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研究热点和趋势发展可视化分析

2020-10-09 11:13张梦晗
时代人物 2020年14期
关键词:政府治理知识图谱大数据

张梦晗

关键词:政府治理;大数据;知识图谱

基金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健全农村基层治理中村干部职业心态影响机制及其调适研究》;项目编号:20205126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进入以数据为核心资源的时代,大数据技术以其独有的特征不仅改变了经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大数据技术起步较晚,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智能时代政府的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关系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数十亿百姓的安居乐业。我国在2012年就有学者开始探析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八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怎样的成果?鉴于此,本文选取CNKI数据库收录的2012~2019年主题为“大数据”“政府治理”的期刊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5.6.R3进行分析,系统梳理国内发文趋势、核心学者及核心机构外部特征,同时基于关键词地共现时区图谱,厘清当前研究热点,总结经验,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思路参考。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CiteSpace是本文主要分析工具,它是由美国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运行程序,用于文献计量信息可视化的分析,有效分析科学研究中蕴含的潜在知识[1]。本文运用该软件,以“Author”“Institution”“Keywords”分类标准进行作者、机构合作图谱分析、关键词聚类时区共线图谱分析。

为提高研究的全面性和精准性,本研究采用CNKI数据库为数据检索来源,以“大数据”和“政府治理”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通过人工逐条筛选,最终纳入分析文献769篇,最后按照软件CiteSpace软件的格式要求,将筛选的文献进行对应的存档和转码,生成研究所需要的知识图谱。

文献统计分析

整体性研究分析

年度文献数量统计。我国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研究从2012年开始,2016年出现第一个研究高潮,2018年出现第二个研究高潮。由此可以将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2~2016年的萌芽初生阶段;第二阶段为2017~2019年的发展阶段。

发文作者分析。通过CiteSpace中“Author”的标准进行聚类分析,并反复调适阈值(Threshold),最终得到该领域研究的发文作者知识图谱,结果显示核心学者并不多,且彼此合作性不高。其中安小米发文量最高,共10篇,通过统计发现,各个学者的中心度均为0,这说明关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政府治理的研究方向多元化,系统地研究某一个特定的主题持续时间并不长。

图1 大数据时代下政府治理研究发文量的年度趋势图

研究机构分析。通过“Institution”的标准进行聚类分析,最终结果显示大数据技术下政府治理领域高频发文机构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从发文机构的性质上看,高校是当前研究的主力军。从研究机构合作的角度来看,合作网络较少,各研究机构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流壁垒,合作密度不大。

基于关键词视图的研究分析

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选取“keyword”为分类标准运行。“大数据”和“政府治理”作为核心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其他关键词的频数不均衡。由关键词的统计可以看出,政府的大数据技术应用在社会治理领域。

为把握大数据时代下不同时期政府治理的热点问题,直观展示研究的演化路径,将2012~2019年政府治理领域的关键词投射到以时间为横轴的坐标图上,得到时区视图(图2)。

图2 大数据时代下政府治理研究关键词的时区视图

从开始的“政府治理”“大数据”“治理体系”“治理能力”这些较宏观的词汇,到“智慧城市”“数据开放”“挑战”等相对微观的词汇,表明我国政府治理研究逐渐具体化。

结合上述分析以及具体文献梳理,可以将该领域的研究划分为2012~2016年的萌芽初生阶段和2017~2019年的发展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可概括为对“大数据”的概念阐释以及大数据技术带来的机遇挑战;第二阶段的研究热点可概括为大数据技术在网络舆情、公共危机等领域的实践研究。

萌芽初生阶段(2012~2016年)。首先,阐释“大数据技术”的概念。定义“大数据技术”是该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如王向民阐述了自己对“大数据”的理解,他认为大数据实质上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集中技术革命的叠加结果。区别于传统数据,大数据具有4V特征,即数量大(volume)、速度快(velocity)、类型多(variety)、真实性(veracity)[2]。其次,“数据”为政府治理提供良好的技术手段的同時,也给我国政府带来严峻的挑战。宏观角度观察,大数据打破政府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信息壁垒,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微观角度来看,大数据实现了政府办公智能化,形成多元化治理主体[3]。然而在信息技术上,大数据的发展存在信息孤岛、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4]等问题需要我们警惕。

发展阶段(2017年~2019年)。首先,政府职能之一是社会管理,信息化社会中,网络舆情管理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网民借助互联网媒介参与舆情的产生和传播,政府利用大数据可研判舆情发展的态势,发表网络舆情防控建议。另一方面,网络舆情本身就是一种大数据,具有不可控性,为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政府还缺乏对舆情大数据治理的认识以及技术存在瓶颈问题[5]。其次,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社会矛盾凸显,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能力[6]。公共危机事件如果处理不当,通信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公共危机事件的负面消息以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快速传播,不仅损害政府的公信力,更会在社会上造成大规模的恐慌甚至引起暴乱,使得“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反噬政府。目前,政府运用大数据技术管理公共危机事件还存在着如信息化水平低、政府投入不足等问题[7]。

结论与展望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国政府体制变革和政府治理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契机。通过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梳理文献,厘清近八年该领域的研究主题,把握演变脉络,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基于知识图谱的总结

一是整体而言,年度发文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研究内容不断完善,角度逐渐多样化,研究力度逐步加大。二是从发文作者和机构来看,安小米和刘泽发文量高居榜首,研究热情不减,高校是该领域研究的大头。然而无論是学者之间还是机构之间尚未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存在着共享信息的壁垒。通过关键词的演进路径,可以看到,政府治理的转型是顺应时代的趋势、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契机。

基于现实实践的展望

回首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政府治理上的应用,分析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时间和空间上的研究,试图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看法。

关注地方政府大数据平台的建设。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积极搭建门户网站,开通微博、微信等客户端,通过各个平台数据共享,发布、传播信息。与美国、新加坡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数据平台的建设、数据的质量和数量存在很大差距,中国传统的政府“条块分割”体系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信息烟囱”“信息孤岛”,很多信息并未得到整合,且各地区各部门的数据格式不一,导致可利用数据匮乏。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可深度思考如何构建统一有效的大数据平台,整合碎片化的信息,降低公众搜索信息的难度。

注重数据安全问题。从整个国家范围来看,数据的公开共享是大势所趋,而数据的产生来源于个人的言行,随着社会的数据化,个体在网络上留下的痕迹越来越多且被跟踪,个人隐私成为问题。不仅是中国,整个世界数据泄露事件频发,在多主体、多环节的数据处理中数据泄露成为常事,公众的隐私得不到保障,损害政府的威信,更甚者形成政治冷漠,加剧社会治理困境。未来要加大力度研究政府数据开放与数据保护的平衡问题。

防止技术治理滑向技术型治理。为使得大数据技术更好为国家提供精准化的服务、提升事前监督能力,很多国家提出“数据治国”的战略规划。但“数据治国”使得我国地方基层政府或部门存在误用或者滥用技术,一味迷信“技术”,形成“技术决定论”,走向极端。未来大数据技术逐步走向成熟,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治理的逐步科学化、技术化,而不是技术型的治理,这一现象值得警惕与避免。

参考文献

[1]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2.

[2]王向民.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转型[J].探索与争鸣,2014(10):59-62.

[3]海伦,李晓然.大数据时代:我国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机遇与挑战[J].商,2016(03):42.

[4]曾小锋.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面临的双重境遇与突破路径[J].领导科学,2016(08):18-20.

[5]孙文博,颜吾佴.大数据视野下网络舆情治理的政府监管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7,31(01):41-45.

[6]赵伟聪.大数据背景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7]陈朝阳.运用大数据提升县级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效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政府治理知识图谱大数据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浅析创新社会治理
运动式治理常规化的特征、原因及其后果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我国小产权房面临的现实困境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