初产妇

孙荣娣

【摘 要】 目的:觀察连续性护理干预结合自由体位用于初产妇分娩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妇产科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自然分娩初产妇118例,随机分为连续性干预组及常规组,各59例,常规组行常规护理,连续性干预组落实连续性护理干预,对比接受不同护理方法的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焦虑情况、抑郁情况,自然分娩成功情况。结果:连续性干预组VAS、SAS、SDS评分同常规组对比显著更低(P<0.05);自然分娩成功率对比,连续性干预组显著更高(P<0.05)。结论:临床初产妇自然分娩护理中落实连续性护理干预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可改善产妇情绪状态,降低疼痛感并提高自然分娩成功率。

【关键词】 初产妇;自然分娩;连续性护理干预;自由体位

分娩为绝大多数女性一生中必将经历的特殊阶段,当前临床主要采用的分娩方式包括自然分娩及剖宫产,剖宫产具有无痛的优点,常用于部分难产或自然分娩风险高的产妇,但其创伤性较大[1-2]。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提倡自然分娩。如何有效提高分娩成功率,减轻产妇分娩疼痛是护理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将护理干预与自体位联合用于自然分娩初产妇中,取得不错的效果,详情见下文。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本院妇产科接收的118例初产妇纳入,所有产妇均进行自然分娩,以随机数字表法安排分组,连续性干预组59例,常规组59例。连续性干预组年龄上限31岁,下限21岁,平均(25.71±4.52)岁,胎龄平均(28.52±4.14)周;常规组年龄上限32岁,下限22岁,平均(25.86±4.63)岁,胎龄平均(28.61±4.06)周。两组基线数据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无阴道分娩禁忌证;生命体征正常。排除标准:严重妊娠合并症;胎心监护异常的产妇。

1.2 方法

常规组给予产前检查、产中助产等常规护理。连续性干预组落实连续性护理干预及自由体位护理,详情如下:

1.2.1 成立护理小组 组内由产科医生1名、营养科医生1名、产科护士3名、助产士1名联合组成,产科医生主要负责产妇产前检查,营养科医生主要负责落实营养指导,产前及产后健康教育则由产科护士落实,助产士则负责妊娠36周后的健康指导。

1.2.2 具体措施 1)妊娠期间给予饮食指导及运动指导:饮食指导内容包括少量多餐,高纤维素、低盐、低糖、低胆固醇饮食,饮食规律,口味清淡等,需要给产妇增加叶酸的摄入量,食用含铁量丰富的食物;运动指导即结合孕妇妊娠时间,妊娠3~6个月可正常运动,如跑步、散步、上下楼梯等,妊娠7~9个月减少运动量,避免剧烈运动。

2)产前知识教育:妊娠37~39周左右,给予产妇产前知识宣教,宣教内容包括自然分娩相关知识、产前保持良好心态对自然分娩的影响等,详细讲解自然分娩流程,提高产妇对自然分娩的了解程度,适当利用影像资料帮助产妇了解自然分娩全过程,深入宣教自然分娩过程中主要配合要点,提高产妇产中配合能力。同时将分娩成功的案例通过视频或口头讲述的方式告知产妇,通过暗示或明示的方法让产妇认为自然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发生危险事故的概率较小,缓解产妇紧张不安的情绪,有效提高产妇对于自然分娩的自信心。可以在产前固定的时间指导产妇开展相应的锻炼活动,例如可以通过体操或瑜伽教学的方式来对产妇的骨盆肌群进行锻炼,从而促进产妇自然分娩成功率的提高。

3)产妇进入产房待产后,按照其个人意愿及母婴状况自行选择体位,如坐、卧、蹲等姿势均可,每个姿势注意控制时间不超过0.5h,保持体位舒适感,给予常规阴道检查、胎心监测,宫缩正常时不考虑给予护理干预,若有宫缩乏力症状则给予人工破膜。分娩过程中可指导产妇丈夫在旁陪同,以给予心理支持,提高产中疼痛忍受阈值。在5h左右为产妇检查一次胎心,同时定时对产妇进行阴道检查。若产妇的宫口开到6cm时,需要更加密切地检查产妇的胎心。

4)产后尽早让产妇与婴儿接触,提高其幸福感、收获感,协助哺乳,并向其讲解相关产后自我护理知识、哺育知识等,利用微信等信息交流渠道进一步给予产后指导。产妇在出院以后,护理人员可以与产妇继续保持联系,将相关的知识通过微信、QQ或电话等方式发送给产妇,包括新生儿护理以及产妇护理的相关知识,提高产妇的认知;为了能够及时了解产妇以及新生儿的相关状况,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定期上门随访的方式进行指导,及时纠正不良的护理习惯。

1.3 观察指标

1)使用SAS及SDS自评量表对产妇产前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估,并利用VAS视觉模拟法评估产妇产中疼痛情况,该3项观察指标均为评分越高,所评估的项目严重程度越重。

2)记录两组自然分娩成功率。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3.0软件处理数据,以(±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AS、SAS、SDS评分对比

连续性干预组VAS、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2 自然分娩成功率

连续性干预组59例,自然分娩成功35例,自然分娩成功率为59.32%;常规组自然分娩成功26例,自然分娩成功率为44.07%,两组自然分娩成功率对比,连续性干预组显著更高(χ2=4.657,P=0.031)。

3 讨论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自然分娩不仅可以尽快促进产妇的恢复,同时还能够让新生儿的肺功能发育更好。然而由于初产妇没有生产经验,在分娩时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由于过度紧张而影响产妇的宫颈收缩,这会增加初产妇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发生难产的概率。我国医疗水平整体上升后更推荐产妇行自然分娩[3]。为提高临床自然分娩成功率,改善产妇情绪状态至关重要,既往常规护理方法未在此类产妇护理活动中表现出良好效果,遂需完善改进[4]。

在傳统的产科模式中,一般是把产妇当做患者,在生产的整个过程中,会对产妇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再加上很多产妇为初产妇,由于对相关自然分娩过程不了解,在发生宫缩痛时,容易产生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而导致产妇发生宫缩乏力的现象,这不仅会影响产妇的产程进展,同时还会导致产妇的血压升高。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为初产妇自然分娩中使用连续性护理干预结合自由体位能够起到较好的护理效果。持续性护理是在为患者的护理中保持护理方式的连续性与一致性,以此来促进护理效果的提升[5-6]。在自然分娩的初产妇护理中,对产妇在自然分娩前进行合理的饮食护理,同时及时调整产妇的饮食结构,配合适当合理的运动,能够有效避免产妇由于摄入的热量过多而导致发生肥胖的现象,有效预防妊娠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产妇与婴儿发生危险的可能性,为自然分娩奠定基础,给予知识宣教及心理疏导,可有效缓解产妇的不良心理情绪;产中通过不断变化产妇体位,使其盆骨连续性变化,促使胎儿头部与母体盆骨适应性不断增加,达到提高自然分娩率的目的。在新的产科模式中,主要以产妇为中心,在基础护理上为产妇做到生理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的全方面护理,通过将关爱传递给每一位产妇,从而有效缓解产妇的不良心理情绪,同时能够增加产妇对分娩的自信心,分散产妇对于疼痛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概率[7]。而分娩体位是指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体位状态,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体位是很多人关注的重点之一。在分娩时如果选择的体位不合适,让产妇感受到被围观等心理时,会增加产妇的不良心理情绪,对产妇造成不良刺激,让体内分泌应激激素等物质,导致血液发生重新分配的现象,最终影响产程。因此在产妇的分娩过程中,可以在产妇以及胎儿安全的情况下通过频繁变换体位的方式来使其盆骨形态发生连续性变化,让产妇的盆骨与胎儿的头部适应性达到最佳的状态,有效减轻产妇紧张的心理情绪,有利于产妇的顺利分娩。

此次研究中,连续性干预组负性情绪评分(SAS、SDS)及疼痛评分(VAS)均较常规组更低,自然分娩成功率显著更高(P<0.05)。

综上所述,临床行自然分娩的初产妇护理活动中给予持续性护理干预并结合自由体位助产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亚萍.分娩球和自由体位助产护理在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07(07):131-132.

[2] 肖洪燕.联合应用自由体位分娩与分娩减痛法在初产顺产妇中的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7,07(07):40-42.

[3] 俞丽萍.自由体位在第一产程导乐陪伴中的效果观察[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04):209-210.

[4] 王蓉,汪晓璐.助产士全程导乐分娩模式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0(9):81-83.

[5] 冯彩霞.护理新模式在降低初产妇剖宫产率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08):1033-1035.

[6] 陈秋菊.双适护理在初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14):1954-1956,1964.

[7] 潘翠岩,潘强.优质护理干预对产妇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12):71,80.

猜你喜欢
自由体位自然分娩初产妇
临床护理路径在自然分娩初产妇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无保护会阴接生法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的效果
妊娠期连续细致化护理对高危妊娠初产妇不良情绪及对剖宫产率的作用
分析自由体位护理在初产妇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
产程中实施自由体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研究
藏西结合自然分娩模式初探
产前护理干预对自然分娩的影响剖析
气囊仿生助产促进自然分娩的临床应用
自由体位纠正胎位异常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